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将中国网购经验转化为创业动力的故事框架,聚焦于一位泰国青年女企业家在泰国电商界的闯荡:
"故事名称:" 电商女杰:从淘宝小卖家到泰国家园筑梦人
"主人公:" 沃莉(Wally),一位充满活力、对商业充满热情的泰国青年女性,可能毕业于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相关专业。
"故事梗概:"
"第一幕:中国的“网瘾”与“淘金梦”"
"沉浸式体验:" 沃莉年轻时在中国留学或工作,深度体验了中国庞大且成熟的网购生态。她每天浏览淘宝、京东、拼多多,惊叹于商品种类之繁多、价格之透明、物流之高效、客户服务之细致(从售前咨询到售后理赔)。
"发现商机:" 她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网购的便捷性、个性化推荐、直播带货等模式,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她也发现中国品牌和产品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强大竞争力。她开始思考:为什么这种模式不能在泰国普及和深化?
"实践与学习:" 沃莉可能在中国期间,就尝试过代购、或者在中国平台开设小店铺,销售一些泰国的特色产品(如水果干、丝绸、手工艺品)。这个过程让她对中国电商的运营规则、营销技巧、供应链管理有了初步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关内容:
新华社记者夏康静 常天童
十年前,在中国留学的沃拉潘·甲宗威拉攀初次接触到飞速发展的电商购物平台。从下单到收货,整个流程快速、高效,良好的体验让她逐渐萌生回国开创电商事业的想法。
“正是在中国学习生活期间积累的购物经验,促成了我今天的创业成果。”沃拉潘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在东南亚购物平台“虾皮购物网站”上销售产品,就是借鉴了她在中国网购的经验。
日前,记者驱车前往距泰国首都曼谷市中心约40公里的巴吞他尼府,来到了由沃拉潘创办的企业仓储工厂。只见仓储区整齐堆放着一箱箱货品,一名女管理员正熟练地操控叉车搬运货物,沃拉潘微笑着向记者走来。
沃拉潘一身深色套装,身形纤瘦。她用流利中文,自信而大方地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2016年创业之初,泰国电商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那时,淘宝、京东等平台已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泰国消费者大多依赖脸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购物,缺乏第三方保障。
“在中国的网购经历让我意识到,电商平台不仅是卖东西的地方,还能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品牌。我想,我或许可以在泰国创立自己的品牌并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她说。
如今,沃拉潘是泰国KUMA品牌的执行总经理,这家由她和丈夫一起创办的企业主营纸品、宠物用品等,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创业初期,她曾多次到浙江考察纸品加工厂,最终选择与杭州一家造纸企业合作。
“女性创业者并不需要特殊待遇,只需要男女平等。”沃拉潘说,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她深知从零起步的艰辛。
她告诉记者,早年间泰国社会对女性创业者的信任度不高,女性往往需要花更多时间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随着越来越多女企业家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社会对女性创业者的认可不断提升。“女性心思细腻,在产品定位、品牌塑造、市场营销方面颇具优势。”
沃拉潘发现,越来越多女性投身电商、美妆、服装等领域,既推动了市场多元化,也影响了泰国年轻人的消费趋势和审美。
联合国妇女署数据显示,泰国女性担任高管职务的比例高于亚太地区及全球平均水平。在泰国的中型企业中,女性高管比例达32%。近年来,泰国出台性别平等法并设立促进性别平等委员会,推动社会在这一领域不断进步。
沃拉潘说,她所领导的企业内,女性员工比例逐年上升,从会计、电商运营,到仓库管理员、货车司机,多个岗位都有女性身影。员工帕塔拉说:“沃拉潘总是细心倾听每个人的意见。她关注细节,也愿意尝试新想法。这里的工作氛围平等、开放。”
在外人看来,沃拉潘事业有成。但她坦言,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也是一大挑战。“有段时间,我甚至要带着两个月大的孩子来公司。”她笑着说,“对于有家庭的女性来说,创业确实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