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Sonia Wong黄钰萤、Bao李薇婷、Joseph陈敬元分享《Barbie》背后的特别意义

ELLE:《Barbie》是无脑电影?从上世纪至今人们对Barbie存在着刻板印象,为甚么到现在人们还未看过电影就认定这部电影只是一部「无脑片」?

Joseph: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Barbie 的灵感来源其实是成人玩偶Bild Lilli,而Barbie最初的职业设定就是一个时尚模特儿,而这些都构成Barbie作为对女性刻板形象的慾望投射。而有调查更指出,讨厌《Barbie》电影的人很多都喜欢看《教父》这类围绕直男理想形象的电影,《Barbie》没有刻画出那种直男。而电影男主角Ken吸引的受众也并非传统的直男,更多男同性恋喜欢注重打扮的Ken,说到底可能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着与直男无关的议题。很多人看电影就是想从角色中寻找认同,而父权社会下直男不会想成为Ken 这样的男性,反而想成为《教父》那种有权力的男性。

Bao:人们认为《Barbie》是无脑电影的主要原因就是Barbie是一件玩具。在香港,很多人会认为《教父》才是有深度的电影,这就是一种刻板印象。如果人们真的有去深究《Barbie》这部电影是如何成形,他们就不会认为是无脑。监製兼主演Margot Robbie由角色的种族和肤色到Barbie的历史以及系谱也有研究并投放到电影中,只是大家仍然认为Barbie就是一件小朋友的玩具。

Sonia:而《教父》这类经典重要电影通常都是以男性为主,像是《Barbie》中,当Ken发现父权制后也是观看《教父》,象徵对于这种「直男理想」的崇拜。而《Barbie》的内容也不是超级英雄片那种保护地球、捍卫国家、以科技战胜邪恶那些「丰功伟绩」,而只是关于社会上各式人相对平凡的生活和自我发现的历程。或者他们认为一个玩偶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没有那么重要。

性别研究学者Sonia(左)、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讲师Bao(右)及香港逸东酒店文化总监兼艺术家Joseph(后)

Joseph: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Barbie 的灵感来源其实是成人玩偶Bild Lilli,而Barbie最初的职业设定就是一个时尚模特儿,而这些都构成Barbie作为对女性刻板形象的慾望投射。而有调查更指出,讨厌《Barbie》电影的人很多都喜欢看《教父》这类围绕直男理想形象的电影,《Barbie》没有刻画出那种直男。而电影男主角Ken吸引的受众也并非传统的直男,更多男同性恋喜欢注重打扮的Ken,说到底可能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着与直男无关的议题。很多人看电影就是想从角色中寻找认同,而父权社会下直男不会想成为Ken 这样的男性,反而想成为《教父》那种有权力的男性。

Bao:人们认为《Barbie》是无脑电影的主要原因就是Barbie是一件玩具。在香港,很多人会认为《教父》才是有深度的电影,这就是一种刻板印象。如果人们真的有去深究《Barbie》这部电影是如何成形,他们就不会认为是无脑。监製兼主演Margot Robbie由角色的种族和肤色到Barbie的历史以及系谱也有研究并投放到电影中,只是大家仍然认为Barbie就是一件小朋友的玩具。

Sonia:而《教父》这类经典重要电影通常都是以男性为主,像是《Barbie》中,当Ken发现父权制后也是观看《教父》,象徵对于这种「直男理想」的崇拜。而《Barbie》的内容也不是超级英雄片那种保护地球、捍卫国家、以科技战胜邪恶那些「丰功伟绩」,而只是关于社会上各式人相对平凡的生活和自我发现的历程。或者他们认为一个玩偶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没有那么重要。

ELLE:我们为甚么会追求像stereotypical Barbie似的完美无瑕?

Bao: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为了甚么人去做这件事?」而Mattel发售Barbie的时候是把她和Ken凑成一对,Barbie的功用是教导女孩子成为女生的理想榜样。这个定型出现是因为社会大部分的人认为这样才是及格的女性,身形要瘦削并喜欢生理男性,而这个男性是可以带领她去看《教父》的。

Sonia:这些男性在社会上拥有比较多的资源,而你要靠依附他或是得到他的垂青才可获得这些资源,所以你就要成为符合他审美的模样。为何某种美会成为普世的美,就是因为在媒体上不停被複製,而媒体是告诉我们甚么被社会认同和值得被看见,所以你很少会看到像我一样130磅的人在杂誌上出现。例如在韩国为何人们影证件相求职的时候要修图修得这么厉害,就是他们认为这样才会更容易找到工作。

Bao:Stereotypical Barbie有趣之处就是为何当代社会会认为这些才是最特别,是因为她是白人女性,一定要进入她们的世界拥有这样的身形,这种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的人层层叠加去建构,所以大家会觉得这样才是最好看,就像男性也会以Brad Pitt这样的人为指标,因而衍生出身形焦虑这种问题。

Joseph:Barbie 刚推出的时候是一个时尚模特儿,所以她可买很多衣服去更换,也引伸出资本主义下平权的问题。你要有钱才可以独立,例如女性工作独立于传统家庭对女性的经济束缚。现在Mattel推出多元Barbie形象,更让不同族群通过消费支持所属政治倾向,像是黑人Barbie 或是环保主义的Barbie等等。

性别研究学者Sonia(左)、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讲师Bao(右)

Bao: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为了甚么人去做这件事?」而Mattel发售Barbie的时候是把她和Ken凑成一对,Barbie的功用是教导女孩子成为女生的理想榜样。这个定型出现是因为社会大部分的人认为这样才是及格的女性,身形要瘦削并喜欢生理男性,而这个男性是可以带领她去看《教父》的。

Sonia:这些男性在社会上拥有比较多的资源,而你要靠依附他或是得到他的垂青才可获得这些资源,所以你就要成为符合他审美的模样。为何某种美会成为普世的美,就是因为在媒体上不停被複製,而媒体是告诉我们甚么被社会认同和值得被看见,所以你很少会看到像我一样130磅的人在杂誌上出现。例如在韩国为何人们影证件相求职的时候要修图修得这么厉害,就是他们认为这样才会更容易找到工作。

Bao:Stereotypical Barbie有趣之处就是为何当代社会会认为这些才是最特别,是因为她是白人女性,一定要进入她们的世界拥有这样的身形,这种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的人层层叠加去建构,所以大家会觉得这样才是最好看,就像男性也会以Brad Pitt这样的人为指标,因而衍生出身形焦虑这种问题。

Joseph:Barbie 刚推出的时候是一个时尚模特儿,所以她可买很多衣服去更换,也引伸出资本主义下平权的问题。你要有钱才可以独立,例如女性工作独立于传统家庭对女性的经济束缚。现在Mattel推出多元Barbie形象,更让不同族群通过消费支持所属政治倾向,像是黑人Barbie 或是环保主义的Barbie等等。

ELLE:电影中,Barbie透过戏里的经历体会到人生的喜怒哀乐,也感受到老去的美丽,最后选择成为真正的人类,这个故事能带给我们甚么反思?

Bao:Barbie最后去看妇科其实代表她承认了自己的身体。电影中的Barbie和女性一样面对各种围绕身体的问题:有困于母职的女主角,有因为怀孕而被停产的妈妈芭比,所以Barbie去看妇科代表了生育并不是罪,鼓励人们正视,建立更正面的价值观,像是未婚生子,其实不是可耻的。我们要去承认女性的性主权、需要以及我们的身体。

Sonia:一个没有任何性器官的Barbie所代表的女性主义「理想」必然是有缺失的,因为她并不是具备完整的、作为「人」的在地经验。

Joseph: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亦可能就是生育的经历,由电影起初Barbie讲到在Barbie推出前女孩是玩洋娃娃,而Barbieland内不同没有孩子却有成功事业的女性,到醒觉自己和电影角色Gloria 的母女关係,最后结局Barbie在做产科检查,反映出女性如何面对传统社会期许的母亲形象,以至拥抱子宫作为顺性别女性的身体经验。

性别研究学者Sonia

Bao:Barbie最后去看妇科其实代表她承认了自己的身体。电影中的Barbie和女性一样面对各种围绕身体的问题:有困于母职的女主角,有因为怀孕而被停产的妈妈芭比,所以Barbie去看妇科代表了生育并不是罪,鼓励人们正视,建立更正面的价值观,像是未婚生子,其实不是可耻的。我们要去承认女性的性主权、需要以及我们的身体。

Sonia:一个没有任何性器官的Barbie所代表的女性主义「理想」必然是有缺失的,因为她并不是具备完整的、作为「人」的在地经验。

Joseph: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亦可能就是生育的经历,由电影起初Barbie讲到在Barbie推出前女孩是玩洋娃娃,而Barbieland内不同没有孩子却有成功事业的女性,到醒觉自己和电影角色Gloria 的母女关係,最后结局Barbie在做产科检查,反映出女性如何面对传统社会期许的母亲形象,以至拥抱子宫作为顺性别女性的身体经验。

ELLE:从Ken在电影中学习到的父权体制,到现实常见的厌女、仇女情节,以及雌竞、媚男心态,又反映甚么社会问题?

Joseph:电影里的男性都表现得有点太愚蠢,每一个角色都很滑稽,有点像传统男主性主导的电影中的女性刻板形象的反面,这种平面化处理带讽刺意味。而Barbieland 一开始像是一个看似和平的母系社会,但只要Ken 稍为游说她们就进入了父权制的雌竞、媚男心态,某程度上也反映出真实世界的人其实也受社会濡染效果影响。

Sonia:其实电影中所谓的理想母系社会,女性和男性权利和地位不对等的状态也不是很理想,Ken就像是家具一样。

Bao:真实世界的父权制也不是理想的,不论是母系还是父权都不是理想的,所以才需要这部电影。故事最后的Barbieland也改变了,也提到让Ken们慢慢去争取改变,就像现实世界的女性开始拥有自己的权力。

Joseph:终究我们都只是人类,随社会和文化改变,改变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香港逸东酒店文化总监兼艺术家Joseph

Joseph:电影里的男性都表现得有点太愚蠢,每一个角色都很滑稽,有点像传统男主性主导的电影中的女性刻板形象的反面,这种平面化处理带讽刺意味。而Barbieland 一开始像是一个看似和平的母系社会,但只要Ken 稍为游说她们就进入了父权制的雌竞、媚男心态,某程度上也反映出真实世界的人其实也受社会濡染效果影响。

Sonia:其实电影中所谓的理想母系社会,女性和男性权利和地位不对等的状态也不是很理想,Ken就像是家具一样。

Bao:真实世界的父权制也不是理想的,不论是母系还是父权都不是理想的,所以才需要这部电影。故事最后的Barbieland也改变了,也提到让Ken们慢慢去争取改变,就像现实世界的女性开始拥有自己的权力。

Joseph:终究我们都只是人类,随社会和文化改变,改变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ELLE:在现实中,凡是对两性议题发表意见,很容易被批评为「极端女权」,你们对此有甚么看法?

Sonia: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网上世界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全部人都可以参与,但其实不然。例如网上世界,男性被认为(或者自认为)对于科技的掌握比较好,而这种自我认知是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网上的参与程度,我们会看到讨论的风气或是某些人的声音会比较大。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的地盘,而女性很多时候在网络世界的话语权会比较少。所以当带起了有关性别的讨论,这就不是最好的环境。以电影中的Ken为例,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一些男性不能像传统男性一般理所当然地在父权结构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舒舒服服地享受他们认为「作为男性的福利」,在他们的意识里会造成焦虑和感到受威胁,或者因为这样才会有之后对于「女性主义」的反弹。

Bao:男性从小到大都被鼓励去多发声,但长大后却找不到自己的话语权,找不到工作又被家人指责,这股压力很容易就被发洩到女性或者其他弱势群体身上。在网络上找一个群体去发洩是很容易的。当有人提出问题击中他们的焦虑,他们的反应就会很大,其实这种情况比较多是情绪上的焦虑。

Sonia:大家对权利的认知也可能有误差,女性主义和酷儿的争取其实也只是想和大家一样享受同样的人权,但可能在传统父权的认知里,一类人有权就是要另一类人失去权利,所以他们才会害怕。

Joseph:作为一个顺性男,我认为当那些直男失去了以往的一些特权,但现实中一些两性在经济上对对方的期许却没随之改变,令部分男性出现了这种对性别公平的期许落差。

香港逸东酒店文化总监兼艺术家Joseph(左)、性别研究学者Sonia(右)

Sonia: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网上世界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全部人都可以参与,但其实不然。例如网上世界,男性被认为(或者自认为)对于科技的掌握比较好,而这种自我认知是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网上的参与程度,我们会看到讨论的风气或是某些人的声音会比较大。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的地盘,而女性很多时候在网络世界的话语权会比较少。所以当带起了有关性别的讨论,这就不是最好的环境。以电影中的Ken为例,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一些男性不能像传统男性一般理所当然地在父权结构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舒舒服服地享受他们认为「作为男性的福利」,在他们的意识里会造成焦虑和感到受威胁,或者因为这样才会有之后对于「女性主义」的反弹。

Bao:男性从小到大都被鼓励去多发声,但长大后却找不到自己的话语权,找不到工作又被家人指责,这股压力很容易就被发洩到女性或者其他弱势群体身上。在网络上找一个群体去发洩是很容易的。当有人提出问题击中他们的焦虑,他们的反应就会很大,其实这种情况比较多是情绪上的焦虑。

Sonia:大家对权利的认知也可能有误差,女性主义和酷儿的争取其实也只是想和大家一样享受同样的人权,但可能在传统父权的认知里,一类人有权就是要另一类人失去权利,所以他们才会害怕。

Joseph:作为一个顺性男,我认为当那些直男失去了以往的一些特权,但现实中一些两性在经济上对对方的期许却没随之改变,令部分男性出现了这种对性别公平的期许落差。

关于《Barbie》电影的价值

Bao:大家都很喜欢批评一些欢乐的电影,如果有一部电影能给大家慢慢地享受时间,其实不用太快去标籤它。笑片并不代表不认真,这电影的美学很强,调色也很好看,演员都很认真。应该要去思考《Barbie》如何改变了美国大片的製作方式,原来女性主义是可以让人笑的,大家也应该宽容一点,不要有太多怨气。

Sonia:《Barbie》并不是只有女性主义者才能看,也可以是合家欢的。女性主义近年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容易踩到别人的底线,好像没有空间相对轻鬆地去讨论跨性别和同性恋等「敏感」议题,所有呈现都讲求「政治正确」,硬桥硬马。《Barbie》示範了其实这种轻巧一些、易入口一些的approach也是可以的。

Joseph:我自己看《Barbie》的时候也觉得不管是哪种取态的人也不会十分讨厌这部电影,可以大家一起去笑,很难得是合家欢之余又有一点教育意义。现在的年代太多事情也政治两极化,稍为行差踏错就会被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全盘否定,有一部电影能让大家坐下来一起观看及认识较进步的思想,当中的不少内容是值得欣赏的。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讲师Bao

Sonia:《Barbie》并不是只有女性主义者才能看,也可以是合家欢的。女性主义近年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容易踩到别人的底线,好像没有空间相对轻鬆地去讨论跨性别和同性恋等「敏感」议题,所有呈现都讲求「政治正确」,硬桥硬马。《Barbie》示範了其实这种轻巧一些、易入口一些的approach也是可以的。

Joseph:我自己看《Barbie》的时候也觉得不管是哪种取态的人也不会十分讨厌这部电影,可以大家一起去笑,很难得是合家欢之余又有一点教育意义。现在的年代太多事情也政治两极化,稍为行差踏错就会被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全盘否定,有一部电影能让大家坐下来一起观看及认识较进步的思想,当中的不少内容是值得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