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地区特色美食与特产大盘点

茂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是一个以石油化工为支柱产业,同时农业也相当发达的地区。其特产主要来源于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以下是一些茂名地区的代表性特产:
1. "茂名荔枝 (Màomí Lìzhī)":茂名高州市是中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种植荔枝历史悠久,面积广阔。茂名的荔枝以品种优良(如桂味、糯米糍等)、果大核小、清甜多汁而闻名,是中国南方优质荔枝产区之一。每年夏季荔枝成熟时,都是茂名的一大盛事。
2. "茂名沙姜 (Màomí Shājiāng)":沙姜(又称三奈)是茂名地区,特别是化州市非常有名的特产。化州沙姜以其独特的辛辣芳香、品质优良而著称,是当地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常被制成酱料或作为休闲食品。化州因此也被称为“沙姜之乡”。
3. "茂名化州橘红 (Màomí Huàzhōu Júhóng)":化州橘红是广东著名的道地药材,也是化州的另一大特产。它是以化州特产的野生的“红橘”或“朱砂橘”的皮制成的,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特别是对咳嗽、气喘等有良好效果。其品质被认为最佳。
4. "茂名金丝李 (Mà

相关内容:

茂名特产全攻略:探寻滨海之城的舌尖与指尖瑰宝

概述

在南海之滨的广东省西南部,有一座被北纬 21° 黄金纬线温柔环抱的城市——茂名。这里背山面海、地势北高南低,兼具山地、丘陵、平原、滨海等全地形特征,热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滋养,让这片土地成为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之地。作为“世界荔枝之都”和“中国罗非鱼之都”,茂名不仅以“每五颗荔枝就有一颗产自这里”的霸气宣言惊艳世界,更凭借“山海馈赠 + 千年传承”的独特基因,构建起以“地理标志为骨、非遗工艺为魂”的多元特产体系。

山海馈赠:天赋异禀的物产宝库

茂名的特产故事,始于大自然的偏心。全市拥有 8 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 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中“化橘红”“高州桂圆肉”更是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清单,走向国际舞台。从“五棵树一条鱼”(荔枝、龙眼、沉香、化橘红、三华李、罗非鱼)特色产业集群,到信宜怀乡鸡、水东芥菜等“土味”珍品,350 余种特产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味觉地图”。作为广东省首个农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地级市,茂名 2023 年土特产总产值达 530 亿元,200 多家“乡村微工厂”带动 60 万农民 就业增收,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千年传承:非遗技艺的时光味道

如果说地理标志是茂名特产的“骨骼”,那么非遗工艺便是注入其中的“灵魂”。在这里,化州拖罗饼的酥皮要经过 18 道手工折叠,电城炒米饼的木槌声穿越百年街巷,信宜玉雕的匠人用刻刀延续着高凉文化的基因。从荔枝干的古法晾晒到化橘红的九蒸九制,20 余项与特产相关的非遗技艺 如同时光的密码,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舌尖与指尖的文化符号。正如“南方油城”的工业底蕴与“千年荔乡”的农耕文明交相辉映,茂名特产早已超越“食物”的范畴,成为承载乡愁与匠心的文化载体。

茂名特产核心体系
地理标志矩阵:荔枝(白糖罂、妃子笑)、化橘红、储良龙眼、怀乡鸡等 19 个地标产品非遗美食谱系:化州拖罗饼(国家级非遗)、电城炒米饼、亲语阳光猫屎糖等传统手作富民产业引擎:2023 年“五棵树一条鱼”产值 527 亿元,占全市特产总产值超 99%

从 2200 年前的荔枝栽培史,到如今“农业总产值连续 3 年超千亿元”的现代传奇,茂名用特产书写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智慧升级。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滨海之城的特产世界,探寻那些藏在舌尖与指尖的“茂名答案”。

地理标志产品

化橘红

南方人参的千年传奇

素有“南方人参”之称的化橘红,是茂名化州独有的地理标志瑰宝,位列中国“四大南药”及“十大广药”,承载着1600余年的栽培历史12。明代《本草纲目》早已盛赞“橘红化痰如神,化州产尤甚”,而明清时期更被钦定为宫廷贡品,留下“一片值一金”的佳话23。这份传奇源于化州独一无二的自然馈赠——当地14个镇(街道)的赤红壤中富含礞石元素,与亚热带气候完美融合,造就了全球独有的化州柚品种,其果皮密布茸毛、油室饱满,散发着独特的芳香45。

地理标志三重认证
化橘红不仅是2006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更在2024年斩获“化州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广东首个“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从品质到产业实现全维度认可66。其保护范围严格限定于化州市河西街道、新安镇等14个区域,非此地域、非化州柚品种、非特定工艺,皆不能冠以“化橘红”之名46。

药效密码:3.37倍于药典的活性成分

化橘红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卓越的药用功效。现代检测显示,2024年抽检的化橘红胎柚皮苷含量高达11.8%,是国家药典标准(3.5%)的3.37倍,更是广东省地方标准的1.57倍、地理标志特等品标准的1.18倍66。这种强效成分赋予其“散寒燥湿、利气消疾”的独特功效,可配伍麻黄治疗风寒咳嗽,与半夏同用缓解湿痰胸闷,甚至衍生出橘红杏仁粥等药膳食疗方778。值得关注的是,其药用价值在当代获得新认可:2020年,化橘红被正式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推荐处方用药,成为传统智慧助力现代抗疫的典范2。

从宫廷贡品到富民产业

如今的化橘红已从皇家御药蜕变为惠及民生的支柱产业。2025年,化州化橘红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15亿元,带动35万从业者增收致富,种植面积超13万亩,年产鲜果6万多吨566。当地构建了“1+12”良种繁育体系,实现100%良种覆盖,并通过“一码溯源”监管确保品质,产品从传统饮片拓展至痰咳液、橘苓膏、气泡水甚至香水、啤酒等100多个品类39。从《神农本草经》中的“橘柚”记载,到如今“粤地优品”四连冠的荣誉,化橘红正以“南方人参”的底蕴,书写着“小果实带动大产业”的新时代篇章13。

信宜怀乡鸡

千年军粮到国礼名鸡:一只三黄鸡的传奇溯源

在云雾缭绕的粤西山地间,信宜怀乡鸡的故事从千年前的战鼓中走来。相传南朝时期,岭南圣母冼夫人率领部族征战时,曾以当地放养的“三黄鸡”(喙黄、毛黄、趾黄)作为军粮,其肉质紧实耐储存,成为将士们行军途中的能量源泉10。这种延续自秦朝北方移民的养殖智慧,让怀乡鸡在信宜的山地间繁衍千年,逐渐形成“脚黄、嘴黄、皮毛黄”的独特标识,被《广东省畜禽良种志》列为广东四大名鸡之一11。

历史的荣光在1953年续写新篇。那年秋天,怀乡镇一位姓晏的农民精心挑选了一只重达10.8斤的雄性怀乡鸡,寄给了毛泽东主席。这只承载着山区情谊的鸡随后亮相中国广州商品交易会,其金黄油亮的羽毛与紧实的体态惊艳全场,从此“信宜怀乡鸡”的美名远播港澳及东南亚10。如今,这段佳话仍被当地老辈人津津乐道,成为怀乡鸡“国礼级品质”的生动注脚。

山地放养+五谷杂粮:造就“皮脆肉滑”的舌尖密码

信宜75%的山地地貌,为怀乡鸡提供了天然的“健身房”。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年平均22℃的气温与1477-1941毫米的降雨量,让松树林间的虫蚁、野果成为鸡群的“辅食”,而农户们则以玉米、豆粕、番薯等杂粮为主食,形成“放牧+舍饲”的黄金养殖模式12。这种生长方式让鸡群每天自然活动超8小时,不仅练就了“元宝形”紧实体态,更让肉质达到“肥瘦适中、皮黄骨酥”的境界——煮熟后鸡皮脆如薄纸,轻轻一撕便能听见“咔嚓”声响,鸡肉纤维细腻多汁,连骨髓都带着清甜13。

德国饮食协会理事卡特先生曾评价其“皮薄肉嫩,鲜香味美,风味独特”,而供港品质的严格标准更印证了其价值:每只鸡需养殖120-140天,公鸡体重达标1.6kg、母鸡1.3kg才能出栏,全程经过“两标一码一单”品控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养殖基地、饲料配方及检测报告14。

从农家小院到百亿产业:量价齐升的市场传奇

从20世纪80年代年产120万只的家庭散养,到2022年饲养量突破1.02亿只、年产值达22亿元,怀乡鸡的产业化之路堪称教科书级案例10。通过“标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龙头企业广东盈富农业有限公司带动550多户养殖户,年销售1200多万只,而“山地养鸡方式”的推广更让出栏量较传统模式增长40%,单价较普通肉鸡高出30%,成为山区农民的“致富鸡”11。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层层品质认证的加持:2009年成为广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13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0年品牌价值评估达39.38亿元12。如今,无论是粤式白切鸡的经典做法,还是清蒸、煲汤的家常风味,怀乡鸡总能以“皮脆肉滑”的独特口感征服食客,让这只来自信宜山地的三黄鸡,成为茂名递给世界的“舌尖名片”。

怀乡鸡选购指南
看特征:认准“三黄”(喙黄、毛黄、趾黄)和“两细”(头细、脚细),体型呈元宝形查溯源:扫描脚环二维码,验证“信字号”区域品牌标识及政府监管检测单辨口感:皮脆如纸、肉纹清晰,煮熟后骨髓呈浅粉色为最佳

茂名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年前杨贵妃的嫣然一笑,让岭南荔枝成为千古传诵的珍馐。而这缕穿越时空的甜香,正源自今日的"中国荔乡"——茂名。这里不仅承载着2200余年的荔枝栽培史,更以全球每5颗荔枝就有1颗产自这里的硬核实力,续写着"大唐贡果"的当代传奇。

历史贡果:千年古荔园里的活文物

在高州根子镇的贡园,百余株树龄超500年的古荔枝树仍年年挂果,其中最古老的植株已历经1900余载风霜,枝干遒劲如苍龙,被称为"荔枝活化石"15。这片成园于隋唐年间的古荔园,现存一级古荔枝树69株、二级105株、三级4137株,每株古树都挂着专属"身份证",扫码即可追溯品种、树龄与管护历史,堪称一座"露天荔枝博物馆"15。相传唐代宦官高力士正是从这里采摘荔枝,通过驿马昼夜疾驰送入长安,成就了"红尘一骑妃子笑"的经典典故,而如今,这些千年古树的果实仍能通过现代物流走向寻常百姓家。

全球产区:占据世界荔枝版图的"半壁江山"

作为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茂名荔枝以"规模最大、品种最丰"著称:2024年种植面积达140 万亩,年产量占全国1/4、全球1/5,真正实现"全球每5 颗荔枝,就有1 颗来自茂名"的产业地位15。这里不仅有白糖罂、妃子笑、桂味等80 余个当家品种,更建成了收藏11 个国家700 余份种源的"荔枝种业硅谷"——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3500 多株荔枝种树在此保存,为全球荔枝育种提供"基因库"支持15。品牌实力同样亮眼:2025 年"茂名荔枝"入选中国果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300 强,位列第24 名,品牌声誉值达838.87,成为岭南水果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16。

科技赋能:从"驿马飞驰"到"24 小时鲜达"的跨越

唐代为博贵妃一笑需"十里一驿,五里一堠"的加急传送,如今在茂名已演变为"从枝头到舌尖"的24 小时冷链奇迹:通过"田头小站"冷库锁鲜、智能分选设备分级、低温压差预冷技术保鲜,荔枝从茂名出发,24 小时可抵达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2 天内直达东北,出口覆盖22 个国家和地区15。科技不止于物流,"5G+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构建的荔枝产业平台,实现病虫害诊断准确率95%、生产效率提升30%;加工端更开发出荔枝白兰地、荔枝干等30 余个精深加工产品,年加工鲜果能力突破5 万吨,让"一季鲜"变为"四季香"16。2024 年,茂名荔枝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 亿元,较2019 年品牌化建设初期增长近1.5 倍,完成了从"贡品"到"富民产业"的华丽转身16。

茂名荔枝核心亮点
历史厚度:2200 余年栽培史,1900 年树龄古荔树,根子镇贡园被誉为"荔枝博物馆"产业高度:全球每5 颗荔枝就有1 颗产自茂名,全国1/4 产量,120 亿元全产业链规模科技温度:700+ 荔枝种源的"种业硅谷",24 小时冷链物流,5G 智慧农业提升效率30%

从千年贡果到全球爆款,茂名荔枝用"历史+科技+产业"的三重奏,奏响了岭南特色农业的振兴强音。剥开一颗晶莹的妃子笑,尝到的不仅是清甜果肉,更是一座城市穿越千年的匠心传承。

高州龙眼

两千年前,《汉书·和帝纪》记载的“旧南海献龙眼”,为这座滨海之城埋下了甜蜜的基因密码——如今的高州沙田镇,正是当年“南海”贡品的诞生地17。这份穿越时空的珍馐,在当代被赋予“南方人参”的美誉,不仅因清甜多汁的果肉,更因它背后绵延千年的种植智慧与产业传奇。

从母树到万亩果园:一颗龙眼的基因胜利

在高州市分界镇储良村,一棵树龄超百年的龙眼树静静伫立——这便是储良龙眼的“母亲树”。1982年,这棵偶然发现的优良单株因“果重12-15g、可溶性固形物25%”的卓越基因被定名,如今已繁衍成覆盖高州79.55万亩的“绿色海洋”,占全国龙眼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年产量达49.18万吨,相当于全国四分之一的产量。热带过渡地带的温润气候、疏松肥沃的红壤,让这里长出的龙眼果大圆润、核小肉厚,咬下时爽脆的果肉裹挟着25%的天然甜度,难怪古人称其“果中神品”19。如今,“茂名储良龙眼”与“高州桂圆肉”双双拿下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后者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20。

从鲜果到“果中玛瑙”:非遗技艺里的时间魔法

当盛夏的龙眼挂满枝头,高州人用两项古老技艺将这份甜蜜封存——生晒火焙。清晨采摘的鲜果经人工去核后,或铺在竹匾上接受阳光慢烤,或置于焙灶中以松柴文火烘干,72小时的匠心守护,让果肉缩成半透明的琥珀色,这便是被誉为“果中玛瑙”的桂圆肉2122。2023年,这项延续千年的工艺被列入茂名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分界镇——这个“中国桂圆加工第一镇”,现代生产线正与古法并行,年加工量超1.2万吨,产出桂圆干、龙眼酒(如“冼夫人”牌)、龙眼酥甚至“生命一号”保健品等十余个品类1823。

药食同源的甜蜜馈赠:桂圆肉不仅是年货桌上的常客,更因“补血养气、安神定志”的功效成为药食两用的珍品。煲汤时丢几颗,茶汤便染上温润的甜香;直接嚼食,仿佛把整个夏天的阳光都含在了嘴里1823。

从果园到文旅:一颗龙眼的三产融合路

如今的高州龙眼,早已超越“水果”的单一身份。每年盛夏的高州龙眼节,游客既能亲手采摘枝头鲜果,也能在南山市场——全国最大的桂圆肉交易中心,见证从鲜果到桂圆干的蜕变。产业集群更催生出3个专业镇、8个专业村,2022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6.42亿元,而《茂名市龙眼产业提升行动方案》剑指2025年的100亿元目标,其中加工产值将突破40亿元。当“高州龙眼”品牌在2025年跻身“中国果品地理标志300强”第89名,这颗小小的果实,正带着南海古郡的印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16。

传统食品与手工艺品

传统食品

茂名的传统食品是舌尖上的非遗密码,从节庆团圆的酥香到日常街巷的烟火,再到礼赠传递的心意,每一款都承载着千年工艺与人文记忆。循着“节庆—日常—礼赠”的生活轨迹,解锁这份滨海之城的味觉遗产,会发现每道美食都是一段活态的历史。

节庆必备:舌尖上的团圆符号

化州拖罗饼堪称茂名节庆美食的灵魂。这道源于唐代的酥饼,因饼师“罗兴敲锣叫卖”的传说得名,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其核心在于“三折起酥”工艺:面粉经反复折叠擀压形成16层酥皮,薄如蝉翼的面皮包裹着椰丝、伍仁或叉烧馅,烘烤后金黄酥脆,咬下时酥皮层层碎裂,甜香与咸鲜在口中交织25。如今,以丽登饼业为代表的品牌让这道“唐代贡饼”走进现代生活,全市30多家生产厂家、50多家连锁店铺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中秋时节更有“不吃拖罗饼,尝尽百味也枉然”的俗语流传2。

与之呼应的化州猪笼饼,则以“小竹笼装饼、形似猪仔”的萌趣造型成为传统节庆的点睛之笔。白面粉与白糖浆制皮,包裹豆沙或伍仁叉烧馅,经烘烤后甜而不腻,2023年列入茂名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笼住福气”的民俗寓意24。

日常滋味:街巷里的非遗烟火

茂名的寻常巷陌,藏着最鲜活的非遗日常。化州糖水以“甜蜜清润”征服味蕾,招牌“下火王”将马蹄、绿豆、黑凉粉巧妙融合:马蹄煮后过冷水保持脆嫩,绿豆经高压锅10分钟焖煮出沙,黑凉粉则需凉水化开后煮至沸腾放凉——三者共冶一炉,再点缀海底椰,一碗下肚,燥热尽消26。河西步行街的“好滋味糖水”,便是 locals 私藏的甜蜜据点26。

而“除却牛杂不成市”的化州清汤牛杂,则是市井烟火的代名词。本地黄牛杂经盐水反复搓洗,加入牛骨清汤慢炖,剪块后搭配辣或不辣的蘸料,再配上一碗清汤捞粉,便是茂名人的“深夜食堂”。东山街道向阳路的“剪壹碗”,每天清晨飘出的牛杂香,是唤醒老街的闹钟26。

疍家先民留下的电白马鲛鱼丸,明末清初已家喻户晓。新鲜马鲛鱼去皮去内脏,用刀脊剁碎鱼肉,与白板肉、生粉、盐混合搅拌成糊状,捏圆入70度热水煮熟,Q弹中带着海水的鲜甜。电城镇钟鼓楼南街的潘天华酒料店,仍保留着这份传承数百年的疍家手艺26。

礼赠臻品:非遗手信的文化重量

当传统工艺遇上现代礼赠需求,茂名非遗食品便成了“行走的文化名片”。荔枝干龙眼干(桂圆干) 是其中的佼佼者:荔枝干选用高州、电白肉厚核小的鲜果,经日晒或热风干燥锁住蜜甜,2021年列入市级非遗,其“四季保鲜”智慧堪比古代版“冻干技术”,让夏季的甜蜜跨越季节24;而高州桂圆干自汉代即为贡品,2023年列入市级非遗,补血安神的功效使其成为养生礼赠首选24。

电城炒米饼则藏着冼夫人的军事智慧。相传为冼夫人军中“军粮”,明清时演变为节庆手信,制作时需将糯米、花生碾粉后用饼模压制成型,口感酥脆。“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的童谣至今在粤西流传,2015年列入省级非遗,广东琪昌食品作为传承单位,让这道“军粮”走进了珠三角、海南等地的伴手礼清单17。

此外,“粤西老干妈”沙琅豆豉(2021市级非遗)黑亮油润,蒸鱼炒菜时加一勺便鲜味倍增;裹着椰蓉花生粒的猫屎糖(2023市级非遗),20世纪挑担老人的街头叫卖声,如今已变成密封包装里的甜蜜记忆2427。

茂名非遗美食图谱

特产名称

产地

核心特点

文化印记

化州拖罗饼

化州

16层酥皮,椰丝伍仁馅

唐代起源,2012年省级非遗

电城炒米饼

电白

口感酥脆,糯米花生为原料

冼夫人军粮,2015年省级非遗

荔枝干

高州、电白

日晒工艺,肉厚蜜甜

千年保鲜智慧,2021年市级非遗

沙琅豆豉

电白

黑亮油润,粤西风味

“沙琅三宝”之一,2021年市级非遗

猫屎糖

电白

椰蓉花生裹圆柱糖体

20世纪街头零食,2023年市级非遗

从非遗工坊的袅袅炊烟到年产值千万的产业规模,茂名传统食品正以“老手艺+新表达”的方式,让千年味道在当代焕发新生。无论是街巷里的一碗糖水,还是礼盒中的一块炒米饼,都是这座城市写给世界的味觉情书。

手工艺品

在茂名的手工艺品版图中,两段跨越数百年的“木石奇缘”尤为夺目——高州缅茄挂件以种子为纸雕琢时光,电白沉香制品以木为媒传承香道,它们在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碰撞中,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缅茄挂件:种子里的千年匠心

高州西岸村那棵490余年树龄的缅茄树,被誉为“中土无双”,它不仅是植物活化石,更孕育了独一无二的缅茄挂件技艺。工匠们以其坚硬的种子为原料,在方寸之间雕刻出龙凤呈祥、人物故事等精美纹样,每一件作品都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这项微雕技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更入选广东非遗手信,其文化价值早已得到认可——上世纪50年代,缅茄挂件就曾作为国礼赠予外国贵宾,让东方微雕艺术走向世界17。

非遗名片
核心原料:490年树龄“中土无双”缅茄树种子技艺特色:微雕龙凤、人物等纹样,方寸间见乾坤荣誉加持:广东非遗手信、国礼级文化信物

沉香制品:从刀伤结香到千亿产业

如果说缅茄挂件是时光雕琢的种子艺术,那么电白沉香则演绎着“木与香”的千年对话。作为“中国沉香之乡”,电白的沉香故事始于独特的“刀伤诱导”结香原理——通过人工在树干制造创口,激发树木分泌树脂修复伤口,历经数年沉淀形成沉香,这正是“香药同源”的智慧体现。从古代文人雅士的熏香礼仪,到如今融入现代生活的香薰机、精油皂,沉香产品已从单一香料拓展为涵盖工艺品、保健品的全产业链体系。2022年,电白沉香产业总产值达55.83亿元,而沙琅沉香墟的直播镜头前,年轻主播们正用抖音、快手等平台,让千年沉香以“国潮香薰”的新身份走进Z世代生活,传统产业在数字浪潮中完成了华丽转身。

产业转型启示
传统根基:刀伤诱导结香工艺,传承“香药同源”理念现代创新:开发香薰机、精油等年轻化产品,对接现代生活场景数字赋能:沙琅沉香墟直播带货,年销超50亿元的“嗅觉经济”新范式

这两件手工艺品,一个以种子承载岁月匠心,一个以香气连接古今生活,共同勾勒出茂名“指尖上的文化密码”。当缅茄雕刻的龙凤纹样在灯光下流转光泽,当沉香的袅袅青烟融入都市夜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生命力的永恒绽放。

特色饮品

荔枝蜜

三月的茂名根子镇,7万亩荔枝林缀满粉白花朵,春风拂过便涌起香雪般的花浪。蜂农们肩扛蜂箱穿梭其间,将木框插入摇蜜机的瞬间,琥珀色的蜜汁便顺着桶壁缓缓流淌——这便是茂名"甜蜜的事业"最生动的注脚。作为荔枝产业链中独具风味的特色饮品,荔枝蜜的诞生始于这场与花期的精妙邂逅:每年3-4月荔枝盛放时,蜜蜂需在万亩林海中完成上千次采集,方能酿出这带着阳光与花香的琼浆2324。

不同于龙眼花蜜的醇厚,荔枝蜜有着"一花一蜜"的鲜明个性:它色泽澄澈如琥珀,入口先是清甜在舌尖绽开,尾调却萦绕着荔枝特有的微酸果香,仿佛将整座果园的春天都封存在瓶中。这种独特风味源自荔枝花 nectar 中更高的果糖比例,与龙眼蜜的葡萄糖主导形成味觉分野,也让它成为甜品的黄金搭档——淋在双皮奶上,或拌入酸奶中,每一口都是岭南初夏的清爽馈赠。

自然的馈赠:每瓶荔枝蜜浓缩了300万朵荔枝花的精华,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人体必需氨基酸。2024年,这份来自根子镇核心产区的甜蜜,正式获评"广东名特优新农产品",用品质印证了"中国荔乡"的产业实力。

如今,这份甜蜜正从舌尖延伸到指尖。当地推出的"蜂蜜DIY体验"让游客亲手参与摇蜜、过滤全过程,而"蜜源地认养"项目则能让都市人远程守护属于自己的荔枝花田。当你打开一瓶茂名荔枝蜜时,尝到的不仅是清甜,更是蜂农与自然协作的智慧,是7万亩荔枝林对时节的深情回应。

石崖茶

在茂名信宜的群山之巅,藏着一杯来自云端的甘醇——石崖茶。这种生长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雾岭半山腰的奇茗,以945米海拔的岩石缝隙为家,在常年17-18℃的云雾漫射滋养中,沉淀出“茶汤清澈、回甘持久”的独特韵味,被誉为“云端仙茶”2324。

岩石上的千年馈赠

2024年,一支科考队在大成镇大雾岭深处有了惊人发现:43棵扎根于悬崖石缝的古茶树,最老一株树龄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这些茶树不依赖人工培育,全凭自然雨露生长,枝干遒劲如铁,叶片却嫩绿欲滴,成为粤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茶树群活化石2324。同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茂名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这份“岩石上的匠心”有了传承的印记。

舌尖上的稀世珍味
石崖茶坚持“零农药、零施肥”的有机种植,每年亩产仅20斤,每一片茶叶都需人工在陡峭岩壁间采摘。冲泡时,茶汤澄亮如琥珀,初尝清冽带微苦,片刻后喉头泛起蜜甜,余韵能在唇齿间停留半小时之久,堪称大自然对耐心的最佳奖赏。

从明末清初的野生茶树,到如今的非遗技艺,石崖茶用三百年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好茶,是时光与山水共同酿造的礼物。若你来到茂名,不妨泡上一壶,在云雾茶香中,读懂这座滨海之城深藏的山林秘语。

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

政策支持与品牌建设

从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到走向全国的“金招牌”,茂名特产的华丽转身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与品牌战略的深度布局。近年来,茂名以“五棵树一条鱼”(荔枝、龙眼、沉香、化橘红、三华李、罗非鱼)为核心,通过政策护航、标准筑基、品牌赋能的“组合拳”,推动特色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2023年相关产业总产值已达527亿元28。

政策为笔,绘就产业升级蓝图

茂名市先后印发《茂名市化橘红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茂名市荔枝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为特色产业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28。以荔枝产业为例,通过“品牌强荔”行动推动加工率从10%提升至35%,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化橘红产业则构建起“一产14.2亿元、二产48.56亿元、三产9.25亿元”的全链条产值结构,2022年总产值达72亿元,目标2025年突破100亿元2828。金融活水的注入更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荔枝贷”“橘红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48.99亿元,为农户和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18。

“地理标志+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激活品牌势能

茂名创新探索“地理标志+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模式,让“国字号”招牌与企业活力同频共振。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个,“化橘红”“高州桂圆肉”更是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29。以化橘红为例,通过集体商标授权68家企业,建立“药典标准+地方标准+地理标志标准”三级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种植、加工全流程,2023年产业规模已突破百亿元528。荔枝产业则通过《茂名荔枝区域品牌发展战略规划》,统筹“优结构、强冷链、促加工”,2022年成功注册“茂名荔枝及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持续攀升30。

双轮驱动核心逻辑:以地理标志筑牢品质根基(如化橘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企业品牌聚焦市场创新(如68家授权企业开发橘红饮片、茶饮等200余种产品),形成“政府定标准、企业拓市场、消费者得实惠”的良性循环。

创新产品赋能“三品一标”,擦亮茂名名片

政策红利与品牌效应的叠加,催生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创新产品。信宜怀乡鸡通过“标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脚环二维码溯源体系,2010年品牌价值达39.38亿元,带动信宜成为全省养鸡第一大县级市3132;“年鱼礼包”依托茂名罗非鱼产业优势,将鲜活水产品加工为即食礼盒,推动罗非鱼入选“2023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28。截至目前,全市“三品一标”建设成果丰硕,拥有绿色食品56个、有机产品12个,“粤字号”农业品牌达95个,“信字号”“茂南白鸽”等区域公用品牌矩阵持续壮大,让“茂名产”成为品质与信誉的代名词。

从政策“输血”到产业“造血”,从单一产品到品牌集群,茂名正以“土特产定制”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为新起点,让更多“小特产”释放“大能量”,书写滨海之城的舌尖与指尖传奇。

文旅融合实践

在茂名,“特产”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标签,而是串联起全域旅游的黄金线索。这座滨海之城以“跟着特产去旅行”为核心理念,将荔枝、化橘红等地理标志产品转化为文旅IP,通过主题游线打造、事件营销创新与产业价值深挖,构建起“农业+旅游”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年均吸引超200万人次游客踏上寻味之旅。

两条黄金游线:从舌尖到指尖的沉浸式体验

根子镇荔枝主题游线以“千年贡荔”文化为灵魂,串联起贡园、中国荔枝博览馆与荔枝庭院三大核心节点。其中,树龄逾600年的“千手观音”古荔枝树既是“活的荔枝博物馆”,更是文旅价值赋能的典范——2025年其采摘权以139万元高价成交,让“一颗荔枝的传奇”从历史走向市场。中国荔枝博览馆则成为游人如织的打卡地,集历史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与文创销售于一体,而荔枝邮局推出的主题画作、茶具、荔枝蜜等周边产品,让“荔香”可带可存。

化州橘红健康之旅则围绕“药食同源”打造全链条体验:春季在平定镇大岭村的“中华化橘红第一村”赏万亩橘红花海,夏季走进加工工坊观摩鲜果到干果的蜕变,秋季在药膳馆品鉴橘红陈皮老鸭汤等养生菜品。当地通过化橘红赏花节、封坛仪式、MR品牌发布会等活动,将这一“宫廷贡品”的文化底蕴转化为体验经济,推动产业年产值达72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

事件营销破圈:从线上流量到线下转化

茂名深谙“特产+文旅”的溢价密码,通过创新营销事件实现价值倍增。2024年荔枝季,央视主持人李思思开展的文旅直播吸引625万人次观看、近200万次点赞,将根子贡园的古荔风情与“520我爱荔”文化IP推向全国;同年“甜美果海”游入选广东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串联龙眼阁、储良母树主题公园、一骑红尘广场等14个景点,最佳旅游期(3月至7月)内接待量同比增长35%。

乡村振兴的实践更让文旅融合落地生根:根子镇元坝村、分界镇、高州市连续三年斩获广东省乡村振兴擂台赛冠军,“桥头人家”民宿将儒家美学与岭南家风融入住宿体验,而信宜市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则以怀乡鸡为主题,发展特色餐饮与山地观光,形成“一产筑基、三产赋能”的共富模式。

文旅融合成效图谱
产业规模:化橘红全链条年产值72亿元,荔枝年加工鲜果能力突破5万吨就业带动:化橘红产业惠及30万人,荔枝加工延伸产业链创造超8000个岗位品牌价值:600年古荔树采摘权139万元成交,“520我爱荔”IP带动荔枝电商销售额年增42%

从贡园里的千年古荔到直播间的百万点赞,从橘红花开的田间地头到民宿庭院的茶香袅袅,茂名正以“特产”为笔、“文旅”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产业融合的鲜活样本。这里每一颗果实、每一片花海,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田园与都市的桥梁,让“舌尖瑰宝”真正转化为“指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