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本地艺术家章柱基 Kila Cheung:「只要保持好奇,便能成就每件作品的诞生。」

Lifestyle

专访本地艺术家章柱基 Kila Cheung专访本地艺术家章柱基 Kila Cheung:「只要保持好奇,便能成就每件作品的诞生。」

how2workhk Photo KEITH CHAN, how2workhk; text & interview HOIYIN WONG HELLY; coordination KAREN WOO.READ MORE

登入 Cosmart 浏览本网站可获取积分

立即登入/登记

专访本地艺术家章柱基 Kila Cheung:「只要保持好奇,便能成就每件作品的诞生。」

how2workhk Photo KEITH CHAN, how2workhk; text & interview HOIYIN WONG HELLY; coordination KAREN WOO.

最近,处处可见本地艺术家章柱基 (Kila Cheung)的蹤影。上年年尾, 他以自学滑板的经历作为创作概念,诞生出个人展览《画画滑滑》,续后艺术家又迎来其首本个人作品集《Rambler》,试图将多年的作品汇集成书,让自身全面回顾过去的创作轨迹。Kila 不断成长、不断蜕变 —— 也即将拉开他的抽屉,窥探他创作蜕变的历程、翻开其日记最珍而重之的那几页。「只要保持好奇,便能成就每件作品的诞生。」 

how2workhk Photo KEITH CHAN, how2workhk; text & interview HOIYIN WONG HELLY; coordination KAREN WOO.ADVERTISEMENTCONTINUE READING BELOW

闪亮亮的路灯

本地艺术家 章柱基(Kila Cheung)

远眺尖沙嘴海港城靠岸的位置,隐约可见黄色的物体,若向其靠近,咀嚼轮廓,必会觉得它与马路警示灯有几分相似。无误,这就是被艺术家频频用于创作当中的「小灯人」。Kila创作之久,个展芸芸,如近在本地的《搬家乌托邦 Moving Utopia》个展、远在日本的《大人未满Best Before》 个展,以及台北的《日光室少年 Teens in Sunroom》个展等等。他在各处留下满泻的创作记忆点,但令他至今最记忆犹新的,莫过于2018年,在海港城・美术馆所举行的展览《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 一闪一闪小工程》,「不论行人路上、天桥上还是马路旁,都总有盏警示灯在我们左右, 而尤其在晚上,它们更闪闪发亮,引导我们回家。我觉得这道一闪即逝的光芒,美而尽忠职守,也如城市中的某些人,于是我便以它为概念,孕育出一个为期30天的艺术计划。」


2017 年的夏天,Kila连续30天将化身成不同小灯人的道路警示灯,放在城市中的不同角落里,然而其目的于当时还未完全明确,但一连串的 行动最终赋予他答案,「这一盏警示灯,曾经撮合过一对情侣,他们其后更上前告知,已成彼此的终身伴侣。如此大的一个城市,他人因小灯人而 相遇、相知,寻得快乐,那足以印证它存在的价值。」那次展览,就是艺术家对这个艺术项目的延伸与成果。 

ADVERTISEMENTCONTINUE READING BELOW

Kila对上一个个人展览以《画画滑滑》为题,并于上年年末圆满结 束,但他却说,展览的完整性是由自身的不完整与缺陷堆砌而成,「我由2016年开始踩滑板,开始这项运动时,它给予我无比自由自在的感觉, 但后来当我一直钻研下去,便开始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失败,同时更了解自 我。就如当我开始想练习从高处冲下去时,站在斜坡之上的我便发现自己原来有畏高的,也会好奇周遭的人又为何即使知道会有机会擦伤,也竟敢奋不顾身地直奔下去呢?我除了看见自己的懦弱与恐惧,也明白到自己是一位较为谨慎的人。比起一来就横冲直撞,我原来更喜欢一步步去建立与冲破。」意志是甚么?战胜恐惧的感觉又是如何的?以上,他都从滑板上找到了答案。 

「滑板,让我寻回自己、让我相信自己的思维、让我真真正正地体验粉碎与重组的过程。」 

于是,Kila便将自己在滑板上所领悟与发现的,全彰显在《画画滑滑》的个展上,也在告知观众:三十出头才首次接触滑板又如何?只要不断的坚持及尝试,即使迈向的是下一个「跌」,也得重拾,我们会一步一步地成长,最终,你必会变得更坚韧。个展中那14件滑板艺术作品,包括绘画、滑板木雕艺术品及大型装置艺术品,也因此而面世。然而艺术家也一如既往,在展览当时也没刻意为创作留下太多注释,容许他人赋予其意义。总括而言,我们尽能感受到画中主角拥有挫败、失焦的一面,却又可从中找到强烈意志与坚持的意味。 

专访非洲之后Angelique Kidjo:「无论你的皮肤长着甚么颜色,也是美丽的。」专访上海芭蕾舞团、上海崑剧团、上海评弹团 潜入採排现场及大谈将来港上演的作品背后概念ADVERTISEMENTSCROLL TO CONTINUE

《Rambler》如同回家

《Rambler》是艺术家首本作品集,在内横跨了2017年至最近的作品。 翻开作品集,读着他的自序:「这是我第一本的作品集,想像它会记 下当初。2018 年秋天,完成一年在东京和台北的研修,从桃园机场回到 我的家 —— 香港。这是个分水岭,我全程投入个人艺术创作的开始 ⋯⋯ 在我成长之中,香港都是一个平稳的家,但就在我起步没多久的2019 年,香港走进动蕩之中。2020 年世界进入了疫症的时代。2022年从新闻 中看到大型战争发生。这段时间,我边忙碌着 ⋯⋯ 身处这时代之中,巨大的切身感受与想表达的都记在作品与展览之中,也总结在这本作品集之中。」 

当我看毕整个自序,忽尔发现「家」与「香港」,被艺术家分别重提 了两次及五次;与此同时,Kila 过去也的确出现过以「家」为题的创作系 列。「家」于他心中是担当着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它是自由的,较为无拘 无束与安全的,也曾盛载过我对它的思念、也盛载了温暖;而一些家中的 小细节,当有机会被我在远距离注视,好让我再次审视一些过去的理所当然。」言下之意,若然家的某部分被定义为自由、无拘无束、安全,那艺术家本身不就是「家」的所在地吗?若家,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便可称之为家,但愿外在的家园即使变得更好或变坏,也不至于影响我们内心那强大而坚壮的「家」,如同这位艺术家 。 

专访西九当代表演艺术主管、香港作曲家、表演者、音乐家及音乐文化推广人龚志成:「音乐最终使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专访本地时装设计师、造型师兼艺术家Shukit欧树杰 大谈为ELLE的牛仔设计、创作,与对时装的种种见解ADVERTISEMENTCONTINUE READING BELOW TOPIC Lifestyle专访  艺术家

by Hazel So 立即登记接收 订阅电子报,获得更多资讯、体验及礼遇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