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SU7的召回事件,以及您提到的“字母“I”说明一切”的说法,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我们来分析一下:
1. "召回本身是事实:" 小米官方确实发布了关于SU7的部分召回公告,涉及的原因主要是部分车辆的“减速开关”存在设计缺陷,可能导致功能失效,影响行车安全。
2. "“文字游戏”的质疑:"
"召回范围和条件:" 召回公告中对于哪些车辆需要召回、如何判断等条件描述得相对技术化,普通消费者理解起来可能需要一些步骤。有人认为这是在规避召回,或者让召回显得不那么“全”。
"措辞选择:" 官方公告的措辞,比如是否明确使用“缺陷”、“召回”等词语,以及解释的侧重点,都可能被解读为是否在推卸责任或轻描淡写。
"时间节点和主动性:" 召回的启动速度、是否在收到足够多用户反馈后才启动,以及是否具有前瞻性,也是衡量企业诚意的重要方面。
3. "“真心认错”的表现:"
"承认问题:" 小米官方明确指出了产品存在的具体技术问题(减速开关缺陷),并承认这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这是承认错误的直接体现。
"采取行动:" 发出召回公告,并指导或
相关内容:
最近小米汽车那事儿,您听说了吗?11.7万辆SU7,说召回了。小米自己说,这是为了提升体验,主动走个流程,挺负责任的。一时间,网上夸声一片,说雷总就是实在。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老话说得好,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这事儿要是真像小米说的那么“主动”,那为啥没过几天,风向就悄悄变了呢?
拨开迷雾:一次“被动”的主动出击咱们先把时间线捋一捋。9月19号,小米高调宣布召回,话里话外都是“我们为了大家好,虽然只是个软件升级,但我们依然按最严格的召回程序来办”。这姿态,拿得相当高,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没问题,但我们追求完美。然而,剧情在9月21号来了个大反转。市场监管总局旗下的“中国质量报告”发了一篇文章,直接给这事儿定了个性。这篇文章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问题的核心——召回编号。小米这次召回的编号是“S2025M0149I”。别看这一串字母数字像乱码,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去了。它就像一个人的身份证,信息全在里面。- 开头的“S”:代表缺陷类别是“安全缺陷”。这说明问题不小,不是什么“体验不佳”,而是可能涉及到行车安全。
- 结尾的“I”:这才是关键!它代表召回类型是“受调查影响召回”。
OTA的“障眼法”:技术进步不该成为遮羞布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个软件升级(OTA)吗?至于搞得这么严肃?现在哪个新能源车不OTA?这话没错,OTA技术确实是好东西,让修车像手机升级系统一样方便。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因为太方便了,一些车企就想打“擦边球”。把本该严肃召回的安全缺陷,包装成一次“悄无声息”的OTA升级,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问题解决了,既保住了面子,又避免了监管。国家也不是吃素的。今年相关部门已经发了通知,明确规定:只要是用来消除产品缺陷的OTA,就必须按照召回来管理! 想用OTA当“遮羞布”?没门了!小米这次,就是撞在了这个新规的枪口上。它想用OTA解决问题,但因为性质是“安全缺陷”,又是在监管调查之下,所以只能“脱下马甲”,老老实实走召回程序。
承认并不可耻,虚伪才是说到底,召回本身并不可怕。汽车作为由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复杂工业品,有点瑕疵太正常了。放眼全球,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丰田,哪个巨头没经历过召回?召回恰恰说明企业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担当。真正让消费者心寒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面对问题时的态度。是把“被动”包装成“主动”,玩弄文字游戏来误导公众,博取同情;还是大大方方地承认:“我们确实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发现了一个安全隐患,现在我们立刻、马上解决它!”前者,看似精明,实则透支了品牌的信誉;后者,看似坦诚,却赢得了用户的尊重。小米SU7的这次召回,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汽车的一个小缺陷,更是某些企业在危机公关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永远“正确”的完美人设,而是一个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承担责任的真朋友。毕竟,车是开在路上的,不是活在PPT里的,您说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