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品牌盛宴下的零散商户困境与失语

“双十一:品牌的狂欢,零散商户的失语”——这个表述相当精准地捕捉到了中国最大购物节期间市场格局的一种典型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
1. "品牌的狂欢 (Brand's Carnival/Festival):" "规模效应与资源倾斜:" 大型品牌,尤其是拥有强大供应链、营销能力和资金实力的品牌,能够充分利用“双十一”的流量红利。它们提前数月进行大规模预热、投入巨额广告费用、与平台深度合作、提供有吸引力的折扣和赠品。 "系统化运作:" 品牌拥有成熟的电商团队、数据分析能力和客户管理体系,能够精准地捕捉消费者需求,制定复杂的促销策略,并高效执行。它们往往能提前锁定大量订单,实现销售额的爆发式增长。 "品牌建设契机:" “双十一”成为品牌展示实力、吸引新用户、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战场。高销售额不仅是销售额,更是品牌影响力的体现。 "供应链优势:" 大品牌通常拥有更稳定、高效的供应链,能够支撑其在促销期间满足激增的订单需求,减少缺货情况。
2. "零散商户的失语 (Disenfranchisement/Silence of Small Retailers):" "资源匮乏:" 相比品牌,零散商户(如小型网店主、个体店主、本地实体店等)在资金、技术、人才、供应链

相关内容:

——2025年购物节深度观察

在2025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品牌商家再次成为舞台中央的主角。天猫数据显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中小商户却愈发边缘化,甚至主动选择“躺平”。这场看似全民狂欢的促销盛宴,为何逐渐演变为品牌的独角戏?零散商户的失语,既是平台规则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映射出中国电商生态的深层变迁。

一、品牌狂欢:资源、规则与心智的三重虹吸

1. 平台资源高度倾斜

双十一的玩法早已从“单日爆款”演变为“跨月战役”。2025年,天猫、京东抖音、小红书纷纷将活动提前至10月中旬前后启动。如此长的周期,意味着平台需要“确定性”来维持热度——而品牌,正是最具确定性的交易引擎。

平台将百亿级补贴、首页瀑布流、直播入口等核心资源向品牌倾斜,以确保GMV的稳定性。例如,天猫今年全面取消品牌大促佣金,京东向所有商家开放满200减20补贴券,但真正能拿到流量红利的,仍是那些具备规模化运营能力的品牌方。

2. 玩法复杂化淘汰“小玩家”

双十一的促销机制早已不是“五折直降”那么简单。2025年的玩法包括:跨店满减、平台券、店铺券、直播间红包、会员积分、预售定金、尾款立减、国补叠加……消费者需要完成一道“奥数题”才能算出最低价。

这对品牌而言是“护城河”:它们拥有专门的运营团队、定价系统与AI投放工具(如阿里妈妈的“万相台”),可精准计算利润与曝光率。而零散商户既无技术能力,也无力承担试错成本,只能被动跟随,最终被淹没在算法与券堆中。

3. 消费者心智已被品牌“锁定”

双十一起步时,用户图的是“便宜”;但如今,消费者越来越追求“质价比”与“情绪价值”。品牌通过内容营销、IP联名、直播自播等方式,构建起强烈的品类心智。例如,舒客在抖音通过短视频+直播强化“口腔护理专家”形象,SIINSIIN则借助明星直播主打“功能服饰”细分赛道。

相比之下,零散商户既无品牌故事,也无内容能力,只能依赖“低价”竞争。但在平台“去低价内卷”的政策导向下,连这一武器也被削弱——2025年天猫已禁止在主图上标注价格,强调“到手价即所见价”,进一步压缩了中小商家的操作空间。

二、零散商户的“三无困境”:无流量、无工具、无未来

1. 无流量:自然曝光消失

过去,中小商家尚可通过“凑满减”“卡时间”等方式蹭到平台流量。但2025年,双十一的流量分发逻辑已全面转向“付费+内容”双轮驱动。QuestMobile数据显示,品牌直播场次在大促首周即达峰值,而零散店铺的自播占比不足5%。

平台算法更倾向于高转化、高客单、高停留的品牌直播间,中小商户即便开播,也面临“零观看”的尴尬。

2. 无工具:技术门槛飙升

2025年,AI投放、全域种草、红猫计划等新工具成为品牌标配。例如,阿里妈妈通过UD工具打通抖音、小红书、微信等站外流量,再回流淘宝做精准收割,实现“即种即爆”。但这些工具的使用门槛极高,需配备专业团队与预算,零散商户只能望洋兴叹。

3. 无未来:从“参与者”沦为“背景板”

平台并非没有扶持。2025年,淘宝推出“新商首月保金限免”“90天定向激励”等政策,抖音也降佣扶持生鲜与日百类目商家。但这些扶持更多面向“有潜力的新质商家”,而非传统零散卖家。

换句话说,平台愿意“养新鱼”,但不肯“救死鱼”。那些缺乏供应链、内容力与品牌意识的中小商户,终将被系统性淘汰。

三、双十一的十五年演变:从“草根狂欢”到“品牌阅兵”

萌芽期 2009–2012 单日促销、五折直降、流量红利 淘品牌、中小卖家

爆发期 2013–2017 平台造节、晚会加持、移动端爆发 国际大牌+淘品牌

内卷期 2018–2022 玩法复杂、低价竞争、流量见顶 头部品牌+头部主播

分化期 2023–2025 去低价化、内容为王、品牌自播崛起 品牌方+平台共建

正如36氪所言,双十一已从“单日狂欢”演变为“跨月战役”。而这场战役的胜负,早已在开局前就由资源、技术与品牌力决定。

四、双十一不再需要“小商贩”

2025年的双十一,是一场品牌的阅兵式,而非草根的集市。零散商户的缺席,不是偶然,而是平台、消费者与品牌共同选择的结果。

当电商进入“全域经营+AI投放+内容种草”的新周期,不具备品牌力、内容力与技术力的商家,终将被系统性边缘化。双十一不再是一个“促销节”,而是一场“品牌力”的集中展示——只有拥有故事、技术与资源的主角,才配登上这个舞台。

而对于那些仍在角落挣扎的中小卖家来说,或许该问问自己:不是双十一抛弃了你,而是你从未真正准备好,走进这个新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