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辅助内容生成,做品牌新时代的靠谱利器?

AI辅助内容生成在品牌建设中是一个有潜力的工具,但它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使用方式、应用场景、以及品牌自身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可以帮助你评估AI辅助内容生成的可靠性:
1. "效率与速度":AI可以快速生成大量内容草稿,这对于需要频繁更新内容(如社交媒体帖子、博客文章等)的品牌来说非常有用。
2. "成本效益":使用AI可以降低内容创作的成本,尤其是在需要大量文本或图像的情况下。
3. "一致性与品牌声音":AI可以学习并模仿品牌的特定声音和风格,从而在内容创作中保持一致性。然而,这需要AI有足够的数据来学习,并且可能需要人工监督来确保质量。
4. "创新与多样性":AI可以提供新的创意和视角,帮助品牌在内容上脱颖而出。但是,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内容缺乏独特性和深度。
5. "伦理与责任":使用AI生成内容时,需要考虑版权、原创性和道德责任等问题。确保AI生成的内容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并且符合品牌的价值和标准。
6. "人工监督与编辑":尽管AI可以生成内容,但人工监督和编辑仍然是必要的。人工可以提供情感智能、文化敏感性和深度分析,这些都是AI目前难以做到的。
7. "适应性与学习":AI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以保持其生成内容的相关性和吸引力。品牌需要投入资源

相关内容:

在品牌建设日益依赖内容驱动的今天,AI辅助生成正成为内容团队的新变量。它能提升效率,却也可能稀释表达的温度与辨识度。本文将从品牌调性、内容结构与创作机制三方面,探讨AI在品牌内容中的角色边界:它究竟是助力者,还是稀释者?

很多品牌都投入了专门的人员做AI辅助生成内容,他们用AI到底做什么?实际靠谱吗?通过对我们一些客户在应用中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思考,有三个发现,与你探讨:

一、AIGC最擅长的其实是“最后一公里”

现阶段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免费的、能达到执行及格线的帮手,但绝不能真拿它当自己的“搭档”和“依靠”。

AIGC现在的思维还是“弱者式”的,甩给它的时候觉得节约了10个小时,修改起来搭回去9个小时。它对执行指令敏感,主动提出批判思考的能力为0,需要在给出指令的时候“事无巨细”“苦口婆心”。

最近良品铺子的“花生上树”事件,也是指令颗粒度不够导致的。如果给指令的时候,把收获花生的画面指令给的再细一点,逼着编辑自己打出来:花生被挖掘/采摘这样的描述的时候,编辑的脑子一定会过一下:花生到底是怎么出来的? 只让AI真正做“最后一公里”的事,会更靠谱。尤其是在大量需要图文素材,靠量取胜的工作中,最后一公里,也是可以提效的。

二、“没人味、有幻觉”的“垃圾文学”也能用

给AIGC擦过屁股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主要擦的思路是“确认它有没有胡说八道”、“去除AI味”,很烦躁。比如ChatGPT 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数学奖”、“拿破仑于 1821 年登月”、“水的化学式为 H3O”……

但在实际应用中,“垃圾文学”有个妙用:就是“内容的架子”。 内容的难有时候在于刚开始下笔的那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去“搭架构”是比较烦躁的。

AIGC在“讲道理”上的逻辑能力还可以,这是AIGC其次擅长的东西。搭结构的能力强,可以借助它搭建起来的叙事框架,迅速进入内容创作状态。

三、AIGC的发挥,严重依赖品牌“说清楚”自己的能力

除了上面两点,AI的发挥严重依赖品牌方把品牌的信息要素“说清楚”的能力。

不管是可灵、即梦、通义万相、海螺,还是刚炸街半个月的Nano Banana,你对自己的品牌说的越清楚,它生成的东西就越有自己的味道,就更接近品牌想要的样子。AIGC是对“输入”有很高要求的工具,俗称“管理和解释成本高”。

现实世界中也正发生这样的问题,员工对公司信息的颗粒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语焉不详”“神秘莫测”,他们也不耐受,不管是对人还是AI,管理者都要耐心“想清楚、说清楚”了。

以上,是关于AIGC,我的一点思考,和你分享,欢迎讨论。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李倩说品牌】,微信公众号:【李倩说品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