专访方俊杰、刘守正、黄呈欣 从行内人视角看香港舞台剧界

ELLE︰一般大众对于香港舞台剧界的印象,往往是距离很远,或是有点陌生、甚至是神秘的,你们觉得为甚么会有这种观感?

阿杰︰我想是因为舞台剧的圈子很小,难免会予人「塘水滚塘鱼」的印象,即是觉得观看的人和製作的人都是同一个小圈子。甚至在行业中的,製作上我能用的来来去去其实也是同一班人,好像总是搞不起声势似的。

大欣︰近年其实相对改善了,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刚毕业,那时不仅很少audition(遴选),而且都是偏向喜欢起用毕业于APA(香港演艺学院)的导演或演员,现在我觉得行内这种小圈子的现象是有慢慢改善的。

阿杰︰这亦关乎整个圈子近十年的确开放了很多,即是说有一些不是从事舞台表演的演员,例如电影或电视的,有更多渠道可以参与舞台剧。这些现象打破了舞台剧圈子的封闭性,相对的,舞台剧演员亦多了拍电影的机会,其实是两个圈子的互动开始增加。

 

ELLE︰刚刚大欣提到演艺学院,一直以来,APA彷彿都被视为香港舞台剧或表演艺术的殿堂,要在香港舞台剧界发展,APA就是唯一的选择。事实上又是否如此?

大欣︰可怕的是,从前即使你在外国修读戏剧课程,回到香港后很难在剧界找到工作。

阿杰︰读APA就像一张入场券,因为剧界这个小圈子就是让外界的人觉得你们不会接受APA毕业生以外的人。从前的确有这种感觉,始终那时香港没有多少院校可以学习表演或戏剧。现在则大大改变了,在演艺学院以外增加了很多其他课程,比如浸会大学的,又或一些知名剧团例如榞剧场也有证书课程,APA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我也不认为非要读不可。

Bobby︰我并不认为APA是一个殿堂,但那里给予我一个佷好的平台,让我不断练习、不断实践。这对从事创作,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都十分重要。

大欣︰APA还有另一个好处,除了你所说的作为一个平台、并有专业的导师指引,它还为舞台剧工作者建立了一套共同语言,譬如说我们挂在嘴边的obstacle、action、conflict等等,当然,和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多了,如从外国读书回来的或红裤子出身的,你会发现大家追求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可能是体系不同、说法不同,假如有共同的语词可以让沟通和讨论更有效率。

 

ELLE︰儘管同是以演戏为职,但比起活跃于电影与电视的演员,舞台剧演员往往会被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籤,有时是褒义的例如「专业」、「好戏」之类,有时却是贬义的,如「夸张」、「外露」之类,你们怎样看这些标籤?

阿杰︰其实外国并不会细分甚么舞台演员或电影演员,就算是明星,只要有档期也会演舞台剧,亦会拍电影、拍电视剧,因为他们是演员。不知为何,香港的情况是,你APA毕业后可能很快被发掘去拍电影,又或你毕业后去做舞台剧,过了几年,你可能被找去拍影视作品,但之后两者都几乎不会回到舞台,很少会走来走去的,彷彿两边河水不犯井水,界线很明显,我也不清楚为何如此。至于那些「夸张」、「动作表情很大」之类的标籤,我认为只是一种误解,因为大家都先定性了舞台剧演员就只能有这种表演方式。

大欣︰我觉得现在的情况已经较为健康,过往转到影视发展的演员除非万不得已,一般很少回到舞台演出。承接阿杰刚刚提及的外国文化,其实欧美那边很多时候只会想这是一个表演者,以丹麦影帝Mads Mikkelsen为例,他本来是一个舞者;有些人可能本来是演员,后来去做导演,又或是相反的情况,大家只会将他们视为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而香港对艺术岗位的区分却很清晰严格,假若你去涉足其他界别的话,你可能会被认为「不专业」。还有一种很奇怪的价值观,譬如说你考进APA,就是选择了艺术,要以艺术家为目标;如果中途去拍电影,你就是想做明星,代表你没有内涵。我自己当时(读书时)也会有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其实很扭曲。

Bobby︰其实我们入读APA时,(课程)并没有订明我们是读舞台表演的。但我觉得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如若你要当一个明星或是踏入娱乐圈,你未必会选择读演艺学院这条路。因为你付出的时间,尤其是女生,要付出起码五年的时间,那是很宝贵的青春,也可能是你最红那几年。另一方面,刚刚你们提到早年毕业后到影视圈发展的人回不了舞台,也许其实是他们不想回来,毕竟那时香港经济蓬勃,影视业景气很好,坦白说,那边收入更好,而且接触到的观众更加多,绝对无可厚非。而来到近几年,多了很多舞台这边的演员参与电影演出,是因为整个生态不同了,首先整体预算缩减了,而从前的天王巨星或当红的演员亦没有票房保证,电影製作人或创作人就会仔细考虑作品到底需要甚么演员,例如一些有能力,可能只需一点调整就能胜任的。所以这几年有很多我们舞台剧界的演员去到影视圈发展,亦有不少正面迴响,因为他们绝对拥有实力,只是欠一个机会。

刘守正
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资深演员。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主修表演。2001年加入香港话剧团任全职演员,表演风格细腻娴熟,多年来获奖无数,无论是悲/正、喜闹以至音乐剧均驾驭自如;2018年转任导演/演员,2023年晋升为助理艺术总监。

阿杰︰我想是因为舞台剧的圈子很小,难免会予人「塘水滚塘鱼」的印象,即是觉得观看的人和製作的人都是同一个小圈子。甚至在行业中的,製作上我能用的来来去去其实也是同一班人,好像总是搞不起声势似的。

大欣︰近年其实相对改善了,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刚毕业,那时不仅很少audition(遴选),而且都是偏向喜欢起用毕业于APA(香港演艺学院)的导演或演员,现在我觉得行内这种小圈子的现象是有慢慢改善的。

阿杰︰这亦关乎整个圈子近十年的确开放了很多,即是说有一些不是从事舞台表演的演员,例如电影或电视的,有更多渠道可以参与舞台剧。这些现象打破了舞台剧圈子的封闭性,相对的,舞台剧演员亦多了拍电影的机会,其实是两个圈子的互动开始增加。

 

ELLE︰刚刚大欣提到演艺学院,一直以来,APA彷彿都被视为香港舞台剧或表演艺术的殿堂,要在香港舞台剧界发展,APA就是唯一的选择。事实上又是否如此?

大欣︰可怕的是,从前即使你在外国修读戏剧课程,回到香港后很难在剧界找到工作。

阿杰︰读APA就像一张入场券,因为剧界这个小圈子就是让外界的人觉得你们不会接受APA毕业生以外的人。从前的确有这种感觉,始终那时香港没有多少院校可以学习表演或戏剧。现在则大大改变了,在演艺学院以外增加了很多其他课程,比如浸会大学的,又或一些知名剧团例如榞剧场也有证书课程,APA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我也不认为非要读不可。

Bobby︰我并不认为APA是一个殿堂,但那里给予我一个佷好的平台,让我不断练习、不断实践。这对从事创作,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都十分重要。

大欣︰APA还有另一个好处,除了你所说的作为一个平台、并有专业的导师指引,它还为舞台剧工作者建立了一套共同语言,譬如说我们挂在嘴边的obstacle、action、conflict等等,当然,和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多了,如从外国读书回来的或红裤子出身的,你会发现大家追求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可能是体系不同、说法不同,假如有共同的语词可以让沟通和讨论更有效率。

 

ELLE︰儘管同是以演戏为职,但比起活跃于电影与电视的演员,舞台剧演员往往会被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籤,有时是褒义的例如「专业」、「好戏」之类,有时却是贬义的,如「夸张」、「外露」之类,你们怎样看这些标籤?

阿杰︰其实外国并不会细分甚么舞台演员或电影演员,就算是明星,只要有档期也会演舞台剧,亦会拍电影、拍电视剧,因为他们是演员。不知为何,香港的情况是,你APA毕业后可能很快被发掘去拍电影,又或你毕业后去做舞台剧,过了几年,你可能被找去拍影视作品,但之后两者都几乎不会回到舞台,很少会走来走去的,彷彿两边河水不犯井水,界线很明显,我也不清楚为何如此。至于那些「夸张」、「动作表情很大」之类的标籤,我认为只是一种误解,因为大家都先定性了舞台剧演员就只能有这种表演方式。

大欣︰我觉得现在的情况已经较为健康,过往转到影视发展的演员除非万不得已,一般很少回到舞台演出。承接阿杰刚刚提及的外国文化,其实欧美那边很多时候只会想这是一个表演者,以丹麦影帝Mads Mikkelsen为例,他本来是一个舞者;有些人可能本来是演员,后来去做导演,又或是相反的情况,大家只会将他们视为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而香港对艺术岗位的区分却很清晰严格,假若你去涉足其他界别的话,你可能会被认为「不专业」。还有一种很奇怪的价值观,譬如说你考进APA,就是选择了艺术,要以艺术家为目标;如果中途去拍电影,你就是想做明星,代表你没有内涵。我自己当时(读书时)也会有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其实很扭曲。

Bobby︰其实我们入读APA时,(课程)并没有订明我们是读舞台表演的。但我觉得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如若你要当一个明星或是踏入娱乐圈,你未必会选择读演艺学院这条路。因为你付出的时间,尤其是女生,要付出起码五年的时间,那是很宝贵的青春,也可能是你最红那几年。另一方面,刚刚你们提到早年毕业后到影视圈发展的人回不了舞台,也许其实是他们不想回来,毕竟那时香港经济蓬勃,影视业景气很好,坦白说,那边收入更好,而且接触到的观众更加多,绝对无可厚非。而来到近几年,多了很多舞台这边的演员参与电影演出,是因为整个生态不同了,首先整体预算缩减了,而从前的天王巨星或当红的演员亦没有票房保证,电影製作人或创作人就会仔细考虑作品到底需要甚么演员,例如一些有能力,可能只需一点调整就能胜任的。所以这几年有很多我们舞台剧界的演员去到影视圈发展,亦有不少正面迴响,因为他们绝对拥有实力,只是欠一个机会。

ELLE︰以一般大众的目光去看舞台剧,难免会将之与影视作品作比较,毕竟后者是主流,而两者又确有相近之处。若从行内人的视角去看,两者的分别又会是甚么?

Bobby︰作为演员,(在拍摄影视作品时)你的本能会截然不同,需要去适应镜头到底正捕捉你哪一部分,简单来说身体稍为移动一点、头转多一点点,可能在镜头前就会整个人摇摆得很厉害。在与导演或摄影沟通时,需要有多一点概念。你内心在想甚么,那内在的过程在镜头捕捉下又会是怎样,我觉得是很好玩的,你会发现比起在舞台上,你可能必须内敛很多,因为镜头会帮了很大的忙。

大欣︰我觉得拍近镜、中镜或远镜有很大分别,比如在远镜的情况,舞台剧演员会更懂得用身体去表逹;但是,舞台剧演员,或者我自己未必最掌握到近镜或中镜,例如框内有没有拍你的手已经相差很远。另一方面,我自己没接触过电视剧,但从拍电影与MV的经验来看,好像怀着一个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带着一种準备状态(readiness)入片场,你的心情会愉悦很多,而且更能配合各方面;而不用去执着角色的背景一生,或咬着角色那一刻应该如何如何,因为最终的决定权往往在导演和剪接师手中,而不是在演员身上。

阿杰︰电影是导演的世界,舞台剧却是演员的。在电影中,演员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最终会採用哪一个take,因为各种电影语言,例如配乐,又或剪接时插入一个空镜,再接去其他镜头,你演的已经不是连接到你当时的情绪点,很多时候都牵涉到导演的(后期)创作。而舞台呢,演员是站在最前线的,先不论演员道德的问题,即使大家也很乖,跟从导演的指示,尽力去执行,但演出永远是即时的,很视乎各人当刻的状态,不可能每一次都完完全全地重複导演或排练的要求,只能尽量控制,把演出维持在框架之内。的确,作为一个舞台剧演员,假若你不顾一切,你绝对可以在演出时完全把导演的方向抛诸脑后,把舞台变成自己的世界。当然这不是常见的情况(笑),但作为舞台剧导演,无论你如何说故事,最后始终是以演员为载体。

Bobby︰在观众面前表演时,演员其实某程度上已担当了摄影、剪接与导演的职能。(舞台)演员有些时候要做一些选择,例如今天的观众反应热烈,我们得(把自己的节奏)抓紧一些,不能只顾取悦他们;今晚的比较冷静,我们可能要配合一下,给多一点(力量)。舞台就是有这种游刃的空间,这亦是现场演出的好玩之处。至于舞台与影视的演出,我认为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细节与技艺要求有些不同,而两者是同等困难的。例如你能否在一个大近镜中,不问因由就可以传达一种準确的情感?还可以控制着给出自己最好看的角度?正如他们(影视演员)亦会佩服我们的技巧,还有背对白的能力等。又例如我们会较能掌握角色的建构与发展,但要我们不跟顺序地跳拍,又不一定能好好地拿捏。所以是两种不同的技巧。

阿杰︰另一个分别是,大部分电影是倾向写实的,举例某导演要拍一个关于农村的戏,他可以不用演员,而找一班农夫到田上做自己的工作,其他的再用镜头与后製配合。假若我要在舞台上做一个关于农村生活的戏,我不可能以用同样的方法,因为舞台很多时候是写意的。譬如有些空间,在舞台上不会以实景呈现,可能只有两张椅子和小量道具,靠演员去表现那是甚么空间。

大欣︰因为站在舞台剧观众的角度,无论是多写实的戏、配上多写实的布景,加上多出色的演员也好,观众都清楚知道所有东西也是假的。

阿杰︰对,看舞台剧就是大家明知是买票入场去看「假」的东西,但又被它吸引,将之当成「真」,这就是舞台最有趣的magic。

方俊杰
2020年加入香港话剧团成为驻团导演,2023年晋升为助理艺术总监。自2010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导演系后,一直与话剧团合作无间,亦经常应邀参与多个剧团的製作,多年来获得多个导演奖项,也是tobe THEATRE的创办人之一。

Bobby︰作为演员,(在拍摄影视作品时)你的本能会截然不同,需要去适应镜头到底正捕捉你哪一部分,简单来说身体稍为移动一点、头转多一点点,可能在镜头前就会整个人摇摆得很厉害。在与导演或摄影沟通时,需要有多一点概念。你内心在想甚么,那内在的过程在镜头捕捉下又会是怎样,我觉得是很好玩的,你会发现比起在舞台上,你可能必须内敛很多,因为镜头会帮了很大的忙。

大欣︰我觉得拍近镜、中镜或远镜有很大分别,比如在远镜的情况,舞台剧演员会更懂得用身体去表逹;但是,舞台剧演员,或者我自己未必最掌握到近镜或中镜,例如框内有没有拍你的手已经相差很远。另一方面,我自己没接触过电视剧,但从拍电影与MV的经验来看,好像怀着一个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带着一种準备状态(readiness)入片场,你的心情会愉悦很多,而且更能配合各方面;而不用去执着角色的背景一生,或咬着角色那一刻应该如何如何,因为最终的决定权往往在导演和剪接师手中,而不是在演员身上。

阿杰︰电影是导演的世界,舞台剧却是演员的。在电影中,演员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最终会採用哪一个take,因为各种电影语言,例如配乐,又或剪接时插入一个空镜,再接去其他镜头,你演的已经不是连接到你当时的情绪点,很多时候都牵涉到导演的(后期)创作。而舞台呢,演员是站在最前线的,先不论演员道德的问题,即使大家也很乖,跟从导演的指示,尽力去执行,但演出永远是即时的,很视乎各人当刻的状态,不可能每一次都完完全全地重複导演或排练的要求,只能尽量控制,把演出维持在框架之内。的确,作为一个舞台剧演员,假若你不顾一切,你绝对可以在演出时完全把导演的方向抛诸脑后,把舞台变成自己的世界。当然这不是常见的情况(笑),但作为舞台剧导演,无论你如何说故事,最后始终是以演员为载体。

Bobby︰在观众面前表演时,演员其实某程度上已担当了摄影、剪接与导演的职能。(舞台)演员有些时候要做一些选择,例如今天的观众反应热烈,我们得(把自己的节奏)抓紧一些,不能只顾取悦他们;今晚的比较冷静,我们可能要配合一下,给多一点(力量)。舞台就是有这种游刃的空间,这亦是现场演出的好玩之处。至于舞台与影视的演出,我认为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细节与技艺要求有些不同,而两者是同等困难的。例如你能否在一个大近镜中,不问因由就可以传达一种準确的情感?还可以控制着给出自己最好看的角度?正如他们(影视演员)亦会佩服我们的技巧,还有背对白的能力等。又例如我们会较能掌握角色的建构与发展,但要我们不跟顺序地跳拍,又不一定能好好地拿捏。所以是两种不同的技巧。

阿杰︰另一个分别是,大部分电影是倾向写实的,举例某导演要拍一个关于农村的戏,他可以不用演员,而找一班农夫到田上做自己的工作,其他的再用镜头与后製配合。假若我要在舞台上做一个关于农村生活的戏,我不可能以用同样的方法,因为舞台很多时候是写意的。譬如有些空间,在舞台上不会以实景呈现,可能只有两张椅子和小量道具,靠演员去表现那是甚么空间。

大欣︰因为站在舞台剧观众的角度,无论是多写实的戏、配上多写实的布景,加上多出色的演员也好,观众都清楚知道所有东西也是假的。

阿杰︰对,看舞台剧就是大家明知是买票入场去看「假」的东西,但又被它吸引,将之当成「真」,这就是舞台最有趣的magic。

ELLE︰记得由笔者接触舞台剧开始,业界已常说要「做大个饼」,一晃眼20年,虽然演出质素有所提升,但饼却不见得做大了,较活跃的观众可能仍只在三数万之间,发展难言理想。大家认为香港舞台剧界现在最缺少或需要甚么?

Bobby︰我觉得是「时间」。我人生演艺路上经历过最好的作品,无论是现在的《大状王》还是之前的《最后晚餐》,均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打磨。其实对比主流影视,全世界的舞台剧都是小众活动,只是香港有着广东话这限制,观众群有限。要扩阔观众群,只可以用时间创作出一些更好的作品,可以做20、30场的,像我们今次的《大状王》,质素真的好的话,就可以再做30场、40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入场,慢慢改变生态。我知道不可能立即去改变,只希望能久不久便有出色的作品,将水準慢慢提升,让我们由小众,变为更加健康的小众。

阿杰︰我常形容我们在「斗快」,斗甚么呢?就是到底我们整个剧界的演出水平提升得快,还是观众觉得被骗后离开剧界快一点。认真的,我听过太多人为了支持剧界,邀请没看过舞台剧的朋友入场观剧,结果对方看过一次后就说下次免问。要打破这种循环,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半个好演出,而是整体更多更多的好作品,降低大家「炒车」的机会率,他们才会留下来继续看。

大欣︰我认为好的宣传亦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一些好的演出跟本不为人所知。有时候当一些演出搞很大型、符合主流美学水準的宣传,甚至在红隧口卖大型广告,人们也不知道那是甚么,又或误以为那是电影宣传。所以,从另一角度看,我有时宁愿有一些名人明星参与演出,让更多人知道作品的存在。

黄呈欣
艺君子剧团艺术总监,本地着名演员。2009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艺术(一级荣誉)学士,主修表演。其演出及编剧曾多次获奖。近年参演王菀之的《小手术》及柳应廷的《砂之器》MV,以及在电影《命案》饰美美姐,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Bobby︰我觉得是「时间」。我人生演艺路上经历过最好的作品,无论是现在的《大状王》还是之前的《最后晚餐》,均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打磨。其实对比主流影视,全世界的舞台剧都是小众活动,只是香港有着广东话这限制,观众群有限。要扩阔观众群,只可以用时间创作出一些更好的作品,可以做20、30场的,像我们今次的《大状王》,质素真的好的话,就可以再做30场、40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入场,慢慢改变生态。我知道不可能立即去改变,只希望能久不久便有出色的作品,将水準慢慢提升,让我们由小众,变为更加健康的小众。

阿杰︰我常形容我们在「斗快」,斗甚么呢?就是到底我们整个剧界的演出水平提升得快,还是观众觉得被骗后离开剧界快一点。认真的,我听过太多人为了支持剧界,邀请没看过舞台剧的朋友入场观剧,结果对方看过一次后就说下次免问。要打破这种循环,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半个好演出,而是整体更多更多的好作品,降低大家「炒车」的机会率,他们才会留下来继续看。

大欣︰我认为好的宣传亦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一些好的演出跟本不为人所知。有时候当一些演出搞很大型、符合主流美学水準的宣传,甚至在红隧口卖大型广告,人们也不知道那是甚么,又或误以为那是电影宣传。所以,从另一角度看,我有时宁愿有一些名人明星参与演出,让更多人知道作品的存在。

ELLE︰好,时间差不多了,现在问问大家的新作。由阿杰导演,Bobby主演的音乐剧《大状王》将于11月30日载誉重演,首演时口碑载道,今次亦一票难求。相信现在你们应该正密锣紧鼓地排练,这一刻的心情如何?

阿杰︰现在的心情是极为亢奋。今天看过綵排,我跟高世章(《大状王》作曲及音乐总监)说,我已经急不及待想让这个戏快点见观众了。当然不是偷懒不想排戏,而是很期待观众再看这个演出会有甚么反应。因为首演的迴响很好,我们亦深知不能只交出一个和上次一样的演出,一定要再进一步,所以大家很有意识地将每一部分都做得更好。我们有新的歌曲、新的编排、文本上的调整、演绎上的微调。今天我看完一次完整綵排,我形容整个戏的「后座力」加强了,即是触动更强更深,令人想一看再看。

Bobby︰今次再排练,我认为所有方向跟首演时是不变的,但我们用了很多心机精神在细节微调之上,期望能精益求精。我相信很多观众,无论是听过口碑的、上次看不到的、又或是首演看过觉得好而再来看的,都绝不会失望。因为我们整个团队都为着可以排这个戏而非常兴奋。今天,有新加入剧组的演员对我说,他觉得很兴奋,在綵排之前已万分期待。我想,作为一个创作团队,当你听到自己的成员这么说,你就知道演出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ELLE︰最后问大欣,由你编剧、导演并演出的《植物人》也将于12月22日公演,今次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大欣︰《植物人》的故事是讲述一个女人因为做了一个梦,就突然决定不再吃肉,更慢慢由吃蔬菜变成不饮不食。然而她不是主人翁,故事是关于她身边的三个人,如何去解读这件事的发生、怎样去理解这个女人的行为。

(全场一阵沉默。)

ELLE︰这是一个很简短的简介,老实说,听起来不是非常吸引,可以再说说是一个怎样的演出吗?

大欣︰我这个演出是一个关于人、植物和动物的故事,然后内里有大量的色情和暴力元素……(大家开始忍不住笑)我不知道怎样推销呀!

阿杰︰这证明了我们剧界真的很需要一些优秀的人才,为我们做宣传和市场推广。因为这里的人很多都是艺术家,只懂得怎样做自己的作品,而不懂如何让人认识自己的作品以及知道当中的好。最后只能「有麝自然香」——等运到(笑)。

ELLE︰也许每个演出也需要有人问,你这个演出到底好看在哪里?

大欣︰(再深思一下)这个演出探讨了很多关于感官与感觉的事情,包括五感上的,或者是性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社会的规範或既定模式而忽略了一些东西,例如,如果我杀死一只蚊子,你完全不会觉得残忍;可是假若我就这样拍死一只狗,你就会觉得很恐怖。《植物人》就是通过一些故事,去探讨人性的感观……这样会不会比较吸引?

Bobby︰(不住点头)对,这个吸引得多。

阿杰︰现在的心情是极为亢奋。今天看过綵排,我跟高世章(《大状王》作曲及音乐总监)说,我已经急不及待想让这个戏快点见观众了。当然不是偷懒不想排戏,而是很期待观众再看这个演出会有甚么反应。因为首演的迴响很好,我们亦深知不能只交出一个和上次一样的演出,一定要再进一步,所以大家很有意识地将每一部分都做得更好。我们有新的歌曲、新的编排、文本上的调整、演绎上的微调。今天我看完一次完整綵排,我形容整个戏的「后座力」加强了,即是触动更强更深,令人想一看再看。

Bobby︰今次再排练,我认为所有方向跟首演时是不变的,但我们用了很多心机精神在细节微调之上,期望能精益求精。我相信很多观众,无论是听过口碑的、上次看不到的、又或是首演看过觉得好而再来看的,都绝不会失望。因为我们整个团队都为着可以排这个戏而非常兴奋。今天,有新加入剧组的演员对我说,他觉得很兴奋,在綵排之前已万分期待。我想,作为一个创作团队,当你听到自己的成员这么说,你就知道演出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ELLE︰最后问大欣,由你编剧、导演并演出的《植物人》也将于12月22日公演,今次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大欣︰《植物人》的故事是讲述一个女人因为做了一个梦,就突然决定不再吃肉,更慢慢由吃蔬菜变成不饮不食。然而她不是主人翁,故事是关于她身边的三个人,如何去解读这件事的发生、怎样去理解这个女人的行为。

(全场一阵沉默。)

ELLE︰这是一个很简短的简介,老实说,听起来不是非常吸引,可以再说说是一个怎样的演出吗?

大欣︰我这个演出是一个关于人、植物和动物的故事,然后内里有大量的色情和暴力元素……(大家开始忍不住笑)我不知道怎样推销呀!

阿杰︰这证明了我们剧界真的很需要一些优秀的人才,为我们做宣传和市场推广。因为这里的人很多都是艺术家,只懂得怎样做自己的作品,而不懂如何让人认识自己的作品以及知道当中的好。最后只能「有麝自然香」——等运到(笑)。

ELLE︰也许每个演出也需要有人问,你这个演出到底好看在哪里?

大欣︰(再深思一下)这个演出探讨了很多关于感官与感觉的事情,包括五感上的,或者是性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社会的规範或既定模式而忽略了一些东西,例如,如果我杀死一只蚊子,你完全不会觉得残忍;可是假若我就这样拍死一只狗,你就会觉得很恐怖。《植物人》就是通过一些故事,去探讨人性的感观……这样会不会比较吸引?

Bobby︰(不住点头)对,这个吸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