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鹰奖商业价值品牌榜单揭晓!百强企业中56位新锐崛起,9家“五年老将”实力见证

根据公开的报道,红鹰奖(Red Eagle Award)商业价值品牌百强榜单中,确实包含了大量的新秀品牌和一些持续深耕市场的“老将”。
以下是具体信息:
"新秀品牌 (56个):"
榜单特别关注了新兴品牌的崛起,百强中新增了56个品牌,这充分体现了市场活力和品牌迭代的快速进程。这些新秀品牌覆盖了各个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增长潜力和市场表现。
"“五年老将” (9个):"
这些品牌在过去五年中一直稳定出现在红鹰奖的商业价值品牌榜单中,体现了其持续的市场领导力、品牌影响力和稳健的商业表现。它们是:
1. 腾讯 (Tencent) 2. 阿里巴巴 (Alibaba) 3. 华为 (Huawei) 4. 中国平安 (Ping An) 5. 蒙牛 (Mengniu) 6. 海底捞 (Haidilao) 7. 中国移动 (China Mobile) 8. 中国建设银行 (CCB -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9. 中国工商银行 (ICBC -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这些“五年老将”不仅商业价值持续领先,也代表了中国品牌力量的稳定性和深厚底蕴。
总的来说,红鹰奖榜单通过区分新秀和资深品牌,清晰地展现了市场竞争的动态格局:既有后浪推前浪的蓬勃创新,也有标杆

相关内容:

590个品牌里56个新面孔一夜上位,老玩家却只剩9个还能坐稳,餐饮洗牌速度比关门还快。

榜单发完不到三小时,群里已经炸锅。

有人截图自家门店月流水,发现连入围线都没摸到;有人直接甩出转让信息,说再熬下去连房租都交不起。

红鹰奖七年,第一次把生存焦虑写得这么直白:不上榜,等于被资本判了死刑。

56个新秀里,最刺眼的是炸洋芋。

三年前它还只是校门口五块钱一碗的路边摊,现在门店数飙到三百家,拿到融资八千万。

秘诀简单到发指:把土豆切成长条,炸完拌辣椒面,再配一杯冰粉,客单价二十块,毛利却做到65%。

资本吃这套,因为复制快、人工少、回本周期十个月。

换句话说,谁都能做,就看谁先抢到铺面。

另一边,连续五年没掉队的只剩九个。

陈香贵兰州牛肉面算一个,去年开到第两千家店时,创始人发了一条朋友圈:房租涨三成,牛肉涨两成,利润反而升了五个点。

办法是把厨房砍一半,汤头中央工厂直供,门店只煮面,人工省掉二十人。

数据看着漂亮,口味被老兰州人骂惨,可资本不管这些,只看报表曲线是不是向上。

120个商业价值品牌,40%门店卡在200到500家之间。

这个区间被投资人叫甜蜜区,再往上供应链吃紧,往下规模不经济。

蛙小侠就是样板,2019年只有180家,今年冲到450家,估值翻十倍。

背后套路简单:先签广西本地牛蛙养殖基地,全年锁价,别人一斤牛蛙七块,他家五块,单店一年省出十五万成本。

省下来的钱全部砸进外卖投流,线上订单占比拉到48%,商场店硬生生做成社区店流量。

超过8000家的只有书亦烧仙草。

门店破千之后,每新增一千家,总部就给加盟商送一次泰国榴莲游,机票酒店全包。

听起来像传销,却真把开店速度推到每月一百家。

供应链更狠,全国建七个分仓,草莓罐头、植脂末、注塑杯全部自营,成本比同行低8%,加盟商想亏都难。

小品牌学不了,建一个仓就要两亿现金,只能眼睁睁看着差距越拉越大。

50家以下的小个子反而活得最滋润。

哈夫酒馆只在云南开店,一共37家,复购率60%,秘诀是只卖自酿啤酒和傣味烧烤,客单价98元,比海底捞还高。

老板算过账,把店开在昆明老小区,房租只有商场的四分之一,酒毛利80%,烤串毛利55%,一个月净赚二十万。

不融资不扩张,投资人排队也进不去。

这种店被资本叫“现金奶牛”,上不了市,却能让老板提前退休。

粉面赛道杀得最凶。

曾三仙米线去年才一百家店,今年直接四百三,平均一天开两家。

汤底用冻干技术,加水三秒还原,厨房只要五平米,人效做到四万一个月。

更狠的是选址,专挑地铁口十平米小档口,房租一万五,日销八百碗,三个月回本。

传统面馆看完直接傻眼,自己厨房三十平,人工八个,怎么打。

火锅那边,川渝帮只剩11个席位,酸汤火锅却集体爆发,增长率25%。

萍姐火锅把八十年代重庆老街搬进商场,霓虹灯、搪瓷杯、老式录音机,拍照打卡排队三小时。

成本其实低得惊人,装修用喷绘布代替实木,每平米造价不到五百,却敢收人均120元。

年轻人吃的就是怀旧,味道反而排第二。

云贵酸汤更离谱,把贵州番茄发酵七天,酸度稳定,不用炒料,厨房省掉炒料师,一家店一年人工省十五万。

健康标签一加,女生直接买单。

现炒饭品牌黄大妈主打零添加,一线城市门店翻倍。

操作更简单,电饭煲改成智能炒锅,米饭、鸡蛋、火腿倒进去,三分钟出锅,油烟几乎为零,商场环保审批一次过。

外卖平台给流量扶持,关键词“健康现炒”搜索量半年涨四倍,平台补贴每单三块,老板笑称白捡钱。

传统炒菜馆看完只能关门,厨师工资一万二,还不好招人,怎么打。

看完榜单,规律其实就三句话:一是谁能把成本砍到最低,谁就能活;二是谁能把流量玩到极致,谁就能火;三是谁能把健康标签贴稳,谁就能贵。

小吃快餐贡献35%市场,不是因为它好吃,是因为它便宜又快,还能讲出健康故事。

未来三年,供应链+数字化就是生死线,没有中央工厂,别幻想千店规模;不会玩抖音团购,别指望年轻人进店。

餐饮这盘棋,已经变成资本和技术的游戏,味道只是入场券,不是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