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渠道商在品牌方“闹”(通常指品牌方加强自营渠道、自建线上平台、直接与消费者互动等,与渠道商的冲突加剧)的情况下,是否能“赢”,取决于多种因素,并且“赢”的定义是什么。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考量点:
"渠道商可能面临的挑战(“输”的方面):"
1. "销量下滑与份额被挤压:" 品牌方自营渠道(尤其是线上)往往能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更直接的促销活动、更强的品牌形象展示,直接抢夺原本属于渠道商的客流和销量。
2. "利润空间被压缩:" 品牌方自营时,往往拥有定价权,可能采取低价策略,导致渠道商的利润率下降。同时,品牌方也可能对自营渠道和分销渠道采取不同的政策,导致渠道商处于不利地位。
3. "渠道价值被削弱:" 渠道商的传统价值在于分销、物流、本地服务、市场推广等。如果品牌方能够高效完成这些功能,渠道商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下降。
4. "关系紧张与冲突加剧:" 品牌方的“闹”会直接挑战渠道商的利益,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甚至可能引发法律或商业冲突。
5. "被迫转型压力增大:" 渠道商可能被迫加速转型,
相关内容:
9月30日,京东酒业官方消息显示,京东超市自有品牌“京觅”上新原味气泡黄酒。作为知名电商渠道商,京东也迈出了以自有品牌经营黄酒的步伐。无独有偶,歪马送酒有自营的精酿“拉格自由”,胖东来有自营的系列白酒“自由爱”。这种“自有品牌+代工企业”的运作模式,已经蔚然成风。以自营品牌代替知名品牌抢占细分酒类市场,渠道商们为什么热衷于这样做?四大优势,促使自营成必然选择自营品牌经营酒类细分市场,有以下四大优点。品牌资产稳定。推出自有品牌,保证了渠道商品牌资产的稳定。在与名优酒类企业合作时,渠道商扮演的角色仅仅是新型的经销商,在定价、供货等方面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而当品牌掌握在渠道商手中时,渠道商的权限就会非常大。随着市场接受度的提升,自营品牌会成为渠道商手中稳定成长的品牌资产。供应链条更短。在酒类市场发展过程中,整合供应链是不少酒企和渠道商都在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在白酒行业弱周期下,谁能把供应链整合起来,谁就能占据市场主动权。想要整合供应链,缩短供应链条无疑是明智的做法。传统白酒销售模式是由多级经销商共同参与的,价格在流通中持续上涨。而如果选择与酒厂合作直供,则只有“酒厂→渠道商”这一级销售链条。如此一来无疑会降低不少成本,供货速度、产品保真度也高。
产品控制力强。在生产模式上,渠道商自营品牌通常会选择与区域酒企展开合作,委托其生产相关产品。这样的合作模式虽然不及自行开设工厂,却依然具有较强的产品控制力。作为合作的甲方,渠道商可以提出各种品控要求,对设计思路、价值表达、供货量、发货时效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可以充分发挥渠道商做产品的创新思路,也能够敦促合作酒厂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利润更可观。长久以来,酒类产品都有较高的毛利率。一线白酒的毛利率可以达到80%以上,二三线白酒也能在30%的及格线上徘徊。但产品到了终端消费者手中时,渠道端挣到的利润就算不上高了。尤其是近些年不少白酒产品出现了价格倒挂,很难说渠道商能挣到多少钱。在这种情况下,把手伸到源头酒厂,自己做一级供应商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从实际的市场表现来看,大多数做自营白酒的渠道商,都对产品价格完成了自由管控。甭管它销量如何,至少卖一瓶确实能挣到一瓶酒该挣的钱。踢开品牌方“闹”自营,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酒类行业是有一定行业门槛的行业。渠道商想要转型为品牌主,通常都要选择与相关酒厂展开合作才能完成转型。如果在渠道流通领域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很难取信于合作方。反过来说,在业内有口碑和知名度,优秀的酒厂才愿意与之携手共赢。具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当前酒类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发展状态,绝大多数酒厂犯愁的都是如何把手中的产品销售出去。这种情况下,渠道商手中的渠道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渠道商能够在某一区域市场占据支配性地位,就能够以最强有力的渠道支持为新产品打开销路。举例来说,某超市品牌调研发现某款50元的光瓶酒销量不错,就自己开发了38.9元每瓶的竞品。在试销的两个月里,所有该超市的门店里都暂停销售50元光瓶酒。这种做法显然就是强有力的渠道管控。
能支撑独立品牌长期运营。在这个跨界品牌风靡一时的时代,“走别人的路”虽是一种普遍选择,但前提是自己的“老本行”首先要经营好。酒行业是一个格局相对固定的行业,跨界酒品牌想要在这个体系里“冒尖”,往往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资源。像“胖东来·自由爱”那样的单品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单品面临的都是折戟沉沙的结果。在缔造荣耀和“泯然众人”之前,跨界新品牌都需要母品牌长期地“输血”。从这个意义上说,跨界白酒能否成功深受渠道商发展策略的影响。开发自营白酒,有哪些注意事项?品质过硬。无论是哪个细分酒类赛道,品质都已经成为品牌生存的基本要素。渠道商开发自营酒类产品,也必须把品质做扎实。想要战胜有品牌光环的“老前辈”,你总得在品质和口感上有几把刷子吧?贴合消费需求。做酒的品牌虽然多,时时刻刻弄明白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却并不多见。中国酒业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卖方市场,但现在不是了。在调研消费者偏好方面,大型渠道商显然有着先天优势。通过消费者的搜索、停留时间、下单、评价内容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渠道商可以实时掌握消费市场的变化。围绕他们最真实的需求去针对性设计产品,当然更容易成功。
从大众产品做起。一方面,当前的酒类消费呈现出消费理性和价格理性的趋势,消费者更愿意消费那些具备极致性价比的产品;另一方面渠道商自营品牌最缺少的就是广泛的消费认知。而通过平民化产品的长期培育,才有可能建立起消费共识,抢占更大市场。除此之外,从大众化产品启动可以减轻成本压力,即使失败了也更容易承担损失。综上所述,在渠道利润见底的行业背景下,开发自营新品牌的潮流可能还要流行一阵。在这场关乎渠道主动权的争夺中,渠道商没有退路。(来源:大家酒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