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小的女装尺码,隐秘的现代“裹脚布”现象解析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引人深思的比喻。将越来越小的女装尺码比作现代的“裹脚布”,点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1. "身体意象的扭曲与焦虑:" 服装尺码的不断缩小,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身体“理想”形态的持续窄化和苛刻要求。这种“越小越美”的潜规则,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身体焦虑和压力,迫使她们为了符合标准而过度追求瘦削,甚至损害健康。 2. "对女性身体的物化与控制:" 就像裹脚布物理上改变和束缚女性的身体一样,过小的尺码也在无形中“规训”和“评判”女性的身体。它将女性的价值与外在的、符合特定审美标准的身材紧密捆绑,忽略了女性的多样性和自然形态。 3. "消费主义的推动:" 时尚产业的商业逻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制造“尺寸焦虑”和不断推出更小的尺码,品牌鼓励女性不断购买新衣,以维持“合身”的形象,从而推动消费循环。 4. "历史隐喻的深刻性:" “裹脚布”在中国历史上是残酷的、对女性身体进行非人道改造的象征。将其与现代女装尺码联系起来,有力地批判了这种看似时尚、实则对女性身体造成无形压迫的现代现象,揭示了其历史根源和残酷性。
这个比喻准确地捕捉到了现代社会中,以时尚为名的

相关内容:

我上周去商场,一条M码的牛仔裤卡在大腿根死活提不上去,旁边试衣间的小姑娘却嚷着“S都大”。

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是我又胖了,是衣服又瘦了。

热搜上挂着#BM辣妹风#,点进去一水儿的小蛮腰。

Brandy Melville的店员亲口说:我们只进XS-S。

这话听着像玩笑,数据却冷冰冰——美国服装协会刚发的报告,20年里女装平均缩了整整两个码。

欧洲更狠,直接取消中码,货架上只剩“one size fits none”。

我隔壁工位的阿May,165cm55kg,标准健康身材,现在买裤子得去男装区。

她自嘲:以前挑款式,现在挑能不能穿进去。

男装裤腰有28 30 32,明明白白,女装只剩“弹性”两个字糊弄鬼。

更魔幻的是,我们一边骂尺码焦虑,一边心甘情愿掏钱。

Fashion Nova去年调研,六成年轻女孩愿为“显瘦”多付20%。

商家把焦虑做成生意,我们在直播间抢预售,像抢赎罪券。

也不是没人反抗。

去年上海时装周,我第一次看见120斤的模特穿露脐装走台步,腰上肉随着灯光晃,居然晃得挺好看。

后台设计师说:不是衣服挑人,是人挑衣服。

Dove今年新广告更绝,直接拿尺子量品牌尺码,同一件L码,A家比B家胸围差出9厘米——这哪是标准,是开盲盒。

说到底,衣服本该服务身体,现在反过来给身材判刑。

秋瑾穿男装是为挣脱裹脚布,我们今天套男装,是想挣脱新的裹脚布——只不过这次裹的是腰。

当货架继续缩水,我们至少还能做一件事:把拉链卡住的照片发到社交平台,@品牌官方问一句——你们到底在给谁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