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速孕”车贴争议,低俗恶搞成幽默?新京报快评深度剖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顺丰速孕”这个车贴及其引发的评论。
这个车贴的名字巧妙地利用了“顺丰速运”的“顺”字和“速”字,与“速孕”(快速怀孕)形成了谐音。这种谐音梗在中国网络文化中并不罕见,常常被用作一种追求“幽默感”的方式。
然而,正如《新京报快评》所指出的,这种幽默感是建立在对特定词语(尤其是涉及生理、生育的词语)的“低俗”化使用和“恶搞”之上的。
"分析如下:"
1. "谐音梗的运用:" “顺丰速运”和“顺丰速孕”在发音上非常相似,仅一字之差。这种谐音是车贴设计的核心,也是其试图制造笑点的关键。 2. "“低俗”与“恶搞”:" 《新京报快评》认为这种幽默是“低俗”的。这通常是因为它触及了性、生育等比较私密或敏感的话题,并以一种略显粗俗、缺乏品味的方式来进行调侃。它可能被认为是对严肃话题的不当消解,或者仅仅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和“出位”。 3. "“恶搞”的意味:" “恶搞”在这里可能指对品牌原有形象的一种戏谑模仿,甚至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虽然顺丰速运本身

相关内容:

一些车辆上贴的“顺丰速孕”贴纸。图/红星新闻视频截图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多地网友发帖吐槽,在街上遇到一些面包车或电动车车身、尾箱被贴有“顺丰速孕”贴纸。而这些车辆与顺丰无关。有网友表示,贴纸用谐音梗恶搞“怀孕”是一种低俗趣味,也会让人感到不适。

这种贴纸并不罕见,但是这种谐音梗却并不好笑。最简单一点,这可能涉及到侵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如果使用其他企业名称或简称,造成公众混淆,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这种小贴纸,显然借助了正规商家的名声,也不排除被人误认的可能,看似是玩梗,但侵权嫌疑是无法摆脱的。

同时,这种行为谐音梗显然是对女性的冒犯。这种车贴,带有某种性暗示的意味,对女性缺乏尊重。试想,当这种车贴出现在道路上,不亚于对公共视觉空间的污染,足以令来来往往的人皱起眉头。

对此,顺丰速运相关人士表示,尽管是网友生活中有一定幽默感的非恶意侵权行为,但对于车贴文化,我们提倡和鼓励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导向,避免低俗趣味。对于网络非授权销售品牌标识相关物料的会依法依规维权。

可见,顺丰方面已有维权意愿,而对于生产贴纸的厂家而言,无论是法律责任还是社会影响,都应当有所顾虑。

另外,有记者在电商平台检索发现,多个卖家都在出售“顺丰速孕”贴纸,售价5元至20元不等。像这种既引发了侵犯企业权利又引发公众反感的车贴,电商平台也不妨考虑做出及时处理。

可以想见,生产这些贴纸的可能大多是小商家,指望顺丰一一去维权只怕成本会非常高昂。那么,电商平台提前预警,考虑批量做出处理,也是一种更为高效的治理方式。毕竟,这些小商品往往来源分散,如果只依靠品牌方单打独斗,难免会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像这种冒犯女性的玩梗,近些年并不罕见。以女性为噱头的低俗营销或恶搞,既缺乏基本的尊重,也早已失去了所谓“幽默”的正当性。它们往往打着“创意”的幌子,实则加剧了对女性的物化,在公共空间制造出令人不适的氛围。

尤其是在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之下,这类内容极易引发模仿甚至扩散,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侵蚀社会的文明底线。因此,无论是商家还是平台,都应对此类低俗恶搞及时叫停,让公共环境回归清朗。

于公众而言,也不要以“玩梗”的名义为低俗行为开脱。幽默不应以贬低他人或冒犯群体为代价,人们对于类似的玩梗应当自觉抵制,划清“创意”和“冒犯”的界限,让社会公共空间多一些文明与善意,少一些粗鄙与恶俗。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