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老登酒变潮,中国劲酒成为年轻人新宠的威士忌风潮

这个说法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劲酒(Jinjiu)在年轻群体中的一种营销现象和文化认同变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产品本身的转变:" "传统认知:" 过去,“老登酒”或“中国劲酒”常常被认为是中老年男性、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朋友聚会、走亲访友场合的饮品。它的口感(通常带有一定的甜味和独特的“酒味”)、宣传方式(强调补气、健康、社交功能)都更偏向传统和成熟消费群体。 "年轻化尝试:" 近年来,中国劲酒也推出了针对年轻人的产品线,比如瓶装的、口感更清爽的“劲酒红方”等,试图改变这种刻板印象。
2. "年轻群体的接受与再定义:" "社交属性:" 年轻人可能并非认同“补气”等传统概念,但他们同样需要社交饮品。在某些场景下(例如一些年轻人多的聚会、夜店,或者作为“伴手礼”),中国劲酒因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相对容易入口(某些版本)的特性,被接纳为一种社交工具。它可能被视为一种不那么“劝酒”的选择,或者仅仅因为“有特色”、“是伴手礼”而被携带和饮用。 "品牌认同:" 有些年轻人可能并非主动喜欢中国劲酒,但在特定的社交圈或

相关内容: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酒,有没有可能是酒厂努力的方向不对?

最近在网上搜索调酒攻略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款出镜率特别高的酒。

它可以配红牛、兑旺仔、搭酸梅汤、混加多宝、加水溶C100,几乎能完美融入任何一款主流饮料,而且喝起来味道还不错。

它就是中国劲酒,“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的那个劲酒。

社交平台上,劲酒调配教程、开箱视频、盲测挑战,动辄点赞数万、评论上千,15块钱一瓶的劲酒,被玩出了“东方威士忌”的仪式感。

甚至这玩意还被年轻人编出了一些无法无天的网络热梗:

比如“初喝似马尿,再喝是国窖;喝中国劲酒,打亲朋好友;喝劲酒加冰,锤父老乡亲。”

当然这只是玩笑,不过这玩意的功效倒是实打实的通杀男女两界。

看看它的配料表,里面的内容足以让人遐想。

据说壮阳和滋阴兼备,补肾与暖宫并存。

更离谱的是,这款原本定位中老年人群体的传统保健酒,靠年轻人的玩梗创作,在2024年营收突破130亿元,挤进了中国白酒销售额排名10强,成了整个酒类市场的黑马。今年上半年更是125ml小瓶装销量同比激增超50%,部分地区卖断货。

那么,问题来了,劲酒到底什么来历?又为何破圈?

01

故事要从1953年说起。

湖北大冶新建了一家名叫“御品”的国营酒厂,主要生产清香型白酒。彼时计划经济下的酒厂,如同戴着镣铐起舞,产品单一、经营僵化。

到80年代时,市场化经济来临,无法适应时代的酒厂负债累累,一瓶酒亏损两毛钱,工人工资都难以发放。

转机出现在退伍军人吴少勋的到来。

吴少勋出生于大冶农村,1974年入伍,1980年转业到大冶纱厂工作,因吃苦耐劳表现突出,深得领导赏识,慢慢从基层员工爬到了厂长的位置。

1987年,他被紧急调到御品酒厂。

当时不懂酒的吴少勋是个十足的门外汉,而他接手的还是个市场不灵、举步维艰、负债700万的烂摊子,仓库堆满了卖不掉的库存酒。

面对重重困境,吴少勋决定采取差异化发展道路,放弃传统白酒产品,转而生产与众不同的保健酒。

这个想法来源于酒厂曾经和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合作,推出了诸如曹府莲花白、芙蓉玉液酒等具有浓郁“红楼梦”情节的滋补酒。

正巧彼时87版《红楼梦》全国热映中,完全有可能带动红楼梦主题滋补酒的热销。

但遗憾的是,吴少勋想多了,老百姓并不感兴趣。

就在他不知所措之时,又一个机会来了。

1989年初,春季广交会正在热闹的开展,酒厂也把自家的滋补酒带去了参展。

一位名叫李学理的马来西亚华裔商人关注到了这款酒,辗转找到黄石外贸局,声称自己有不少御酒秘方,希望能共同定制一批滋补酒。

黄石外贸局大喜过望,带着李学理的药酒方子,找到了大冶御品厂。

当时李学理提供了两个方子,一个叫“劲酒”,另一个叫“养命酒”

经过一番讨论,吴少勋认为劲酒更有意义,最终决定做“中国劲酒”,并承诺在当年10月的秋季广交会前拿出产品。

于是吴少勋组织6名老中医,对李学理提供的配方进行论证,并结合厂里之前“芙蓉玉液酒”配方,通过3次改良,完成了酒体小样的开发。

1989年10月,首批6536瓶劲酒如期生产完成,并亮相秋季广交会。

李学理将300件劲酒带回马来西亚后,吴少勋立即组织人马在广东梅州对劲酒进行试销,没想到市场反响热烈。

但彼时市场上已经有了多个保健酒品牌,为了能脱颖而出,吴少勋大胆的决定投放电视广告。

1993年,姜昆“主演”的劲酒广告一经推出,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那句广告语“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成了一句家喻户晓的流行语。“劲酒”快步走进了千家万户。

据说为了配合广告词的“不要贪杯”,吴少勋反其道而行之,把市场主流的大瓶装改成125ml的小方瓶,以此契合广告词,主打健康饮酒。

而且125ml装售价低,刚好够一个人一天的健康饮酒量,非常适合单人日常饮用。

再加上配料表中“当归、枸杞、淫羊藿”的组合,让中年男人浮想联翩。

因此劲酒新品投入市场后一炮打响,1997年销售额就达到4000万元,总产值比10年前翻了20倍。

彼时的竞品如椰岛鹿龟酒、致中和等,完全不是劲酒的对手。

02

虽然酒厂发展的越来越好,但仍旧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企改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国企的大冶御品酒厂在1997年5月就实施过一次企业改制。

但全员持股的改制尝试,并没有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真正分离,产权不明晰,大锅饭依旧,国企的包袱一个没少,这让酒厂的经营陷入被动。

自觉无力改变现状的吴少勋萌生了退意。不过当地政府为了保住劲酒品牌的经济效益,坚决留住了吴少勋。

时间来到1998年,随着国企改革全面走向深入,酒厂改制问题再度被提上日程。

当时湖北省委明确拍板,县域经济要以民营为主。

最终大冶相关部门决定,将酒厂卖给个人,而吴少勋则是接手的不二人选。

因此在1998年7月1日,改制正式实施,酒厂成为民营企业,同时改名为湖北劲牌酒业有限公司。

吴少勋随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件事就是精简人员。

所有人员都要买断工龄,重新聘用上岗;科室负责人压缩1/3,充实生产第一线,酒厂员工从800人精简到600人。

由于政策透明、兑现到位,职工下岗、转岗实施顺利。自此,劲牌公司正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6 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2017 年超百亿,成为保健酒市场绝对的王者。

不过保健酒终归是个小众市场,受众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均价只有20元,远低于白酒。

为了将企业做大做强,吴少勋不得不在保健酒之外开发其它业务。

2002年开始试水草本白酒,2009年推出毛铺苦荞酒,2022 年升级为草本年份系列。2023年,还发布了“清香年代”品牌,推出清香年代年份酒、光瓶酒等清香型白酒产品。

此外,酱酒也是劲牌布局的一部分。

2014年,入驻茅台镇中心建厂酿酒,第二年收购贵州台轩酒业。

2017年11月初,劲牌茅台镇酒业二期投产,正式宣布“十年一酱”战略,10年时间只酿不卖,真正产品得等10年后出厂,也就是2027年。

所以尽管劲牌布局广泛,但劲酒和草本白酒增长乏力,寄予厚望的酱酒尚在想象阶段,主要营收还得靠保健酒。

其业绩也在2017年后基本停滞不前,只能维持在百亿上下。

直到22年,营收终于开始恢复增长,24年更是突破130亿元,成为酒类市场黑马。

而贡献增长势头的,就离不开年轻人的尝鲜。

03

我们无从得知劲酒是什么时候被年轻人重视的,只知道近两年网上的讨论声越来越多。

综合各类网友发言,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劲酒它不难喝。

众所周知,酒是不好喝的。

对年轻人来说,啤酒是苦的,白酒是辣的,清酒像二锅头兑白开水,第一口威士忌下去好像闻见了东北老家清晨烧桔梗的味道。

其实劲酒单纯喝也不好喝,尤其常温下,一股藿香正气水的味道,还有人形容是“中药版马尿”。

但冰镇后却是另外一种感觉,冰爽微甜,风味复合,带有木制基调,类似威士忌,35°的酒精度也不至于一口短片,反而还能刺激精神。

其次,这玩意用来调酒是一绝。

有人把劲酒加红牛的味道,形容为“两个比武的武士不分伯仲”,劲酒加雪碧“很爽滑不粘口”,加葡萄汁“入口醇和、协调、均匀”,似乎劲酒加上什么饮品,都能瞬间变成不同口味的琼浆玉液。

即使有人真的喝上头了,但看看配料表里的狠货,淮山药、当归、淫羊藿等药材无一不向大众证明:这玩意喝多了也算养生。

更何况“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的广告词,给了年轻人一种贪杯也问题不大的底气。

甚至就连不少滴酒不沾的女生,都开始喝起了劲酒。

只因小红书上盛传,“劲酒入喉,姨妈不愁”“每晚两口,月月轻松”。

不过要说真正俘获年轻群体的,还是它的性价比。

便宜的威士忌小一百打底,好的威士忌上不封顶,35度的劲酒却只要9-17块,当作日常口粮没有经济压力。

尽管这个价格和二锅头之类的光瓶白酒差不多,但劲酒配料表里让人遐想的中药,还顺便能“养生”一下下。

另外,年轻人喜欢跟风,恰好劲酒被编进越来越多当代顺口溜中。

如果用来调酒:劲酒配红牛,往后不低头;劲酒配旺仔,东方爱情海;劲酒酸梅汤,重返温柔乡;劲酒养乐多,一杯超快活……

如果用来纯饮:喝中国劲酒,打亲朋好友;喝劲酒加冰,锤父老乡亲。

如此叛逆的段子,比任何洗脑广告都管用。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各种可能损害品牌形象的调侃,劲酒官方从未下场干预。

更没有制止年轻人“劲酒+红牛”的野蛮调配,也没强行回到“男人的加油站”老路。

给人的感觉就三个字:接地气。

04

最后,据媒体报道,2025年上半年劲酒125ml小瓶装销量同比激增超50%,部分地区有甚至断货,成为行业调整期罕见的增长极。

不得不承认,这玩意现在是真猛。

这其中的转变,或许能给其他酒企一个启示。

年轻人并不是拒绝传统酒,而是拒绝“你以为他们喜欢的”传统酒。

只要肯放下架子,不用刻意年轻化,自然会吸引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