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确实是近年来华人商业界和城市规划领域比较受关注的一个动态。
根据报道,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CK Hutchison)确实有意将上海“大都会广场”(Grand Gateway)进行重新定位和升级,目标不仅仅是将其打造成上海的地标,更是希望将其作为样板,未来在中国其他主要城市复制或改造类似项目,形成全国性的“东方广场”(Oriental Plaza)商业地产系列。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计划的关键点:
1. "项目地点":上海大都会广场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地段,地理位置优越。
2. "核心目标":
"升级改造":对现有建筑和设施进行现代化升级,提升购物、餐饮、办公和休闲体验。
"打造地标":提升其作为上海乃至中国高端商业地标的地位和影响力。
"复制模式":将成功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包括品牌组合、服务标准、空间设计理念等)推广到北京、广州、深圳等中国其他一线或新一线城市。
3. "“东方广场”概念":这并非要完全更名,更可能是一种品牌战略和定位上的提升。它象征着将大都会广场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融合国际标准的商业综合体,体现“东方”韵味与现代都市活力的结合。
4. "战略意义":
"资产增值":通过品牌化运作和提升,增加
相关内容:
和“重庆百货”的绿色体字、“新世纪百货”的红色体字一样,重庆人熟稔解放碑核心的繁华商业体“大都会”的任何一个细节,包括进门处的招牌。
不过这个招牌即将改变,只要李嘉诚“左手倒右手”的资本腾挪成功。“大都会广场”就将改名为“大都会重庆东方广场”,而大都会购物商场也会改名为“大都会重庆东方新天地”。
“左手交右手”带来的改变
首当其冲的是名字
大都会广场,在重庆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座著名的地标建筑,城市的骄傲,它的地位也来自背后的东家——华人首富,被称为“超人”的李嘉诚。
但这两天,这个高品质大型综合性商业广场骤然走到了“聚光灯”下。
先是11月11日,汇贤产业信托宣布,与长实及和黄附属签订买卖协议,以39.1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重庆大都会广场,而据了解其背后“东家”仍是李嘉诚,本次交易也被认为是“左手交右手”。
但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随着大都会命运悄然改变的,首当其冲的是“大都会广场”的名字。
昨天,汇贤方面也传出消息,收购后,公司有意将“大都会广场”改为“大都会重庆东方广场”的新品牌,定位为旗下第二个“东方广场”。
今后的大都会购物商场将会重新命名为“大都会重庆东方新天地”,而办公室大楼将会重新命名为“大都会重庆东方经贸城”。此前,渝中区已经有一个“瑞安重庆新天地”,忽然变身的“大都会重庆东方新天地”,也意味着,渝中区有了2个“新天地”。
北京重庆两个商场25%品牌重叠
从“长和系”换到“汇贤产业信托”东家下后,“汇贤产业信托”将对北京和重庆两个商场品牌进行整合。将来,两个商场将会有25%的品牌重叠。
记者查询到,北京东方新天地坐落在目前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之一的东方广场内,面积12万平方米,现已成为不少知名品牌店的首选地点,包括世界各地的顶级品牌,如E.Zegna,Charriol,Dunhill,KENZO,PaulSmith,Pal Zileri,Givenchy,Burberry,S.T. Dupont,Valentino 和St. John等。其中不少品牌,并未在重庆商场有专卖店。
业内人士认为,“重庆大都会”的品牌效应足够,虽然可以和“北京东方广场”的品牌出现叠加效果,但对重庆人来讲,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左手交右手”背后的深意
打造全国的“东方广场”系
我们从汇贤产业信托的公告中可分析出:李嘉诚要重树旗下的商业地产综合体品牌。冠以“东方广场”品牌,重庆是第二站。
汇贤表示,房地产投资信托管理人(背后是李嘉诚)有意透过汇贤产业信托重新建立重庆物业的品牌,“待完成后,与汇贤产业信托集团现时持有‘东方广场’的品牌完美融合时,重新命名会保存重庆物业广泛认知为‘大都会’的本土身份。”
当然,汇贤还相信,改名后的“大都会重庆东方广场”仍将为当地热门购物商场,深受当地市民欢迎。
汇贤方面公告称,“房地产投资信托人的长期目标是:建立策略性分布于中国不同城市的大型综合物业发展的物业组合,全部冠在‘东方广场’的品牌名下,充分利用北京东方广场的尊贵品牌效应。”
目前,全国的商业体连锁品牌,比较著名的包括“万达广场”、“华润万象城”、“龙湖天街”等,按照汇贤的说法,李嘉诚也想将旗下的商业地产打造成“东方广场”系。
据了解,“汇贤产业信托”手上的物业分布在北京、沈阳和重庆,在沈阳的项目是“沈阳丽都喜来登酒店”。
将资金都转入信托资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李嘉诚最终的目的是将旗下所持有的商业地产都转入到信托资产包里。
“去年7月开始,李嘉诚在地产上就频频腾挪,通过出售给第三方以及转入旗下的房产信托,地产板块在整个‘长和系’的比重如今有所下降。”重庆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产分析师表示,这反映出李嘉诚正在将资金从房地产领域逐渐撤出。
该分析师认为,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将资金投向利润更高的领域和行业,二是用信托来套现,更低调,不容易引起市场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