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时尚行业动态的新闻摘要。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可以总结如下:
"法国时尚品牌Pimkie因与中国的Shein合作而被法国时尚工会(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 de Paris, FHCM)除名。"
"关键点:"
1. "品牌:" Pimkie(法国时尚品牌)。
2. "合作方:" Shein(中国快时尚巨头)。
3. "机构:" 法国时尚工会(FHCM),该组织负责管理巴黎时装周等事务。
4. "事件:" 被FHCM除名(expelled)。
5. "原因:" 与Shein的合作被视为违反了FHCM的规则,该规则通常要求会员品牌专注于法国本土的生产和设计。
"背景/影响:"
这起事件凸显了在全球供应链重组和地缘政治背景下,欧洲时尚界对于品牌本土化生产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
Pimkie与Shein的合作(据信涉及生产或分销)触犯了法国时尚界的核心规则,即维护其作为高端时尚中心的地位和法国制造的形象。
被除名对Pimkie在法国乃至全球时尚界的声誉和地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法国本土品牌和行业协会对于来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竞争对手的警惕。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背景分析,请告知。
相关内容:
“Pimkie被踢出法国服装联合会”这行字刚蹦上热搜,不少法国女生第一反应是:以后还能在商场里买到那件39欧的牛仔外套吗?
答案可能不是“能”或“不能”,而是“买不买得到,已经不重要了”。

事情其实很简单:Pimkie想活下去,于是牵了Shein的手。
结果行业协会炸了,直接把它除名。
听起来像家长把早恋的孩子赶出家门,但背后全是生意。
先说Pimkie。
它曾经跟Zara抢客人,现在连H&M的尾灯都追不上。
2022年被收购后,新老板哈拉西砍掉了不赚钱的女童线,把门店从180家缩到150家,账面上终于不再天天飘红。
可“止血”不等于“造血”,要翻身得找流量。
放眼全欧洲,流量最大的就是那个被巴黎议员天天骂的Shein。
再说Shein。
它一边被欧盟标成“高风险平台”,一边在法国每月依旧能卖出200万件衣服——相当于每三个法国女生就有一件。
低价、快、款式多到眼花,让它成了“时尚原罪”的代名词。

可它也在找“洗白”路径:在欧洲设仓、在爱尔兰招数据合规官、找本地品牌联名。
Pimkie正好有“法国血统”和现成的线下门店,对Shein来说,像是白捡了一个欧洲橱窗。
法国服装联合会为什么急?
因为数字不会撒谎:2023年法国本土纺织业又少了1.2万个岗位,而Shein的包裹数却翻了一倍。
联合会主席那句“不公平竞争”翻译过来就是:再这么下去,我们连打版师都留不住了。
Pimkie的反击也很直接:过去两年,协会没给过一分补贴、一次联名,现在倒来谈“环保原则”?
哈拉西在内部信里写得很直白:“不拥抱Shein,就只能拥抱破产管理人。”
消费者这边更分裂。
有人在社交媒体晒剪烂Pimkie吊牌的视频,也有人半夜蹲Shein抢Pimkie联名款。
一位里昂的生留言:“我买不起120欧的法国制造,但39欧能让我明天就去面试。”一句话把道德和钱包的矛盾摊得明明白白。
更大的雷还在后面。

法国刚通过的《快时尚环保法案》打算给每件低价衣服加5欧生态税,听起来不多,但对平均客单价12欧的Shein来说,几乎是腰斩利润。
欧盟还在琢磨《数字产品护照》,以后每件衣服都要像鸡蛋一样标碳足迹,Shein的供应链得拆掉重排。
Pimkie的算盘是:先用Shein的物流把货铺到亚洲,再用亚洲的现金流反哺欧洲门店。
计划里写着2025年新开20家店,2026年再翻一倍。
可如果欧盟真把税加到10欧,亚洲消费者还会不会买单?
没人敢打保票。
行业协会的除名不只是“踢群聊”,它意味着Pimkie以后参加不了巴黎时装周期间的订货会,拿不到法国本土的环保补贴,甚至连“法国制造”标签都可能被质疑。
对一家想翻身的品牌来说,这相当于被拔掉了一半氧气管。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中小品牌的生存预演:要么守着“法国血统”慢慢失血,要么跳进Shein的洪流里搏一把。
联合会可以除名Pimkie,却挡不住更多快死掉的牌子偷偷给Shein发邮件。
毕竟,活下去比被赞美更重要。
下一次当你在商场看到Pimkie的打折架,别急着拍照发“抵制”。
它可能只是这场无声战争的最新伤员,而战争的名字,叫“便宜与昂贵、本土与全球、道德与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