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国内手机排行榜,华为已经上升至第四名,OPPO则稳居第二。而排名第一的手机品牌仍然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一排名反映了当前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消费者对手机品牌和产品的认可度。华为和OPPO的崛起,展示了他们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方面的实力。而排名第一的品牌,则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和品牌影响力,继续引领着市场的发展。
相关内容:
先给出结论:W37这一周,vivo守住18。7%的份额并连续十四周领跑,而苹果只剩8。9%,几乎跌到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年度低点。整个周度出货量比前一周缩水约15%,多数消费者把钱包留给即将登场的新品。
最新数字显示,第二阵营十分胶着:OPPO 16。6%,小米 16。5%,华为同样16。5%,三家相差不过一千台左右的量,渠道商甚至用“咬在一起”来形容。荣耀稳定在14。1%,真我微增到1。6%,加起来勉强构成长尾。

回到大盘萎缩15%的原因,最直接的是“换机暂缓”——iPhone 17系列开启预订后,核心消费力集体观望;同时安卓阵营里的旗舰档也在蓄力,没有品牌愿意在这几天大幅促销,导致零售侧陷入低温。
vivo能在淡季里领跑,核心在于一款意外爆红的Y500。5000mAh电池+塑料中框在电商评论区没少挨骂,但线下卖点只有一句话:“摔不坏还能用两天。”县镇渠道迅速把它推到仅次于荣耀X70的单品亚军。

OPPO本周则靠密集铺货抢到第二。A6 Pro、A6i同天现货,一天内把分销覆盖到7800家门店,再加上线上突然上架的K13s、K13x,型号多到让人眼花。外界觉得OPPO打法粗暴,但经销商喜欢:“库存周转快,返利也快。”
值得注意的是,一加贡献了1。8%的份额,占OPPO整体超一成。OPPO内部人士透露,一加做高端、K系列做线上、A系列做线下的“三明治”策略今年才算跑通,不过这也让它与红米、高性价比小米机型正面硬碰。

小米的失速并不全怪iPhone。Note 15系列线上评价平平,Redmi K70又远在年末,空档期只能靠清库存维持声量。雷军在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小米 17独占下一代骁龙旗舰”,反倒把需求提前冻结——用户想等等看性能究竟能领先多少。
独占期的确诱人,但也带来隐忧:骁龙8 Gen4成本普遍上涨,小米17若想守住2999元起售的价格带,只能在影像或材质上做减法;一旦体验阉割,失分的又是线下沉淀尚浅的小米之家。

华为这一周的回暖更像“底色显露”。Mate XTs填补折叠屏空档,Mini 平板能插卡打电话,满足商务与老人市场的“刚需两头”。更关键的是,华为与苹果客群交集较小,iPhone 17预热并未吸走它的意向用户,反而因为民族情绪带来溢出流量。
荣耀保持14。1%基本盘,既不受苹果影响,也没被华为挤压,策略就是“多SKU+快节奏”:从X系列到Magic V2半年覆盖九档价格。真我仅1。6%,却是唯一下沉市场正增长的品牌——极低配置+1099元价位,在六线城市仍有需求。

苹果的8。9%听上去惨烈,渠道商却不担心。预付款已锁定首批货源,下一周iPhone 17 Pro Max到店后,部分核心商圈出现“凌晨排号”才是大考。供货能否跟上,将决定苹果能不能一口气回到20%以上。
接下来一周有三件事值得盯:1)苹果日均激活量是否突破15万台;2)小米17宣布的独占期是否引发高通其他客户集体跳票;3)华为会不会突然放出Mate 70“上市预告”,继续搅局。
对零售商来说,最务实的做法是减少中高端安卓的现货,腾更多现金给iPhone 17;对品牌方而言,Q3冠军基本锁定vivo,剩下的是谁能在国庆黄金周讨到最多增量。消费者则只需记住一句话:不急着换,就等等10月的价格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