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理念。在特定时期或情境下,如果人民最迫切需要的是某种产品,那么生产这种产品就成为了优先事项。
浙江多家服装企业集体转产口罩的例子,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在疫情爆发初期,口罩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防护用品,需求量激增。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这些原本生产服装的企业纷纷转产口罩,增加了口罩的供应量,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
"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需求变化,这些企业能够迅速调整生产方向,体现了其灵活性和适应性。
"社会责任感:" 在关键时刻,这些企业没有只考虑自身利益,而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公共利益做出了贡献。
"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 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导企业调整生产方向,这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当然,"人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并不是一种完美的生产方式,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的需求变化,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因此,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我们需要结合市场机制和计划指导,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总而言之,"人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生产理念,它强调了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重要性。在浙江服装企业转产口罩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理念的
相关内容:
产得了丝巾,做得了口罩。2月18日上午,万事利集团的第一批民用一次性口罩在下沙工厂成功下线。现场,工人们身着白色防护服,佩戴口罩、手套,将该批口罩仔细清点、打包、装箱。据悉,这批口罩由政府统一采购,将用于支持省内企业复工。

要做到防疫、复工两不误,基本防护用品口罩的供应举足轻重。近日,为扩大口罩生产能力,浙江统筹下发“省级重点民用口罩及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第一批)”名单,积极组织一批服装企业转产口罩保供应。记者联系发现,目前,包括万事利在内,已有一些企业率先实现了转产口罩,其他企业也正在积极筹备。
裁剪、缝纫、检验、包装……在杭州萧山区,主打女装的西纳维思(杭州)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已成功转产,700余名工人正加班加点进行民用口罩的生产。“我们首批民用一次性口罩16日成功下线,并送检合格。”工厂有关负责人胡革新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口罩日产量每天都有显著提升,不日便能达到日产15万只的目标。
将生产高端时装的精品车间一举改造成口罩工厂,位于嘉兴秀洲区的雅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较早实现转产的一家。“精品车间的工人技能水平相对较高,很快就学习、摸索出用缝纫机、粘合机等车间原有设备制作口罩的一整套流程。”生产技术经理夏科凤告诉记者,自2月6日出产第一批民用口罩以来,工人们已自主开发出一系列模板、拉筒等提高效率的小工具,并将口罩生产流程拍成视频,供其他转产服装厂参考学习。

“我们推后了手头的外贸订单,正全力保障口罩的生产。”宁波华艺服饰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很大一部分员工无法立即到岗投入生产,为此,公司正积极调配人手,目前符合到岗条件的近60位工人都已被安排在口罩生产车间。“后续,能到一位就加一位,全部先投入口罩生产。”
加大马力生产口罩,需要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供应保障。无纺布是制作口罩的主要原材料。口罩面体分为三层,中层便是隔离病毒、细菌、有害颗粒的关键滤材——“驻极熔喷无纺布”。目前,市场上该类无纺布的供应已十分紧缺。
为此,位于长兴县李家巷镇新世纪工业园区的浙江金三发卫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立即行动起来,紧急采购必要设备,日夜加班,将一条原用于生产婴儿尿裤、女士卫生巾所需“纺粘无纺布”的生产线成功技术改造为“驻极熔喷无纺布”生产线。
“2月9日,我们的首条‘驻极熔喷无纺布’生产线顺利投产,经过不断改进和调试,日产量已达2吨多,相当于每天可供生产300万只口罩。”纺熔产品部总监强新辉透露,目前,公司正着手技改第二条生产线,预计本月底设备到位、正式投产,届时日产量将再翻一番。
“哗哗哗……”自1月25日以来,金三发厂区机器运转声不曾间断,400余位工人24小时三班倒,日夜奋战在口罩专用无纺布、防护服、消毒湿巾等防疫物资原材料的生产一线。目前,包括“驻极熔喷无纺布”在内,厂区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原材料日产量达280吨以上,消毒湿巾材料日产量逾350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