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潍柴集团及其“用包容打败偏见”理念的解读和阐述:
"潍柴集团:以包容之姿,破偏见之困"
“用包容打败偏见”,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潍柴集团(Weichai Group)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展现出的战略智慧和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潍柴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发动机和装备解决方案供应商,其成功并非偶然,其中,“包容”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什么需要“打败偏见”?"
1. "行业特性与挑战:" 拖拉机、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是潍柴的主营业务领域。这些行业往往与“传统”、“重工业”、“高污染”等标签挂钩。在产业升级、环保趋严、消费者认知变化的背景下,外界(包括投资者、消费者、政策制定者)可能对潍柴产生固化或负面的偏见。
2. "企业转型压力:" 从传统的装备制造商向新能源、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是所有传统工业巨头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外界可能基于过去的印象,质疑潍柴转型的决心和能力,形成“转型困难论”等偏见。
3. "内部多元化需求:" 潍柴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不同领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汇聚于此。如何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发挥价值、
相关内容:
博杜安是一家老牌高端船用发动机生产企业。2009年因海运萎缩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被潍柴集团收购。但中方团队第一次走进博杜安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掌声,而是嘘声——在傲慢和偏见的驱使下,一些工人打出横幅明确表示“不欢迎”。
潍柴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质疑。
当着博杜安所有职工的面,潍柴团队郑重承诺:不裁减职工、不转卖企业,利用潍柴在发动机领域的积累,帮助博杜安走出困境、实现双方共赢!在职工们将信将疑的眼光中,这笔收购总算落地。
并购完成后,潍柴说话算话:将博杜安作为重要产业拼图,与国内形成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的协同,使博杜安走出连年亏损的困境。
“我们是来建设的,不是来‘杀鸡取卵’的。”曾被派驻博杜安两年的潍柴动力副总裁任冰冰曾反复向员工解释,博杜安的发展是双方的共同目标。
潍柴为博杜安注入精细化管理,对落后的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曾经20多年没有开发新产品的博杜安,并购后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莫兹说,并购后的博杜安保持了原有的高端品牌形象,重塑了成本和特色的竞争力,产品年销量是并购前的近20倍,从一家小企业跃升为业内顶尖企业并实现盈利,员工收入也水涨船高。
时至今日,博杜安的老朋友们仍常与任冰冰联系。她说,当年反对潍柴入主的员工们,现在对潍柴满怀着感激之情。
类似的故事,不止一次在潍柴的海外并购中上演。在包容和共赢的目标之下,解除偏见的被并购公司,也由被动合作转向主动合作。
潍柴集团执行总裁孙少军介绍,潍柴收购德国林德液压时,德方股东特意在合同中禁止潍柴将技术带入中国。
潍柴投资8000万欧元,将林德在德国的年产能由15万台液压件提升至25万台,并为林德制定“进入全球前两名”的战略愿景。此后,德方主动提议在华合资建立分公司。
从收购博杜安开始,潍柴10年来在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收购了法拉帝、凯傲、德玛泰克等多家产业链相关企业。这些企业在被收购时几乎都处于亏损中,但潍柴按照“战略统一、资源共享、独立运营”的原则,推动了被收购企业的“翻身”,实现了共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