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童鞋再现下一个‘钟薛高’”这个说法,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既有其可能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什么说有这种可能性?"
1. "消费升级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家长们对品质生活要求的提高,童鞋市场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保护功能,而是更加注重设计、材质、舒适度、安全性以及品牌价值。这为高品质、有特色的童鞋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 "国产品牌崛起:" 过去,高端童鞋市场主要由国际品牌主导。近年来,一些国产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力、设计感和品牌形象,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例如安踏、李宁等,虽然它们覆盖更广,但旗下童鞋线表现强劲)。专注于细分领域(如特定设计风格、高端材质、科技功能等)的国产品牌,有机会实现“破圈”。
3. "“国潮”兴起:" 年轻父母群体中,“国潮”文化盛行,他们更愿意支持本土品牌,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或设计风格的品牌。
4. "对标钟薛高的逻辑:" 钟薛高作为高端冰淇淋的代表,以其独特的瓦片造型、高品质原料(如初乳、羊奶)和较高的定价,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辟了细分赛道,并形成了强大的品牌认知。如果有一款国产童
相关内容:
一双500块的学步鞋,穿两周鞋底磨穿,我妈当场把鞋甩进垃圾桶,转头问我:这牌子是不是把咱们当冤种?

9月,杭州、成都、南京消协同时收到扎堆投诉,泰兰尼斯“稳稳鞋”被家长拍照取证:鞋跟磨平、防滑纹消失,娃在瓷砖上直接劈叉。

同一时间,品牌刚发的三季度战报还飘着喜字——销售额涨35%,只是增速比上半年掉了一半。
数字好看,却挡不住家长群里一句“别买,智商税”瞬间刷屏。
我蹲黑猫数了数,近500条吐槽,高频词就仨:不防滑、不耐穿、不值。
有爸爸贴图,娃在幼儿园爬滑梯,鞋底整块橡胶掉成拼图;有妈妈算账,一年换三双,够买一台iPhone。
最扎心的是央视7月那盆冷水:学步鞋所谓“矫正步态”至今拿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全是广告词。
官方征求意见稿已经摆到桌面,以后再敢随便吹功能,先过实验室。
可你走进北京SKP,专柜依旧把鞋子摆成T台,价签红得晃眼。
店员话术倒背如流:足底解剖学、93.3亿次曝光、海港城同款。
我听完只想问:解剖学能不能解释鞋底两周就磨穿?
曝光量高就能当防滑胶用?
高端商场租金再贵,也不是让娃当拖地把手的理由。
身边做零售的朋友透露,泰兰尼斯给渠道留的毛利高达55%,比耐克还多十个点。
钱从哪来?
当然是家长口袋。
营销费用砸进电梯屏、机场灯箱,一块鞋底成本却砍得比谁都狠。

老套路了:钟薛高、百果园、西贝,全是先讲贵族故事,再割平民韭菜。
如今消费者学精了,小红书上“平替”笔记一搜一把,29块的迪卡侬宝宝鞋照样蹦跶。
更麻烦的是新规靴子随时落地。
一旦“学步鞋”被写进强制标准,耐磨、防滑、剥离强度全得拿数据说话,不合格直接下架。
过去靠概念混饭吃的牌子,怕是要连夜撕标签。
市场也在变,1-8月线上童鞋整体下滑0.52%,只有婴幼童鞋逆势涨11%,大家不是不花钱,而是只认真有用。
贵可以,得贵得有理。
我把磨穿的鞋底翻过来,橡胶大底薄得能透光。
它让我想起小时候穿的运动鞋,丑是丑,能跑两年。
现在这双,好看、贵、脆弱,像极了一戳就破的泡沫故事。
童鞋不是奢侈品,娃的脚也长不快,家长要的是安心落地,不是PPT里的93亿次曝光。
鞋可以贵,但别拿娃的安全当滤镜。
磨平的鞋底已经给出答案:再会讲故事,也抵不过一道防滑测试。
市场不会一直为概念买单,下一次摔倒,可能就是品牌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