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衣服必看!3步轻松解码吊牌“隐藏信息”

没问题!读懂吊牌上的“隐藏信息”确实能帮你更好地选择和保养衣物。下面是3个关键步骤,让你成为精明的服装消费者:
"第一步:解码基本信息——不只是品牌和款式!"
"核心要素:" 这是最直观的部分,包括 "品牌Logo、品名/款式号、面料成分"。 "品牌与款式:" 除了认准大品牌,留意款式的具体编号(如 M2023S01),这有时关系到特定设计、颜色或库存。 "面料成分 (Fabric Content):" 这是重中之重!吊牌上通常会标明主要面料(如羊毛、棉、涤纶)的百分比,有时还会有里料的成分。"关键看两点:" "含量顺序:" 排名第一的面料是服装最主要的材质。 "特殊说明:" 是否有“毛含量≥95%”或“纯棉”等字样?这关系到保暖性、透气性、易缩水/易皱/易褪色等问题。例如,含涤纶比例高的衣服可能弹性好、易打理,但透气性差。 "其他可能信息:" 有些吊牌会标注产地(Made in...)、洗涤说明的简要代码(如 A表示可水洗,W表示只能干洗)。
"第二步:关注特殊符号——洗涤与保养的“密码本”!"
"

相关内容:

平时买衣服,你是不是看完款式、摸过面料就付钱?其实吊牌上有不少关键信息,关系到穿着安全和衣服寿命。学会看吊牌能避开很多购物坑,这事儿不复杂,找准几个重点标注就能懂。

一、先盯3个“强制标注”,关乎穿着安全

吊牌上有些信息是国家规定必须标的,直接影响穿着体验和安全,一定要重点看。

1. 产品执行标准号:这串代码能判断衣服是否合规。比如“GB/T 29862”,说明衣服成分标签符合国家标准;买牛仔裤认准“FZ/T 81007”,代表它符合牛仔服装行业规范,质量有基本保障。2. 安全类别:这是吊牌里最核心的安全信息,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穿着场景,别穿错。

A类:专门给0-36个月宝宝穿,对甲醛、PH值要求最严,给娃买衣服必须选这个。

B类:适合贴身穿,像内衣、T恤、秋裤,贴皮肤穿放心,安全性比A类稍松,但也够用。

C类:只能穿在外面,比如外套、风衣,窗帘这类家纺也标这个,绝对不能贴身穿,可能刺激皮肤。

3. 成分含量:别信“100%纯棉”“纯羊毛”的宣传,吊牌上的成分占比才是真的。比如标注“棉70%+聚酯纤维30%”,就是衣服主要是棉,混了点聚酯纤维,透气又耐穿。要是宣传和吊牌成分不一样,直接别买,大概率是骗人的。

二、再看2个“生产细节”,摸清衣服情况

除了强制标注,吊牌上还有些生产相关信息,不是必看,但能帮你了解更多,还能延长衣服寿命。

1. 货号/款号:这串数字字母是品牌内部编码。比如你买了衣服,想查设计灵感、上市时间,或者再买同款,把货号发给品牌官网客服,就能拿到准确信息,比描述款式靠谱。

2. 洗涤说明图标:别嫌它不起眼,这是衣服的保养提示,比文字说明准。比如图标标“水温≤30℃”,就别用热水洗,不然衣服容易缩水变形;看到“不可氯漂”,就别用含氯漂白剂,会让衣服掉色。按图标洗,衣服能穿更久。

吊牌虽小,却是购物时的实用工具。不用花多少时间,记住先看强制标注的执行标准、安全类别、成分含量,再留意货号和洗涤图标,就能快速摸清衣服情况,买得放心、穿得舒心。下次逛街挑衣服,先拿吊牌看看,避开看不见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