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差异,为什么自有品牌绝不等同于白牌?

“自有品牌”(Private Label)和“白牌”(White Label)这两个术语经常被混用,但它们之间存在关键的区别。简单来说,"自有品牌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而白牌是自有品牌中的一种特定类型。"
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解释了为什么说自有品牌不等同于白牌:
1. "定义和范围不同:" "自有品牌 (Private Label):" 指的是由零售商(或其母公司)拥有品牌所有权,并委托制造商生产销售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在零售商的商店(如超市、药店)或在线平台上销售,并带有零售商自己的品牌名称。关键在于"品牌由零售商控制"。自有品牌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白牌、灰牌、黑牌等。 "白牌 (White Label):" 指的是制造商生产的基础产品,"不带有任何特定的品牌名称或标识",或者只带有非常通用、不具识别性的名称。购买者(通常是零售商或其他中间商)可以自行决定给这些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标签进行销售。白牌的核心在于"产品本身没有品牌,品牌由购买者定义"。
2. "品牌所有权和控制权不同:" "自有品牌:" 品牌所有权属于"零售商"。零售商负责品牌定位、营销、定价和销售。制造商根据零售商的要求生产

相关内容:

作者丨赵波

最近很多人都在探讨超市自有品牌,但是我发现一个现象,行业里面普遍把超市自有品牌默认等同于白牌,其实这两者之间从产品开发的底层逻辑上,有本质的不同。

今天我就从产品开发的角度,与经销商和零售商共同探讨一下两者之间不同的地方,从而给到大家产品开发方面的指引。

关于白牌

白牌,通常指没有知名品牌、由制造商或渠道商直接销售的产品。但它绝不仅仅是“便宜货”或“无品牌货”。

白牌的本质是为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提供“敏捷的响应”与“精准的解决方案”。

它避开了与成熟品牌在声量、营销和品牌情感上的正面竞争,转而在一个具体的、细分的需求点上,实现超越。它的成功不依赖于“我是谁”(品牌身份),而依赖于“我能为你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产品价值)。

可是现有市场的白牌,大多数都是以低价和抄袭为主,极个别的创新,也是自嗨为主,说着一些不知所谓的差异化与功能点,而不是站在洞察消费者,以发现未被大品牌满足的需求的视角上,提供解决方案。

如何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

这是一个白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未被满足的需求可以分成以下的几种形式:

1. 场景化需求: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下的痛点(如下沉市场对“高性价比日用品”的需求、健身人群对“便携电解质水”的需求)。

2. 偏好性需求:细分群体的个性化选择(如Z世代对“国潮设计”“小众成分”的偏好)。

3. 趋势性需求:新兴生活方式或技术变革催生的需求(如疫情后对“健康食品”的关注、AI普及后对“自动化工具”的需求)。

4. 升级性需求:原有产品体验的优化空间(如“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便捷的服务”)。

接下来,我们就结构性的分析一下,一个白牌,可以从哪些维度上,挖掘到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

1. 边缘市场:

成熟品牌为了追求规模效应和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略小众、非标或低毛利的市场。这里就是白牌的机会点。

边缘场景:大品牌讲的是“通用场景”,但总有一些特定场景下的需求被忽略。

比如:大型家电品牌不会为一线城市租房的年轻人设计一款迷你、高颜值、可随时带走的冰箱。但白牌可以。这里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transient人群(如租客、学生)对“空间所有权”和“移动生活”的诉求。

边缘人群:大品牌瞄准的是“主流人群”,但亚文化圈层、特殊职业、特定生理阶段的人群有独特的需求。

比如:主流服装品牌不会为喜欢“山系穿搭”的户外爱好者生产特定功能、特定版型的马甲。但白牌可以。这里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小众文化圈层对“身份认同”和“功能专属”的诉求。

2. 用户行为:

用户不会凭空产生需求,他们的“替代行为”和“妥协行为”是发现机会的金矿。

替代行为: 用户是否在用A产品勉强完成B任务?

比如: 很多人用按摩棒来放松肌肉,但体验并不好(痛感强、无法精准控制)。筋膜枪白牌的兴起,正是抓住了这个“未被满足的需求”:用户需要一种更高效、更舒适、更专业的肌肉深层放松工具。

妥协与抱怨: 用户是否在忍受产品的某些明显缺点?“要是有个XX功能就好了”这种抱怨是宝贵的信息。

比如: 很多人抱怨传统拖把洗不干净、晾不干有异味。各种免手洗、带桶、能自清洁的拖把白牌应运而生。这里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家庭清洁中“避免脏手”和“提升效率”的极致体验。

3. 成本和效率:

这是白牌做的最多,也最熟悉的方式——用更高的效率,提供同等或近似品质的产品,但价格更低。

比如: 绕过所有中间商和品牌溢价,通过直播电商或拼多多工厂直发的一条数据线。这里的“未被满足的需求”非常纯粹:消费者对“基础功能产品”的极致性价比诉求。 他们不为故事买单,只为实用性和价格买单。

4. 新的生活方式:

社会变迁、技术发展会催生全新的生活方式,从而诞生全新的需求。

比如: “一人食”经济的兴起。大品牌电饭煲都是3L、5L的容量,不适合独居的年轻人。白牌小容量、高颜值的电饭煲抓住了这个机会。这里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单身经济下,个体对“饮食精致化”和“拒绝浪费”的生活态度。

那么,如何将“未被满足的需求”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一个可执行的战略?

我觉得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是“具体”的痛点吗?

错误表述: “我们要做一款更好的手机。”

正确表述: “我们要为户外运动爱好者做一款在强光下屏幕依然清晰可见、电量能支撑连续三天徒步的智能手机。”

2. 是“真实”的需求吗?

将用户“说想要”等同于“真实需求”(如用户抱怨“手机续航短”,但实际购买时仍选择低续航高颜值机型)。

自嗨式创新:过度追求差异化而忽视核心价值(如某些白牌美妆夸大成分功效,缺乏实际效果验证)。

市场规模是否足以支撑你的业务? 一个小众需求可能很美,但如果只有100个人需要,就无法形成商业模式。

3. 是否具备“强烈”的改变意愿?

这个需求是“有它挺好”的锦上添花,还是“非它不可”的雪中送炭?需求的强烈程度决定了产品的吸引力和用户的付费意愿。

4. 是“可持续”的吗?

这个需求是一阵风,还是一个长期趋势?例如,疫情期间的口罩需求是爆发性的,但人们对健康、便捷、悦己的需求是长期的。

5. 大品牌为什么没有做?

这个需求是你臆想出来的,还是真的有人在抱怨、在寻找解决方案?最直接的方法是去看用户评论、社交媒体讨论、小红书笔记里的痛点。

如果没人提,可能就是伪需求。为什么大品牌没做?是因为市场太小不值得做,还是他们根本没注意到?前者可能是机会,后者需要小心——也许是因为需求不成立。

6. 时机是否合适?

有些需求不是新的,而是环境变了才变得迫切。比如疫情后的居家办公需求、老龄化带来的适老化产品需求、单身女性的宠物饲养照顾需求。

白牌的生存之道,不在于在红海里用微弱的“功能点”去挑战巨头的“品牌力”,而在于发现并开垦那些被巨头忽视的“需求荒地”

成功的白牌 = 一个被精确定义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 一个能完美解决该需求的、高效率的供应链产品。

那些“自说自话”的白牌,本质上是在自嗨,他们定义的需求要么是伪需求,要么不够具体和强烈。而真正厉害的白牌操盘手,都是顶尖的“需求猎人”,他们深入生活的毛细血管,从用户的抱怨、妥协和替代行为中,找到了那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关于自有品牌

很多人都把白牌和超市的自有品牌混淆一谈,其实从底层的逻辑上,两者完全不不同。

超市推出自有品牌,创立的动机是为了改善经营毛利,不愿意给大品牌支付过高的品牌溢价,通过对大品牌成熟的产品做商品替代,开发出与大品牌功效一样,但是价格却很低廉的商品。

问题在于,这类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是在吃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差”红利,大品牌通过品牌叙事获得的溢价,超市利用自有渠道的流量优势,用自有品牌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截流的行为。

他们掌握销售数据,具备产品自消化的能力,有规模化采购的能力,从而获得的改善毛利机会。

一、超市自有品牌与白牌两者不同之处:

维度

自有品牌

白牌

核心驱动力

渠道利润:改善毛利,对抗品牌商溢价,将渠道流量价值最大化。

市场需求:发现并满足一个被大品牌忽略的、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

生存基础

渠道霸权:依赖于超市/零售渠道的货架垄断、流量和消费者信任背书。

需求洞察:依赖于对特定人群、特定场景的精准理解和产品解决方案。

竞争对象

直接对标领导品牌:“和这个XX大牌效果一样,但便宜30%”。

通常不直接对标品牌:它开辟或进入一个新的细分赛道,可能没有直接的品牌对手。

价值主张

“相同的品质,更低的价格” —— 一种基于比较的价值。

“为你独特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 一种基于独特性的价值。

品牌角色

信任转移:消费者信任的是“沃尔玛”、“屈臣氏”这个零售渠道,从而相信其自有品牌。

信任建立:消费者信任的是产品本身解决其问题的能力,品牌是结果而非前提。

产品开发逻辑

逆向工程:分析市场上最畅销的大品牌产品,然后复制并降低成本。

正向创新:从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原点出发,设计并生产出对应的产品。

二、两者在产品开发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在执行层面,它们共享一些成功的关键路径:

1. 极致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两者都极度依赖对供应链的深度理解和控制,以实现成本优化和快速反应。无论是自有品牌的“降本”还是白牌的“敏捷”,都需要强大的供应链支持。

2. 对“价值”的精准再定义: 它们都摒弃了传统大品牌的“品牌溢价”部分,专注于产品核心功能价值。它们都在一个问题:“剥离了品牌故事后,这个产品到底值多少钱?”

3. 数据驱动的洞察: 自有品牌利用的是内部销售数据(什么品牌、什么规格卖得好);白牌利用的是外部市场数据(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抱怨什么、搜索什么、用什么替代方案)。但本质上,它们都依赖于数据来指导开发。

4. 快速试错和迭代的能力: 它们都比传统大品牌的组织结构更灵活,能够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三、超市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出商品出来?

如果超市仅仅停留在“模仿大牌,低价替代”的层面,那它的自有品牌天花板会很低。要做出真正成功的自有品牌,必须借鉴白牌的思维模式,即从“消费截流”升级到“需求创造”。

以下是结合了自有品牌优势和白牌思维的方法论:

第一步:从“销售数据分析”升级到“需求场景挖掘”

传统做法: 看数据——“XX品牌的1L装洗发水是本月销冠。”

升级做法: 问为什么——“消费者为什么买它?他们在什么场景下使用?现有方案有什么不便?”

比如: 数据发现大瓶装洗发水卖得好。传统做法是做一个同规格的便宜替代品。但升级做法是去思考:买大瓶装的可能是多人口家庭,他们真正的痛点可能是“家庭成员发质不同,但买多瓶又用不完”。那么,超市可以开发一款 “家庭共享装”,但内部分为干性、油性、中性三种功效的替换袋装。这就不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解决了“一瓶无法满足全家需求”的新方案。

第二步:定义“价值主张”,而不仅仅是“价格优势”

为你的自有品牌产品找到一个独特的购买理由,这个理由可以超越价格。

性价比:“成分95%相同,价格低40%。”(这是基础)

成分党:“无硅油、无硫酸盐、添加特定精华。”(吸引关注成分的消费者)

便利性:“预处理的半成品菜,加热即食。”(解决没时间做饭的问题)

环保/伦理: “使用可回收包装,承诺碳中和。”(吸引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

本地化/情怀: “采用本地老字号配方/风味。”(建立情感连接)

第三步:建立“产品金字塔”,进行战略分层

不要所有产品都做低价替代。应该建立一个产品组合:

1. 堡垒产品: 直接对标品类领导者,极致性价比,目的是拦截客户,建立“这里东西便宜”的心智。(例如:卫生纸、瓶装水)

2. 明星产品: 应用白牌思维,开发具有独特价值主张的产品,甚至在某些细分品类里成为领导者。这是建立品牌口碑和利润的核心。(例如:针对敏感肌的护肤品、特色的地方风味零食)

3. 价值产品: 超低价格,目的是塑造价格形象,吸引价格极度敏感的顾客。(例如:最基础的洗衣粉)

第四步:将渠道信任“品牌化”

最终极的目标,是让消费者不是因为“便宜”而购买你的自有品牌,而是因为 “信任你这个渠道选的/做的所有东西”

建立严格的品控标准和认证体系。

讲好品牌故事: 不仅仅是“便宜”,而是“我们为何开发这款产品”?“我们如何为你严选原材料”?

视觉升级: 让自有品牌的包装设计脱离“廉价感”,向高品质、高审美靠拢。

写在最后

超市自有品牌和白牌,一个生于“渠道”,一个生于“需求”。超市若想做出伟大的自有品牌商品,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价差猎人”,而必须转型为 “场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核心方法论就是:利用自身无与伦比的渠道数据和触点优势,像白牌创业者一样,去深度洞察消费者的生活,发现那些连大品牌都尚未发现的“隐性需求”,然后用自身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将其转化为独一无二的商品。 这才是自有品牌从“毛利工具”进化到“核心竞争力”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