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品牌蜕变记,彻底改名,900亿帝国说丢就丢,创始人无奈背后的一切结束

关于娃哈哈品牌,最近确实有一些讨论和变化。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娃哈哈并没有“彻底改名”。娃哈哈是由创始人宗庆后先生创立,并以其个人品牌形象和产品紧密相连的一个著名品牌。娃哈哈集团本身并没有进行品牌更名。
然而,随着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的离世,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变化和接班人的更迭,娃哈哈品牌和其市场地位确实面临一些挑战和转变。宗庆后先生作为娃哈哈的灵魂人物,他的离世无疑对品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900亿品牌说丢就丢”的说法,这更多是一种市场观察和评论。娃哈哈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市场认知的品牌,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财务数字。品牌的声誉、消费者的情感联系、产品品质和市场地位都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面临挑战,娃哈哈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市场地位的品牌。
至于“她太多无奈”,这种表述可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实际上,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无奈,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变化、竞争加剧、领导层更迭等情况下。娃哈哈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的企业,其在面对这些变化时,无疑也会有其自身的无奈和挑战。
总的来说,娃哈哈作为一个品牌,其价值和影响力不会因为创始人的离世而立即消失。然而,品牌确实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领导层,不断努力以维持和提升其市场地位。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

相关内容:

作为陪伴国内消费者近 30 年的国民品牌,娃哈哈近期因一场牵涉商标控制权、品牌更名及新品牌突围的风波引发广泛关注。这场风波不仅折射出传统老品牌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困境,更展现出不同利益方在市场变革中的博弈与选择,每一个细节都勾勒出企业在 “求变” 与 “守成” 之间的复杂图景。

品牌更名传闻背后:商标控制权的核心博弈

9 月初,一份标注 “内部传阅” 的娃哈哈文件在食品饮料行业的社群中悄然流传,文件内容清晰指向一个关键信息 —— 自 2026 年起,“娃哈哈” 这一承载无数人童年记忆的品牌名称,将正式变更为 “娃小宗”。消息一出,行业内外哗然,而这场更名风波的根源,并非简单的品牌升级,而是围绕娃哈哈商标控制权展开的长期博弈。

娃哈哈的商标使用规则有着特殊的约束:所有与 “娃哈哈” 相关的商标使用、转移或变更,均需全体股东共同商议并达成一致,其中,国资股东更是持有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一票否决权”。这一规则源于企业的股权结构 —— 杭州上城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作为国资代表,持有娃哈哈 15% 的股份,其核心职责之一便是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而 “娃哈哈” 商标作为企业最核心的无形资产,自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矛盾的爆发点出现在今年 2 月。作为娃哈哈第二大股东,同时执掌宏胜饮料集团的宗馥莉,推动宏胜集团向娃哈哈总部提交申请,计划将 387 件与 “娃哈哈” 相关的商标(涵盖饮料、食品包装、周边产品等多个品类)转移至宏胜旗下,以期实现品牌运营的集中化与高效化。然而,这一申请刚进入内部审批流程,就被国资股东以 “商标属国有资产核心部分,不可擅自转移至单一企业,需兼顾全体股东利益” 为由紧急叫停。国资股东相关负责人在后续沟通中强调,“娃哈哈不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私产’,商标的每一步变动都要经得起国有资产监管的检验,必须顾全大局”。

上海娃哈哈的困境:从停产清货到 “沪小娃” 的自救

国资股东对商标转移申请的叫停,直接给娃哈哈旗下区域业务带来冲击,上海娃哈哈便是受影响最直接的主体之一。今年 7 月,上海娃哈哈因无法按原计划获得 “娃哈哈” 商标的授权延期,旗下位于松江的生产线被迫全面停产。走进当时的上海娃哈哈仓库,能看到数千箱印有 “娃哈哈” 经典红色标识的桶装水、瓶装饮料整齐堆放在货架上,这些本应发往上海各区县经销商的货品,因商标授权问题无法正常流通,逐渐成为积压的库存。

为了缓解库存压力、减少资金占用,上海娃哈哈团队不得不启动低价清货。在上海部分社区的便利店、生鲜超市门口,能看到醒目的促销海报:“娃哈哈老品清仓,桶装水原价 28 元 / 桶,现价 18 元 / 桶;瓶装 AD 钙奶原价 3 元 / 瓶,现价 2 元 / 瓶”。工作人员每天从仓库将货品搬到配送车上,再分送到各个销售点,面对经销商 “怎么突然这么便宜” 的疑问,他们只能无奈解释 “先把货清出去,保住团队再说”。清货期间,仓库门口每天清晨就排起经销商的小货车队伍,工作人员一边清点货品数量,一边在送货单上标注 “清仓商品,不退不换”,忙碌的身影里透着焦虑。

上海娃哈哈团队的核心成员,大多是跟随娃哈哈打拼了 10 年以上的老员工,对 “娃哈哈” 品牌有着深厚的情感,也熟悉上海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在停产、清货的双重压力下,他们没有选择解散团队,而是决定自主推出新品牌 “沪小娃”,走上自救之路。

“沪小娃” 的首款产品仍是团队最熟悉的桶装水。这款新品牌桶装水的包装设计颇具巧思:桶身主体为淡蓝色,印有简约的 “沪小娃” 三个字,下方用小字标注 “上海本土品牌”;宣传海报则以上海外滩夜景为背景,醒目标出 “至真至纯,同宗同源”,既突出了地域属性,也含蓄地传递出与 “娃哈哈” 的关联。为了让上海消费者接受这个新品牌,团队在 9 月启动了社区试喝活动。在上海浦东、闵行等区的多个老旧小区,工作人员推着装有 “沪小娃” 桶装水的小推车,在小区广场搭建临时展台,向居民免费赠送 10 升装的试饮装。

试喝活动中,不少头发花白的老人驻足。家住浦东张江某小区的王阿姨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纸杯,抿了一口水后笑着说:“这水喝着跟原来的娃哈哈没区别,甘甜得很,我们家一直喝这个口感的水。” 喝完后,她当场拿出手机,扫了展台上的二维码,订下了为期 3 个月的送水服务,“新名字没关系,只要味道没变,以后就订这个‘沪小娃’了”。据上海娃哈哈团队统计,仅试喝活动开展的第一周,就有 200 多户社区居民下单订水,这让团队看到了 “沪小娃” 活下去的希望。

宗馥莉的新品牌布局:“娃小宗” 的市场试探与长期筹备

就在上海娃哈哈团队推出 “沪小娃” 的同时,宗馥莉掌舵的宏胜集团也在推进新品牌 “娃小宗” 的市场落地,而这并非临时决策,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筹备与布局。

今年 5 月,“娃小宗” 系列的首款产品 —— 无糖茶饮悄然进入杭州、上海等地的便利店渠道。这款无糖茶饮的包装精准瞄准年轻消费者:瓶身采用清新的薄荷绿为主色调,正面印有 “娃小宗” 三个字,字体圆润活泼,旁边搭配手绘风格的柠檬、绿茶图案;背面则印着 “0 糖 0 脂 0 卡” 的字样,契合当下年轻人对健康饮品的需求。在杭州某商圈的罗森便利店内,“娃小宗” 无糖茶饮被摆放在饮料区的 “新品推荐” 货架上,与其他品牌的无糖茶饮形成直接竞争。店员介绍,这款产品刚上架时,不少年轻人会因为 “名字特别” 拿起看一眼,尝试购买后,有顾客反馈 “味道很清爽,和娃哈哈以前的绿茶饮料有点像,但没那么甜”。

进入 10 月,“娃小宗” 开始加大营销力度,杭州地铁成为其核心宣传阵地。在杭州地铁 1 号线、2 号线的核心站点(如武林广场站、龙翔桥站),站台灯箱、车厢内海报都被 “娃小宗” 无糖茶饮的广告覆盖。广告画面充满青春气息:三个穿着休闲装的年轻女孩坐在咖啡馆的露台上,手里举着 “娃小宗” 茶饮,身后是绿植环绕的阳台,配文 “新名字,老味道” 格外醒目。早晚高峰时段,不少通勤的年轻人会停下脚步看广告,有学生模样的女孩拿出手机对着海报拍照,发朋友圈说 “这个新品牌的包装好好看,下次去便利店试试”。

从市场反馈来看,“娃小宗” 无糖茶饮的表现初步达到预期。杭州某连锁便利店品牌的数据显示,“娃小宗” 上市首月,单店平均日销量能达到 8-12 瓶,周末高峰时段甚至能突破 15 瓶,与部分成熟品牌的无糖茶饮销量接近。不过,也有消费者提出不同意见: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吐槽 “‘娃小宗’这个名字太绕口了,第一次跟店员说要买‘娃小宗’,店员没反应过来,还问我是不是‘娃哈哈’”;还有网友表示 “虽然味道还行,但‘娃哈哈’的情怀还在,暂时没习惯这个新名字”。

很少有人知道,“娃小宗” 的布局早在几年前就已启动。早在 2018 年,宗馥莉就通过宏胜集团推出 “激活” 功能饮料,主打运动场景,尝试切入年轻消费市场;随后又推出 “每日 C” 系列果汁,以 “鲜榨口感” 为卖点,在校园、写字楼渠道进行推广。这些早期尝试,为她后续打造 “娃小宗” 积累了产品研发、渠道运营的经验。更关键的是,从 2023 年开始,宏胜集团就陆续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 “娃小宗”“小宗娃”“宗小娃” 等 10 多个相关商标的注册申请,涵盖饮料、食品、包装材料、市场营销等多个类别,形成了完整的商标保护体系 —— 这一系列动作,足以证明 “娃小宗” 并非应对商标争议的临时举措,而是宗馥莉为宏胜集团布局年轻市场埋下的 “长期棋”。

老品牌的转型启示:在 “守旧” 与 “求变” 中寻找平衡

娃哈哈此次的品牌风波,并非个例,而是国内众多传统老品牌在传承与转型过程中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些老品牌凭借数十年的积累,沉淀下深厚的品牌情怀和稳定的客户群体,比如 “娃哈哈” 仅商标估值就曾达到 900 亿元,这是新品牌难以企及的优势;但同时,股东利益分歧、决策流程繁琐、对 “老牌子” 的路径依赖,又像一道道 “枷锁”,让品牌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时显得迟缓。

宗馥莉选择推出 “娃小宗”,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 “枷锁” 的突破。她在宏胜集团内部会议上曾明确表示,“‘娃小宗’要做年轻人的品牌,不能抱着‘娃哈哈’的老本过日子,要拼新意、拼体验”。从 “娃小宗” 的产品设计、营销方式来看,确实在向年轻市场靠拢:包装更简约清新、主打健康概念、选择地铁、社交媒体等年轻人聚集的渠道宣传,这些都是贴合当下消费趋势的选择。

而上海娃哈哈团队推出的 “沪小娃”,则代表了老品牌区域团队在困境中的韧性。这些老员工没有因为品牌授权问题放弃,而是凭借对本地市场的理解、对产品品质的把控,打造出贴合区域消费者需求的新品牌,用 “同宗同源” 的口感留住老客户,用 “本土品牌” 的定位吸引新客户。

目前,国资股东与宗馥莉关于娃哈哈商标的沟通仍在继续,“娃哈哈” 是否会在 2026 年正式更名为 “娃小宗”,尚未有最终定论;“沪小娃” 仍在上海社区稳步推进试喝、订水服务,团队计划后续推出瓶装水、调味饮料等更多产品;“娃小宗” 则在杭州市场站稳脚跟后,开始向宁波、苏州等周边城市拓展,便利店渠道的铺货范围不断扩大。在杭州地铁 1 号线的车厢里,仍能看到年轻人拿着 “娃小宗” 茶饮低声讨论;在上海的老旧小区里,“沪小娃” 的送水师傅仍在忙着给居民送水;在娃哈哈总部的会议室里,关于商标、品牌的讨论仍在继续 —— 这场老品牌的转型风波,还在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