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南到加拿大!摄影师 Emma Wang 的卡加立慢生活练习:

关于有些人生的决定,不是突然想通的,而是在日常里一点一滴慢慢堆积出来的,可能是某次在工作结束后发现体力恢复期变长了,又或是发现好像怎么休息身体都像使用副厂电池的手机都充不饱电似的。在三十几岁这个阶段,暂时停下手边的工作,给自己一段与常规生活略微背离的休息。这样的选择,虽然难免会带来一些质疑,但内心总有个声音:于是,我决定开启这段长假。 

延伸阅读:

下一条值得走的朝圣之路?法兰奇纳古道 Via Francigena 正吸引新一代静旅者走向罗马


从台南到11,000公里外的卡加立

地点在加拿大的卡加立(Calgary),最初的选择其实只是因为年龄的限制,想找一个能停留半年至一年的签证选项。我是到开始办理签证,才第一次听见它的名字。选择它的理由,其实带着直觉,希望住在大众运输方便的城市,也想在冬天能够轻鬆前往滑雪场。滑雪是一项需要时间累积、需要频率的运动,对我来说也是人生清单里中想好好练习的一件事情。 

卡加立也是通往北美各个国家公园都会经过的节点,除了结合了都市的样貌也被丰富的自然包围。这与台南家乡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的环境地貌,城市位于弓河(Bow River)与肘河(Elbow River)的交会处,并以水为界,难以言喻的熟悉感油然而生。另外,卡加立的日照时数极长,夏季的白天最长可达16小时 ,年均日照超过三百天。把身子烤得暖暖的让人心情变得柔软,对身为台南人的我来说是最大的诱因,想像着那样明亮的日子,心里对这个地方开始多了一些期待。 

準备启程前,才发现原本该在去年出发的签证,因为现实原因不许可,只能延后计画。第一次抵达时,仅短暂停留了一个月。那段时间主要用来开通签证、办理税号与银行帐户等基本事务,结束后便先返回台湾。即使逗留的时间有限,还是去了几个国家公园走走。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哥伦比亚冰原(Columbia Icefield),踩在坚硬厚重的冰层上,一块告示牌提醒着: 

那不是剧烈的崩塌,而是一种缓慢却无法忽视的改变。生而为人,或者说,仅作为地球上的其中一种生物,我们的文明与生活方式正不断加速资源的不可逆转变。也许正是因为亲眼目睹这样的现场,那次回程的车上,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断线让生活节奏重新对齐

二月再次出发,这回停留了三个月。随着居住时间拉长,生活也慢慢有了新的节奏。住的地方没有 WiFi、外食又非常昂贵,所以无法看电影或追剧,因此也不再依赖手机,多出来的时间就用来逛超市、研究食谱。加拿大的超市蔬果排列得十分吸引人,看起来新鲜又有精神,每次走进去都像被操控,总会带出几样没见过的蔬菜。接着花一整个上午查资料、试着料理、搭配。一个人吃饭食量有限,每天三餐就变成三次实验的机会。

偶尔也会想,如果不擅长下厨,独居其实可能挺不环保的,因为食材煮不完,很快就过了保鲜期。密集下厨之后也会疲乏,有好几天只想吃些简单的东西。日子表面上看来规律单纯,但这些因环境而生的细微变化,让我慢慢放下对工作的执着和过度的紧绷,生活也开始有了新的、安静的节奏。 

抵达时正值冬季尾声,对长年生活在亚热带的人来说,那是第一次真正走进零下二十度的日常。刚开始在雪地里行走,每次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都耗费极大力气,一天的活动量被压缩到最小。也因为这样的身体经验,我才注意到卡加立市中心有一项名为的公共建设,这里是一条总长超过16公里的空中人行天桥,连接130栋建筑,让人们即使在风雪中也能穿梭市区,无需走出室外。 

我第一次走进这条透明通道时,有一种被城市照顾的感觉。这样的设计让人惊讶,因为所有天桥只能在夏季(6~9月)施工,每一次增建都必须仰赖精準的预测与多方协作。自1969年第一座桥启用至2022年,历时半个世纪,总共串连起86座桥、跨越130栋建筑。 当我经常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感到内疚时,这样的建设也让我看见在严苛条件中试图改善生活能力的一面。文明的进展,有时也包含了谦逊与执着。


走进厨房、走向湖边

不费力的状态,本身就是方向。

原本在加拿大旅居的目标,是暂停摄影工作,在滑雪场找份兼职,一边让身心休息,同时练习滑雪。没想到天气比预期中更早回暖,滑雪场在这个季节已不再释出工作机会。随性的规划,终究还是遇上了现实的碰撞。考量到生活成本,还是得找一份工作。但在没有汽车的情况下,摄影工作也难以安排。 

生活一度有些茫然,却也因缘际会进入了一间日式餐饮店工作。回头看,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种疗癒的方式。作为摄影师的工作,本质上也是长时间、高劳动的服务业。虽然创作过程是享受的,但更多时候,是不断聆听与沟通的反覆。而重新回到餐饮现场,反而像是唤醒了身体里的肌肉记忆。这次,不需要承担太多创造性的输出,下班后就能真正放下,也因此发现,休息不只是空出时间,也让我渐渐鬆开那种总是要有所产出的焦虑。

另外,以全英文工作,也像切换整套系统那般。不只是语言改变了,连思考方式也跟着鬆动。当节奏重新排列,重心回到当下,连走路的感觉都变得不一样。而这种踏实感,其实并不是因为知道了终点或目标,而是所做的选择刚好符合当下的节奏。每天的专注力落在煮饭、认识城市、感受天气这些事上,多半看似无所事事,却又持续在劳动,意外让身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衡。

那段时间,我常常一个人沿着湖边慢慢走。没有特定目的地,也不急着去哪里。脚边是碎石和水草,远处的鸭子静静游着,一切像是自然地安顿下来。这座城市与自然的关係,是与生俱来的。河流源头有保护区,高速公路旁也设有一路延伸到城市边界的脚踏车道。不需要计画,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进自然里。 

週末的节奏也很不一样。没有人赶着完成什么,大家就坐在阳光下、发呆、聊天或慢慢骑车。那样的生活方式,不急着证明自己,也不特别追求效率。人与环境之间,有一种无声的默契。 

回头看,或许就是在那样的空气里,我的节奏慢了下来。像是身体某个原本紧绷的部分被调整了,听见了一些更安静的声音。那让我感觉,自己正在被轻轻地滋养着。


尾声:旅程的尽头

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让人放鬆,旅途中也常注意到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係。像是住宅区附近看到的路牌,起初以为是某种照护机构,后来才知道,那是家中有自闭症孩子的住户可以申请设立的警示标誌,用来提醒驾驶人放慢速度、留意孩子可能会突然跑上马路的风险。 

这种安排,显示出一种愿意承认差异的社会氛围,愿意为他人的不一样,挪出空间。如果说自然的壮阔让人感到渺小却安稳,那些马路边的小标誌,就是另一种尺度的提醒,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温柔、带着留意的。 

这趟旅程其实也不算什么壮游,只是换个地方过生活。有乾净的食物、有空可以运动,不那么匆忙,也不那么吵。平凡的上班日子只要天气好,走在路上连空气都觉得友善。身体有力,心里安静,那样的状态,也就能自然地带给身边的人。也许不是每天都如此,但多半时候,我知道自己是在选择,而不是被推着走。 

这样的经验,够我记得很久。




Emma SY Wang

台南出生的自由摄影师与文字创作者,擅长以敏感的女性视角捕捉日常里的光线与空气。作品常见在国际中文版、报章杂誌上。这次以三个月旅居在加拿大卡加立的经验,用慢下来的方式,重新感受生活。并捕捉阳光下的雪地、人与自然的默契,以其一贯不声张的姿态。 IG @emmasuz


延伸阅读:

西班牙朝圣之路热门6大路线全攻略,初心者也可以展开的性灵之旅,Buen Camino!推荐9个适合女性独旅的国家:从欧美艺术之城到迷人热带岛屿,一个人也能安心探索世界独自旅行不踩雷!资深女性独旅者的10大提醒:孤单、安全、性别议题一次说清楚为摄影迷而生的复古浪漫:徕卡首款35 mm黑白底片,低感光×高解析×极致光影反差小型博物馆为什么值得被看见?专访《Small Museum》摄影师 Simone Rosenbauer异色大阪|专访摄影师 Jean-Vincent Sim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