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作为中国的啤酒之城,曾孕育了众多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观念的变迁以及企业战略的调整,一些曾经辉煌的青岛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下是五个已消失的青岛品牌,它们曾经畅销全国,如今却沦为时代的弃子:
"1. 青岛啤酒厂(青岛啤酒厂品牌)"
"曾经的辉煌:" 作为青岛啤酒的创始者,青岛啤酒厂品牌曾是中国啤酒行业的领军者之一。其生产的青岛啤酒享誉全国,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在计划经济时代,青岛啤酒厂品牌是稀缺资源,供不应求。
"消失的原因:" 1993年,青岛啤酒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进行了多次重组和品牌整合。虽然“青岛啤酒”品牌得以保留并发展壮大,但“青岛啤酒厂”这个品牌逐渐被淡化,最终消失。更名也反映了企业从生产者到品牌运营商的转变。
"2. 青岛啤酒二厂(青岛特液)"
"曾经的辉煌:" 青岛啤酒二厂曾生产“青岛特液”啤酒,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亲民的价格,一度成为青岛啤酒的强劲对手,畅销全国。在80、90年代,青岛特液是许多消费者心中的首选啤酒之一
相关内容:
那些年头,你走在青岛的街头,哪怕是海风劲吹的时候,心里也有底气。可其实,底气这玩意儿,是从家里那些“硬通货”里偷来的。说起硬,你别只想票子——有一阵子,家里有辆金鹿、自个戴块金锚手表、柜顶上落满灰的鹰轮缝纫机,谁不是在邻居眼里,抬升着身价?风水轮流转,如今青岛城还是一天比一天宽敞,旧时这些随处可见的老品牌,却一个个从日头下消失了。可你真要说忘了?怕是谁也不敢这么拍着胸脯。

那时间回到八十年代初,满大街的人,腿上都拴着票。要说抢手货头一名,非金鹿自行车莫属。家里头如果攒着一张自行车票,父母怕不比中头彩还高兴。那时一辆车要价一百四十九块,是工薪族半年的工资,可你要转手卖,说不准能翻到三百。抢购自行车的日子,几乎是场全民运动。要是哪户人家终于买到金鹿,得在楼下骑两圈,车铃刚安上,心里却总悬着。车铃外壳容易被人惦记,总怕夜里被顺走,于是铁匠铺的防盗钢箍成了“爆款”。
至于金鹿这车,能抗能扛,说起来有点像北方的老爷们。雨落下来,真心疼,咋舍得拿它淋?家里要送俩孩子、买一袋面,背油壶,都是顶用的。有人家一辆车能用十多年,最后实在磨不动了,留作“纪念品”。金鹿金鹿,一车两命,陪你从青年熬成父母。

可那会儿买自行车要资格,哪像如今扫码就骑。家里头孩子多,分谁骑上一周,还常闹磕绊。你想啊,有些事,不是坏,就是有点“舍不得”。风头最劲那几年,青岛的金鹿年销百万,仿佛每辈青岛人都得跟它打个照面。
咱再说“鹰轮”。在很多青岛人家里,旧橱柜角落里总有台灰扑扑的缝纫机。早些年,结婚嫁妆、置办新居——谁家没一台沉甸甸的“鹰轮”?忙不过来的时候,母亲总边踩边唠叨:“一拧就顺,出针利。”那些年青岛缝纫机厂干得风风火火,全国有一百多个维修点,大娘小妹都认得“鹰轮”标。小姑娘学裁针,男孩子调皮捣蛋,经常被那飞快转动的针头惊到。

偏生到了九十年代,城里的风气变了。谁还肯耐下心坐台缝纫机?衣服买现成的,图个时髦,也省事。鹰轮扛不住,工厂也熄了火。可哪怕闲置下来,这缝纫机也是家里“不动产”。母亲抱怨:机器还跑得欢,舍不得扔。其实她是舍不得那段天冷夜深,踩着缝纫机给孩子缀棉袄的时光。
至于手表,青岛人都记着“金锚”。那玩意可不是随便能买的,几十块的价格,立在橱窗里闪着光。小青年谈婚论嫁,三大件里手表总排第一。谁家小子攒够钱,咬咬牙捧回一块金锚回家,那日子,简直眉飞色舞。青岛的金锚、玫瑰、双喜,都是大厂做出来的好货。甚至有别村的亲戚,特意托人倒腾一只回来。

八十年代工厂工人几千号,能一年产出一百七十万块表。你想吧,那会儿中国人过年发工资,铁饭碗都不舍得多花一分。买块表戴上,不光看时间,还是身份的“明信片”。但变化来的悄然。石英表大批进了内地,机械表落后,新产品做不过人家。表厂坚持了几年,到头来,门一关,人也散了。家里老表摔坏了齿轮轴,没人修,母亲感叹,老东西,搁着也好看。
说到相机,青岛其实曾风光过。那个年代,去公园照一张全家福,是头等大事。青岛照相机厂的“青岛—6型”,曾经风头极劲,能和上海的“凤凰”掰手腕。相机其实是“学德国的”,拿他的模具、技术,工人们一锤一锤敲出来。年产二十万台,不光卖给国人,钱也挣出海去了。拿到全国评比还得了奖。厂子后来归了海信,老相机像老友,只能搁在柜子里想念。你说这物件好嘛,好。可世道变了,有时就是一阵风把你吹下台。

还有个牌子,兴许年轻人听着都新鲜:“蓝天”运动装。八十年代的小伙儿、姑娘,谁没穿过袖口裤腿两根杠的蓝运动服?一穿上,仿佛人都精神了。青岛做运动服的老厂叫第三针织,做出来的蓝天牌拿下全国第一个金奖,后来还成了亚运领奖服。时髦人家,年节必给孩子添上一身。小城巷口,三五成群的孩子,穿着蓝白相间,在树荫下打闹。那些年,青岛、天津、上海,三家厂子在全国打擂台。如今老布料早没了踪迹,但记忆里还印着那点蓝和那两道杠。
这些曾风光一时的青岛品牌,不知不觉,就在市井巷陌的日常里退了幕。变迁是慢慢渗进生活的:昨天带着牌的自行车、手表、针织,明天就成了老物件。但人总舍不得,还是会逢人摇头——“那时候的东西,结实。”可这背后,其实是舍不得那个生活。人分分合合,城市也丢不掉自己的影子。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记忆,是最经得住时间的老东西。”青岛也好,咱这些年头的生活也罢,翻出来,摸一摸,还是那股子筋道味儿。没了金鹿,还可以再骑自行车;少了金锚,手机也能报时。可人的心头,一直、一直在等着,盼着那一个时代再走回来吗?还是说,新的日子,同样会有值得细嚼慢咽的牌子和故事?谁知道呢——不过,这味儿,真没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