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锦生与西湖绸伞的“再续前缘”,确实是一个充满温情和深意的合作故事,它不仅仅是一次商业上的联合,更深刻地体现了都锦生这位民族企业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背后的爱国情:
"1. 对民族品牌的传承与振兴:"
"都锦生"作为中国丝绸业的先驱,一生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振兴民族品牌。他深知民族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毕生心血都倾注在都锦生丝绸上,使其成为享誉中外的民族品牌。
"西湖绸伞"作为杭州的著名特产,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市场竞争中,西湖绸伞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再续前缘”",可以理解为都锦生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是对民族品牌的传承和振兴。都锦生与西湖绸伞的合作,不仅仅是产品上的结合,更是精神上的共鸣,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民族品牌焕发新的生机,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2.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都锦生"一生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并将这种热爱融入到丝绸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使其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西湖绸伞"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体现了中国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葆青
9月1日,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与杭州宋记绸伞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再续前缘’都锦生与西湖绸伞”创新特展在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开展。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个展览以传承非遗、共同守护为主题,致敬爱国实业家都锦生的抗日风骨与家国情怀,也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焕新之姿。
杭州自古是“丝绸之府”,百年老字号“都锦生”是行业中的著名品牌,来源于创始人都锦生先生的名字。都锦生是杭州茅家埠人,被誉为中国近代丝织工艺革新先驱,首创丝织风景画,织锦《宫妃夜游图》获得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金奖,让被称作“东方艺术之花”的中国丝织品蜚声国际。西湖绸伞的诞生,与都锦生的创新远见密不可分。1928至1929年间,都锦生数次远赴日本,受当地流行的阳伞启发,萌生了将西湖风景与丝绸工艺结合的创意。经过反复试验与改进,他最终选定富阳鸡笼山的淡竹作为伞骨材料,这种竹子质地坚韧、轻便易折,更符合这把伞的风骨。最后于1932年,在都锦生丝织厂成功创制出第一把西湖绸伞。

都锦生对杭州而言,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品牌名称,他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企业家和工艺大师,并且深深融入了杭州城市文化、历史记忆和产业基因之中。都锦生织锦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更承载着都锦生先生的铮铮铁骨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都锦生带领工人们上街声讨日寇,抵制日产人造丝。1932年,西湖绸伞创制于当时位于艮山门外的都锦生丝织厂。但随着1937年杭州沦陷,都锦生拒绝出任杭州日伪政府科长,举家逃往上海,其厂房和设备被日本侵略者烧毁。1941年4月,淞沪会战中率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长被刺身亡,悲愤的都锦生公开前往吊唁并实名敬献花圈。

“再续前缘”都锦生与西湖绸伞创新特展现场 图源:西湖绸伞在上湖微信公众号
都锦生实业董事长王中华说:“这次特展中,我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大师,复制了一把三十年代都锦生丝织厂生产的西湖绸伞,也是为了追忆那段历史。”

图右为复制品,图左为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建馆时征集的馆藏珍品,为都锦生丝织厂三十年代所生产的西湖绸伞,是捐赠人当年给未婚妻购买的礼物。
自从1957年都锦生丝织厂所属的伞部工场划归杭州绸伞厂开始,西湖绸伞就“自立门户”。现如今,都锦生织锦(杭州织锦技艺)和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大师 受访者供图
本次特展不仅是实物展示,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现场通过影像、文献与口述史料,让观众得以感受那段岁月的温度。据了解,特展中不仅有西湖绸伞“三花”装饰工艺的各式西湖绸伞,还有一把创新的提花织锦绸伞,取名“锦上花”,是都锦生织锦和西湖绸伞的首次合作。

“锦上花”创新西湖绸伞 图源:西湖绸伞在上湖微信公众号
西湖绸伞国家级传承人宋志明感慨道:“都锦生可以说是西湖绸伞的老家,这趟回家的旅程走了很多年。我们现在都在非遗的大家庭里,希望从这把织锦绸伞开始,我们能开启新的旅程,共同撑起这把家文化的守护伞,让更多人了解都锦生,了解西湖绸伞,喜欢杭州文化。”
特展展期:2025年9月—2025年12月
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日8:30-16:30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