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传统俗套,IP插画助力包装设计焕新“火”起来

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IP插画,跳出包装设计的“俗套”,让产品包装真正“火”起来。
“俗套”的包装往往表现为:
"同质化严重:" 缺乏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看起来大同小异。 "元素陈旧:" 大量使用安全但缺乏生气的图案(如过于简单的线条、呆板的吉祥物、泛滥的几何图形)。 "缺乏情感连接:" 无法与目标消费者建立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信息传达单一:" 只强调产品功能,不注重品牌故事和个性表达。
而"IP插画",即基于特定知识产权(如动漫、游戏、文学、电影角色、知名设计师风格等)的视觉元素,恰恰是打破这些“俗套”的有力武器。
"IP插画如何让包装“火”起来?"
1. "注入灵魂与个性 (Injecting Soul and Personality):" "替代平庸:" IP角色本身具有鲜明的性格、故事和视觉符号,能瞬间取代那些无趣、通用的设计元素,赋予包装独一无二的“灵魂”。 "强关联性:" 消费者对IP角色往往已有情感基础或认知,使用IP插画能快速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桥梁,让包装不再冰冷。
2. "讲述品牌故事 (Telling Brand Stories):" "场景化

相关内容:

货架上的产品还在靠 “大字体标口味、印满促销信息” 吸引顾客?早就过时了。现在能让消费者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拍照分享的,往往是那些藏着 “IP 插画小心思” 的包装 —— 它们不只是装东西的容器,更是能讲故事、拉近距离的 “品牌发言人”。

但很多人做 IP 插画包装,总陷入 “贴卡通、堆元素” 的俗套,其实只要避开误区、找对方法,就能让包装从 “没人理” 变成 “卖断货”。

为什么有些 IP 插画包装,花了钱请设计师,却还是没存在感?大概率是掉进了 “为插画而插画” 的陷阱:

坑 1:IP 和产品 “强行捆绑”,毫无关联感见过用奥特曼印在老年麦片包装上的吗?IP 是热门,但和 “健康、养生” 的产品属性完全不搭边,消费者拿起只会疑惑 “这是给小孩吃的还是给老人吃的?”。还有的包装,不管卖的是零食还是日用品,都随便找个热门卡通印上去,IP 和产品像 “陌生人拼车”,既没记忆点,也没说服力。

坑 2:画风千篇一律,跟风没特色一提到儿童食品,就画 Q 版大眼睛娃娃;一提到国风产品,就堆龙纹、画水墨 —— 不是说这些元素不好,而是大家都这么用,你的包装放在货架上,根本没发从 “同款” 里跳出来。就像前两年国潮风火的时候,半个货架的零食包装都印着相似的古风人物,消费者看一眼就审美疲劳,根本记不住哪个是哪个。

坑 3:只顾 “好看”,忘了 “实用” 和 “场景”有的 IP 插画画得很精致,但把产品名称、口味信息挤到角落,消费者拿起来看半天不知道是什么;还有的插画只顾满版构图,没考虑包装开合处、手提绳的位置,结果打开包装后,插画被撕得七零八落。好看是基础,但包装的核心是 “服务产品、适配场景”,脱离实用的插画,再美也只是 “中看不中用”。


真正能让包装 “火” 的 IP 插画,不是 “画得好”,而是 “想得透”—— 要让 IP 和产品 “同频”,让插画和场景 “贴合”,让消费者看到就觉得 “这就是为我设计的”。

好的 IP 插画,会让 IP 和产品 “一起做事”,而不是各自孤立。比如卖手工饼干,不用只画小熊拿着饼干,而是画小熊在 “揉面团、烤饼干” 的场景:小熊戴着厨师帽,烤箱里飘出香气,旁边散落着面粉袋和黄油,饼干放在盘子里,还冒着热气 —— 这样的插画,既展示了 IP,又传递了 “手工制作、新鲜美味” 的产品特点,消费者看了就会联想到 “吃饼干的快乐”。

再比如卖露营零食,用小松鼠做 IP:画小松鼠在帐篷里,一边抱着坚果(产品),一边看星星,旁边的篝火上还烤着棉花糖 —— 这个场景就很戳露营爱好者,他们会觉得 “这个零食就是为露营准备的”,甚至会因为插画里的场景,特意买去露营时吃。IP 和产品的互动越多,消费者的代入感就越强,包装的 “故事感” 也越足。

不用追求 “大而全” 的元素,有时候一个小小的 “专属细节”,就能让包装脱颖而出。比如卖潮汕牛肉丸,用卡通牛做 IP:不给牛画常规的花纹,而是在牛的身上画潮汕传统的 “刺绣图案”,再让牛拿着潮汕特色的汤勺 —— 这个 “刺绣细节” 就是专属的,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和其他牛肉丸包装区分开。


还有卖奶茶的品牌,用猫咪做 IP:别的品牌都画猫咪喝奶茶,它却画猫咪 “抱着奶茶杯,尾巴卷着吸管”,吸管上还挂着一个小小的 “珍珠吊坠”—— 这个 “尾巴卷吸管” 的细节很可爱,消费者看到会忍不住记住 “那个尾巴很灵活的猫咪奶茶”。细节不用多,一个就够,关键是 “别人没有,只有你有”。

IP 插画不能只考虑 “静态好看”,还要想到消费者怎么用这个包装。比如卖便携薯片,包装是撕开式的:插画就设计成 “IP 从撕开的口子探出头”,比如画个小恐龙,撕开包装后,恐龙的脑袋刚好从开口处露出来,像 “从薯片袋里钻出来和你打招呼”—— 这样既不浪费包装空间,又增加了开袋的趣味性。

再比如卖礼盒装的糕点,包装是翻盖式的:插画就画成 “IP 在盒子里‘藏惊喜’”,比如画小兔子在盒子里摆糕点,翻开盖子后,能看到小兔子坐在糕点堆里,旁边还有 “祝你开心” 的小纸条 —— 消费者打开礼盒的过程,就像 “拆盲盒” 一样有仪式感。插画适配了使用场景,才能让消费者在 “看、拿、开、用” 的每一步,都感受到设计的巧思。

看案例:这些品牌靠 IP 插画,让包装成了 “网红”

好利来和线条小狗联名的蛋糕包装,没有只印小狗的头像,而是画了线条小狗 “趴在蛋糕上,一脸委屈” 的样子,旁边配文 “今天也有点想吃甜的”—— 这个场景精准戳中年轻人 “emo 时想吃甜食治愈” 的心理。包装打开后,蛋糕上的小狗造型和包装插画呼应,消费者拿到手就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甚至有人为了包装特意买蛋糕,最后还把包装留着当收纳盒。

农夫山泉和故宫联名的矿泉水包装,没有堆龙纹、画宫殿,而是选了故宫里的 “瑞兽” 做 IP:比如画 “甪端(lù duān)抱着矿泉水瓶,站在太和殿前”,旁边还有小太监递水的场景 —— 既展示了故宫元素,又让 IP 和产品产生互动。消费者喝矿泉水时,会觉得 “像在喝‘故宫里的水’”,既有新鲜感,又有文化认同感,包装还成了很多人的收藏对象。


不管是场景化、细节感还是适配实用,本质都是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问题”:他们喜欢什么场景?他们会注意什么细节?他们怎么用这个产品?想清楚这些,IP 插画就不会是 “没灵魂的图案”,而是能和消费者对话的 “朋友”。

下次做包装,别再跟风找热门 IP、画千篇一律的插画了。试试让 IP 走进产品场景,用小细节打造记忆点,让插画适配使用需求 —— 当你的包装能让消费者觉得 “这就是为我设计的”,它自然会在货架上被一眼选中,甚至成为大家愿意分享的 “网红款”。毕竟,能火的包装,从来不是 “画得最好看的”,而是 “懂消费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