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国外20个著名品牌的Logo进化史,以及它们如何一步步变得坚不可摧:
"1. Apple"
"1976-1977:" 绘画风格的咬一口苹果。
"1977-1997:" 简单的咬一口苹果,颜色为彩虹色。
"1997-2003:" 矢量化的咬一口苹果,颜色为银灰色。
"2003-至今:" 矢量化的咬一口苹果,颜色为白色(Mac)、黑色(iPod、iPhone)或彩色(iPad)。
"进化分析:" 从绘画风格到矢量化的转变,使其在不同尺寸和媒介上都能保持清晰。颜色的变化则反映了品牌定位和产品线的演变。
"2. Coca-Cola"
"1886-1904:" 带有花体的红色字标。
"1904-1929:" 简化的红色字标,去除了花体。
"1929-1969:" 斯宾塞体字标,加入了弧形线条。
"1969-2001:" 比尔·伯恩斯设计的斜体斯宾塞体字标,弧形线条更加流畅。
"2001-至今:" 微调了弧形线条和间距,使其更加现代。
"进化分析:" Coca-Cola的Logo经历了多次简化,但始终保留了红色
相关内容:
国外大牌logo改来改去,核心符号却几十年不动,这背后全是算计。
就像可口可乐那手写体,从1886年用到现在,字母弯弯曲曲的没大改,倒是颜色亮了点、线条细了点,为啥?

因为你爷爷买可乐认这个字,你现在买还认这个字,改了老顾客就不认了,新顾客也不知道这是啥牌子。

2015年谷歌把logo换成无衬线字体,字母边边角角都磨圆了,四色搭配没动,就是因为现在人都用手机看,以前那复杂字体在小屏幕上糊成一团,改简单了看得清,但四色得留着,不然老用户划手机时刷过去都不知道这是谷歌。
再看苹果,1976年那logo画的牛顿坐在树下,苹果掉下来,复杂得像幅画,现在就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线条光溜溜的。

国际设计心理学协会2021年说,人记简约符号比复杂图案快60%,苹果后来卖手机、卖电脑,你去店里买,一眼看到那咬一口的苹果就知道是苹果牌,要是还画着牛顿,你得站那儿看半天,耽误买东西。

耐克更绝,最早logo里还有“NIKE”字母,现在就一个勾,你穿运动鞋,鞋侧面一个勾,不用看字就知道是耐克,这勾印在衣服上、包上,老远就能认出来,比写一长串字母省事多了。
LV那logo更有意思,1896年又是花又是字母,缠在一起像个花纹,1980年代直接改成“LV”俩字母交叉,2013年就把字母线条调粗了点。

1896年那会儿奢侈品刚兴起来,复杂点显得高级,后来买的人多了,满大街都是,得让人老远就看见“LV”,太复杂了看不清。
2013年调线条粗细,是因为现在人都用手机拍包发朋友圈,线条太细拍出来糊,调粗了拍照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你背的是LV。

宜家1951年那logo是个红圈圈,里面写着歪歪扭扭的“IKEA”,1967年改成蓝黄配色,2020年把字母间距拉大了点。

瑞典国旗就是蓝黄的,改这配色,你一看就知道这是瑞典来的牌子,卖的是北欧风家具,红色太扎眼,放家里看着闹腾,蓝黄柔和。
2020年调间距,是因为老年人买家具时,字太小看不清,间距大了,老花镜戴着也能一眼认出“IKEA”,不用凑那么近看。

特斯拉2003年刚成立时,logo是个盾牌,里面一个“T”字,看着挺厉害,2017年直接改成一个扁扁的“T”,像电动机转起来的横截面。
2003年那会儿没人知道特斯拉是啥,盾牌显得有实力,后来做电动车,得让人知道这是电动车,扁“T”像电机,你买车时一看就明白“哦,这是电动的”。

而且现在手机上看车标,立体盾牌看着别扭,扁的清楚,刷汽车APP时划过去不费劲。

为啥这些logo都往简单了改?
因为现在人刷手机快得很,复杂图案看一眼记不住。

宝马2020年把logo外面那圈立体银边去了,改成透明的,以前那立体的在手机上看着像贴了层塑料膜,糊不拉几的,透明的清楚,看着也高级。
星巴克把logo上的“STARBUCKSCOFFEE”字全删了,就留个美人鱼头像,年轻人买咖啡刷手机点单,字多了懒得看,光看那美人鱼就知道是星巴克,点单快。

麦当劳那金拱门更绝,全世界开店,在伊斯兰国家把背景色换成绿色的。

当地忌讳黄色,觉得不吉利,绿色受欢迎,不改卖不出去。
金拱门那俩黄色半圆,不用写字,不管你说英语、阿拉伯语还是汉语,一看就知道是卖汉堡的,这就是算计——用最简单的符号,让不同国家的人都认出来。

2023年联合利华说要改logo,用更细的线条,少用点油墨,印包装时能省点钱,还能说自己环保,消费者觉得这牌子好,愿意多买。
奈飞那logo在电视上放的时候,放喜剧片就变黄,放恐怖片就变黑,你看着觉得有意思,就愿意多看会儿,会员就不会退订。
这些大牌logo改来改去,到底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还是怕我们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