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豪掷甩卖48座商场,王健林甩卖策略显底线,与许家印形成鲜明对比

万达出售48座商场的消息,确实在近期引发了广泛关注。将此事件与王健林和许家印进行对比,认为王健林“比许家印有底线多了”,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情况。
以下是一些分析角度:
1. "出售原因与战略调整:" "王健林/万达:" 万达出售商场,特别是位于三四线城市的资产,更多是出于其自身的战略调整。万达在经历快速扩张后,面临巨大的商办地产开发贷和运营压力。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是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负债、确保现金流安全、聚焦核心优势(如影视、旅游、体育)的策略性举措。这更像是一种“瘦身”和“聚焦”,目的是为了更稳健地发展。 "许家印/恒大:" 恒大出售资产,尤其是其核心的“三道红线”下的房地产项目,则更多是被迫的生存之举。在“三道红线”监管政策、销售大幅下滑、融资渠道收窄的多重压力下,恒大不得不通过“卖资产、借新还旧”的方式来维持运营和偿还债务。其出售资产的范围更广,包括项目、股权、理财产品等,带有强烈的流动性危机色彩。
2. "“底线”的体现:" 如果将“底线”理解为对风险的掌控

相关内容:

太盟、腾讯、京东接盘有何玄机?


王健林又又又要卖万达资产了,这次涉及的交易金额高达500亿!需要一口气出手48座商场。而买家则是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


耐人寻味的是,这是万达在去年3月底引入太盟集团等投资人600亿元投资后,再次进行资产出售。据《新京报》的报道,这次万达资产包的收购主体有太盟珠海、高和丰德、腾讯控股、京东潘达、阳光人寿保险等,这些企业通过合营企业收购大连万达直接或间接持有的48家目标公司的100%股权。



这次出售的48家万达广场不仅有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的资产,也有不少三线城市的项目。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搭配,呈现出典型的“肥瘦搭配”特征。


曾经把一个亿当作小目标,如今卖地自保,王健林几乎成了中国“首负”,一时间冲上了热搜。


曾经的万达广场在全国有473座,持有物业面积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如今自营的商业体将不满100座,而且还在不断打包出售,令人唏嘘不已。


昔日的中国首富王健林如何会变得需要“卖地求生”?腾讯和京东等互联网大佬为何又会成为万达资产最大的卖家?面对天文数字的债务危机,老王到底是在混日子还是想绝地求生?


从中国首富到“负债累累”


卖资产过日子,王健林其实早在2017年就开始操作了。那一年,万达一口气卖掉了13个文旅城和77家酒店,2023年则开始甩卖万达广场。今年这一批被出售的万达广场,则是妥妥的优质资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产的平均售价已经比2021年的峰值缩水了近40%,王健林为了快速回血,不得不接受折价,打造所谓地产轻资产模式。



万达所谓的“轻资产”,主要是通过卖产权而留运营权的模式,万达只保留了5%到8%的管理费分成,而且核心资产在不断流失。万达也从原来的是买楼赚钱,变成了帮别人管楼赚点辛苦钱。


有金融业内人士表示,万达的这番操作其实就是一场资本“化债”。万达把这些资产作价500亿卖给了一个由太盟、腾讯、京东系等组合的财团,其中财团除了自有出资和募集保险资金外,还需要向银行贷款300亿。抵押物还是这48座万达广场,由太盟出面进行并购,提前锁定优质资产,“原本即将在万达面临不良的资产,转而完成对太盟的新增贷款。”


而这300亿贷款,预估银行最多收3%的利息,只要收回的资产运营年化收益能超过银行贷款利息,股东就应该有盈利空间。之后这些项目再反手转包给万达来管理,万达本来就在做管理,只是直接回报减少了,但业务也算稳定,而且降低了资产和负债,抛掉了负担,也挺好。


那么,曾经在全国遍地开花的万达,是如何滑落到这番地步的?


首先是原有模式在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从2021年开始,中国地产行业进入了下行期,万达作为头部房企,必然首当其冲,万达的财报显示,每个万达广场投资都在20亿以上,其中70%要靠贷款,导致2024年整个集团负债超过3000亿,但手上现金只有一两百亿,几乎每个月都面临着大额还贷的压力。



2018年的一次采访里,有女记者曾经提问王健林为何会成为“首负”?当时老王怒怼记者啥都不懂,他解释到地产公司的负债率和预售款有关,所以当时万达的资产应该有6900多亿,资产远大于负债,怎么能说是首负呢?据联商网的数据,今年万达明确要开业的万达广场仅14座,新建商场数量减少,如果记者现在再问这个问题,王健林也没底气用预售款来回怼了。


万达的第二个失误更多是战略上的,即多元化扩张失败,包括文旅投资、影视投资等,投入总额超过千亿,但经营状况都不理想。曾经豪言要超过迪士尼的万达乐园。在2017年无奈一次性以63.2亿元的价格将四个主题乐园出售给融创中国。另一大板块万达影业顶着“院线第一股”的头衔,虽然在2024年已经转让了大部分股权给儒意投资,但业绩依旧持续下滑,去年亏损超9亿元,公司最核心的观影业务毛利率由正转负。



最后一个就是为了上市,签了众多对赌协议,比如2024年珠海万达商管上市失败,触发了380亿的回购条款。苏宁、融创等企业在追讨债务,导致很多资产被冻结。


有评论指出,即使这次500亿顺利到账,还不能完全覆盖到期债务,如今的万达还有很多仲裁纠纷需要解决。另一重危机是万达的品牌资产从此以后也会快速贬值。业主可能会降低运营标准,管理费用的溢价权也在流失。


腾讯、京东来救场?


这次赶来接盘万达资产的不仅有太盟投资、阳光人寿这样的大型投资机构。京东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参与其中不禁让人遐想。



其实,腾讯本来就是万达的老朋友。2014年,王健林就曾引入腾讯、百度,三巨头宣布共同出资成立万达电子商务公司,但在第一期50亿元资金烧光后,该公司就草草收场。


有人说王健林花50亿交了一个学费,但收获了马化腾这个朋友。2024年,儒意投资接手了万达投资49%股权,背后或多或少也有腾讯的影子。十多年来,腾讯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拿地建起了办公大楼,均位于中心城区。2024年1月,马化腾又霸气出手64.2亿,在北京海淀拿地。所以腾讯也绝非没有地产基因,也绝非不是跨界。


面对万达的资产,腾讯和京东为何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答案就在数据二字。


消息显示,腾讯计划投入120亿元接入智慧零售系统,用微信支付、AI客流分析,将万达广场年60亿客流转为私域流量。京东也会瞄准线下场景,计划开设京东之家体验店,抢占新零售入口。


万达广场背后庞大的消费数据,正是腾讯和京东对抗阿里、拼多多的关键筹码。万达广场年客流量超60亿人次,也是一个不小的数据量。腾讯、京东近年线下布局加速,2024年京东健康单品类营收破271亿,急需线下场景反哺线上。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万达广场有希望成为一座互联网电商的数据矿场,而腾讯、京东盯上的是一二线项目的数字化改造潜力。新的万达广场可以靠腾讯数字化改造,京东零售整合做增量。


此次收购,可以让腾讯的数字化能力加上万达的商业场景。京东的物流和零售业务更可以嵌入到万达广场内,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闭环。


在线下零售领域,京东的业态和万达的现有商业体的融合度则更高,目前京东的MALL单店已经在一线和省会城市布局。部分大体量门店还引入了京东汽车、京东运动、京东酒行等业态,形式上和万达这样的综合商业体很有契合度。


输在大胆,赢在底线


过去几十年,中国地产圈盛行高杠杆、高负债的疯狂扩张模式,地产商不断举债扩大规模,只为在土地红利时代中拔得头筹。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地产进入到降杠杆、趋避风险的新阶段。万达能做的好像只有不断延迟债务危机。



王健林选择断臂求生,一次次出售曾经引以为傲的商业帝国,显然有一些悲情色彩,因为他一手打造的商业版图,正在一步一步脱离自己的掌控。但准确地说,其实是理性的,在债务危机威胁的情况下,及时止损,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看到王健林的现状,不禁让人想起了这几年好几个曾经风光无限,至今已经沦为老赖的地产大佬。


相比他们,王健林的选择是壮士断腕,坚守国内市场。从当年王健林毅然离开中国足球,说明老王还是一个有底线思维的人。做企业,万达起码也做到了三条:不跑路、不赖账、不坑员工。虽然无论是签上市对赌协议还是进军文旅行业,都有些拍脑袋和胆子太大了,但相比“皮带哥”之流的做假账的贪婪,王健林的愿赌服输多少还展现了一些国内企业家的底线思维。



还有分析指出,在县城等下沉市场,万达广场依然属于顶流。据赢商网统计,截至2024年年中,万达广场在全国百强县布局了近30个项目,数量绝对第一,远超主打县城商业体的竞争对手。相比一二线城市,县城商业体的运营成本低,即使租金回报率不算高,只要选址得当还是有望成为稳定的盈利点。同时,县城里的万达广场,不少属于标志性商业项目,更容易拿到资源支持,长期运营的价值更高。


从1亿小目标到卖楼还债,王健林的跌宕人生折射出中国地产黄金时代的终结。在这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突围战中,王健林通过资本市场的辗转腾挪,获得了片刻的喘息,多少也给自己赢回了一点尊严。


参考资料

1、热搜爆了,王健林又有大麻烦了?公司研究院

2、王健林“断腕”,48座万达广场将易主,财联社

3、县城的万达广场,王健林才舍不得卖,源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