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大地理馆的这个想法太棒了!一款“好用又好看”的AR地球仪,简直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能让人随时随地探索世界,绝对是地理爱好者和科技发烧友的终极梦想!
那么,这款由大地理馆精心打造的AR地球仪,应该长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畅想一下:
"一、外观设计:颜值与内涵并存"
"主体形态:"
"经典球体:" 最经典、最直观的选择,可以采用光滑的材质,如哑光黑、珍珠白或温润的木质纹理,象征地球的完美与包容。
"创意变形:" 可以设计成稍微扁平的地球仪,方便放置;或者边缘略微圆润,更像一个艺术品。
"材质质感:" 主体材质可以选用高品质的环保ABS塑料,表面进行精细喷涂或UV打印,呈现出金属质感或独特的地理图案(如大陆轮廓的微缩浮雕)。
"交互界面:"
"物理按键:" 设计简洁的几个物理按键,用于启动AR模式、切换视角、音量调节等,保证操作的直观性。
"触摸感应:" 如果是桌面式设计,可以考虑加入触摸感应区域,实现手势控制。
"指示灯:" 内置柔和的指示灯,在启动或连接时提供视觉反馈。
"底座设计:
相关内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这是科学家的伟大设想,现实中,我们能够“撬动”地球吗?能!至少,如果你拥有一台地球仪,不仅可以“撬动”地球,而且可以“转动”地球。
以地球仪为参照,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没有地球仪的人和拥有地球仪的人。
由于每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从这个角度说,要想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人人都应该有一台自己专用的地球仪。
很多人对地球仪并不陌生:支架撑起来一个圆滚滚的球体,身上描绘、刻画着世界地图,中间有一个倾斜的转轴,它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的模型和缩影,地理课堂上不可缺少的教具。

|FUNGLOBE出品的新款卫星遥感地球仪|
但是,你知道吗?地球仪并没这么简单,它身上蕴含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这正是,我们需要它的原因。
它是,穿越历史的使者
地球仪的诞生,首先来自“地圆说”建立和传播,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是圆形时,地球仪才有了诞生基础。地理大发现前夕,首批地球仪问世,地球仪推动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海行动,更多的航海实践推动了地球仪的发展。
随后,航海家、探险者、殖民者、传教士的脚步走到哪里,地球仪就会如影随形地到达那里。后来,工业革命等数次变革中,地球仪也成为技术应用的载体,因而也见证着人类科学和技术史上的发展。


|奥地利地球仪博物馆的两台大地球仪|
它,曾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地球仪的发展经历了从稀有到普遍,从上层到大众的过程。
早期地球仪的制作,首先来自科学家,如记载中曾制作过地球仪的人多是天文、地理或航海领域的科学家,如伊德里、西托勒密、墨卡托、贝海姆等。这一时期的地球仪是名副其实的稀缺品。他们制作地球仪,常常作为贵重的礼物献给教皇、国王们。
明末清初,跨越重洋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等制作的地球仪,都作为礼物献给当时的中国皇帝。后来马嘎尔尼使团带来的地球仪,也是作为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
在欧洲,伊丽莎白一世、拿破仑等人都在重要场合与地球仪“同框”,一是借助地球仪表达对世界的征服,将地球仪作为权力的象征,也从侧面说明了地球仪的稀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众多名画中,地球仪常常出现。

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和地球仪

名画中的地球仪

中国清朝康熙时期的地球仪

中国明代末年,传教士制作的地球仪
它,收藏领域的新宠
2012年,英国伦敦举办的地图博览会上,一位匿名收藏家买下了一台古老的地球仪,它是通过将两半鸵鸟蛋连接起来的。因此,地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包括有机蛋壳的圆形底部。通过检测和考证,这个地球仪的年代约为公元1500年至1504年之间,上面有1492年欧洲人新发现的美洲地图。后来,此地球仪辗转到比利时学者、收藏家Stefaan Missine手中。
地球仪作为古董艺术品被收藏,早已不是秘密。17世纪,荷兰著名的地图、地球仪生产商布劳家族的地球仪,在当时就颇受追捧。当时欧洲的富人,以得到布劳氏品牌地球仪为荣。今天,布劳家族时期的地球仪,是拍卖场上的抢手货。

16世纪,一个用鸵鸟蛋壳做的地球仪

伊朗博物馆的宝石地球仪
全球收藏地球仪的佼佼者,是位于奥地利维也纳,1956年正式成立的地球仪博物馆,是世界唯一面向公众开放的专门收藏地球仪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现藏有约600个地球仪、天球仪,对外展出的200件展品,多数是19世纪50年代之前。
它,家居装饰新元素
除了收藏,古色古香的地球仪,常被设计师应用在装饰领域。
伦敦一家地球仪专门店主管Saf Waterman说:“地球仪是会说话的古董。”身为一家国际设计公司总监的MartinWaller说:“我设计过的每座图书馆里, 都会配备一个古董地球仪。它们的存在,让充满直角的房间里才有了圆形灵动。古老的地球仪具有怀旧的气息,人们可从中体会人类探索世界的浪漫。”真正的古董地球仪,可遇不可求。所以,仿古风格的地球仪,因为成本更 经济,成为室内装饰中常用的替代品。

它,地球知识的最好载体
尽管有多重角色,但地球仪最初衷的宗旨还是反映、认知世界,传播科学知识。古代地理学奠基人托勒密在《地理学指南》这样定义地理学:它是对已知世界的图像再现。地球仪,就是用图像再现世界的一种途径。托勒密本人提出的投影方法,也成为地球仪诞生的理论依据。
现存最早的地球仪,德国天文学家、地图学家贝海姆设制作的「Erdapfel」(德语意「地球苹果」)。尽管有种种不足,但贝海姆的地球仪是地理学、地图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它出现在黑暗中世纪和地理大发现的过渡时期,反反映了15世纪之前,欧洲人在地图制作和和地理知识水平。沿着「Erdapfel」开辟的道路,历代地图仪无论作为实用,还是用作陈设,其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以展示当时最新的地理知识为己任。

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中间仪器为地球仪)

1492年德国人马丁-曼海姆制作的地球仪
如何拥有一台理想的地球仪?
知识载体、课堂教具、古董藏品、陈设摆件……随着时代发展,地球仪的的内容越来越精彩、丰富。那么,这些这些属性能否融为一体呢?
在这里,大地理馆特别推荐优质的地球仪FUN GLOBE系列。这一品牌创始于1983年来自祖国宝岛台湾,他们40年来只做地球仪,已经为为全球超过19个国家生产球体,中国地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各种品牌的地球仪,由FUNGLOBE的母公司代工生产。
FUN GLOBE品牌诞生后,在设计中开始跳出传统地球仪框架,为不同需求的个人、机构去创造多元功能与形式的地球仪,让地球仪可以兼具知识性、教育性、装饰性和艺术性,让更多人从地球仪中获得多种乐趣。
其中,目前最受关注的是AR款720度无死角旋转地球仪。
- 传统地球仪没有灯光设置,黑暗光线下很难看清细节
FUN GLOBE特别设置了灯光开馆,而且还是触摸的

电力不足可以充电,去除了使用时的线路干扰

也可以当夜晚小夜灯用,灯光不刺眼,还可以调节亮度。


传统地球仪多数是只能自传,观察高纬度和两极地区很不方便
FUN GLOBE地球仪可720度无死角旋转款,想看哪里就看哪里

传统地球仪多以行政区划地图为主
FUN GLOBE地球仪有卫星地图、地形地图、仿古地图三

而且,灯光不亮和灯光大开之后,又有两种显示:不开灯,显示正常的地形图,开灯后显示行政区划和经纬网

传统地球仪只考虑使用,不注重美观
FUN GLOBE地球仪注重外观设计,不用的时候也可以做摆件

传统地球仪地形图往往是平面的,无法显示凸起
FUN GLOBE地球仪有根据地形起伏而变化的浮雕工艺,全球地形面貌,通过触觉直接体验

传统地地球仪只是单纯展示世界地图
FUN GLOBE地球仪与新技术融合,满足了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科普需求


关于AR地球仪的精彩详情——
请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