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爆棚的六大手表品牌揭秘,名气响当当却保值能力低的原因何在?

我们来探讨一下手表品牌的水分问题,特别是“名气大却不保值”的现象。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公开的“水分最大”或“保值率最低”的手表品牌排行榜"。手表保值与否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包括品牌历史、工艺、稀缺性、市场需求、经济环境、二手市场流通情况等等。而且,“水分”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负面含义,通常指品牌溢价过高、产品与宣传有差距、或者存在某些营销噱头。
不过,根据市场观察和消费者反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通常被认为名气很大,但在保值方面表现相对较弱"的手表品牌,并分析其原因:
"通常被认为名气大但保值性偏弱(“水分”可能较大)的 6 个品牌(排名不分先后):"
1. "天梭 (Tissot):" "名气:" 作为斯沃琪集团旗下品牌,天梭在全球范围内知名度极高,广告投入巨大,形象深入人心。其“轻时尚”、“瑞士制造”的标签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保值性偏弱原因:" "定位中低端:" 大部分天梭表属于入门级到中端瑞士机械表,市场供应量大。 "品牌溢价相对较低:" 相较于劳力士、百达翡丽等顶级品牌,天梭的初始价格和品牌附加值较低

相关内容:

“熊猫迪16万跌到14万,还抢吗?

”群里刚有人甩出这句,潜水半年的表贩子秒回:再等等,劳力士刚锁表,三年后见。

一句话,把2025年最扎心的表圈真相戳破——炒表这门旧钱游戏,正在被品牌亲手拆台。

先说最离谱的。

劳力士一纸“实名制+三年禁售”,热门钢款瞬间降温。

二手商朋友圈画风突变:去年收表像抢春运票,今年得先问客户“您有身份证吗”。

政策刀口精准,砍的就是快进快出那批人。

结果基础蚝式恒动反而成了香饽饽,35%保值率稳得像个老干部——毕竟没限售,流通自由,小白入门第一块,兜兜转转还是它。

另一边,百达翡丽自家翻车。

Cubitus系列去年被炒到溢价115%,今年直接跳水到公价附近,原因说出来都搞笑:表壳太棱角,撸袖子都能给西装拉丝。

产能还暴增40%,稀缺滤镜碎一地。

反观停产5711A,二手价一路飙到50万,活生生演绎“死了才值钱”。

一句话,PP也分三六九等,买错款,一样站岗。

智能表也来凑热闹。

Apple Watch Ultra3这次拉着泰格豪雅搞“机械心+智能脑”,一表两用,二手流通率直接翻两倍。

五到十万档的传统机械表被挤得喘不过气,份额一年掉7%。

别小看这7%,背后全是欧米茄、万国柜台销售的白眼——客人进门第一句:“能刷地铁吗?

更魔幻的是典当行。

现在非劳力士、非PP的表,抵押率砍到三成,相当于10万的表只能拿3万现金。

表商自嘲:以前叫硬通货,现在叫硬伤货。

Z世代更绝,买表先看Instagram话题度,理查德·米勒话题标签比宝玑多一倍,流通速度直接反超。

老玩家摇头:表圈终于还是成了社交滤镜。

有人问我今年还能不能冲?

给三个不正经建议:

一,盯政策不如盯保修。

江诗丹顿纵横四海5500V机芯偷停,品牌紧急延保到8年,二手照样跌15%。

技术黑点一旦出圈,再多保修也救不回面子。

二,别被“限量”俩字忽悠。

宝珀五十噚TechGombessa技术再牛,47毫米表径能把亚洲人手腕戴成杠铃,流通差到想哭,保值率负18%血淋淋。

三,想捡漏去日本。

欧米茄超霸在日本因登月情怀溢价12%,国内只能平价,机票钱换利差,顺便还能玩趟关西。

最后一句话,表和股票一样,涨的是情绪,跌的是共识。

品牌限售、智能夹击、审美换代,三重暴击下,还能站住的只有硬刚需:要么像鹦鹉螺一样停产封神,要么像蚝式恒动一样永远能转手。

其余的,戴个开心就好,真指望跑赢通胀,不如去买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