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娇1850元马面裙引热议,化纤与真丝千温差引争议,揭秘“割韭菜”背后行业真相

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徐娇1850元马面裙事件及其引发的讨论。
"事件回顾:"
演员徐娇在微博上展示了一条价格为1850元的马面裙,并分享了自己穿着它的体验。这条裙子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不乏质疑其价格过高的声音,甚至将其与“割韭菜”现象联系起来。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1. "价格与材质:" 1850元的价格对于一条化纤材质的裙子来说,被许多人认为偏高。 2. "品牌与定位:" 徐娇的品牌“小熊快跑”定位偏向年轻、潮流,这条马面裙的设计虽然复古,但材质和价格似乎与其日常消费预期有所出入。 3. "文化符号商业化:" 马面裙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近年来在年轻人中重新流行。有人认为,将这一文化符号以较高价格商业化,可能存在利用情怀“割韭菜”的嫌疑。 4. "“韭菜”论:" 认为品牌方或创作者利用了大众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热忱,以及一些人对“国潮”的盲目追捧,设定了不合理的价格,从中牟利。
"争议背后值得看清的几个层面:"
1. "化纤≠廉价,成本与定价策略:" "并非所有化纤都廉价:" 高品质的化纤面料(如某些功能性面料、特殊工艺处理的涤纶

相关内容:

徐娇卖1850块的马面裙,说是用了“绫罗绸缎”“花罗”这些老手艺词,拿到手一看,布料是化纤的,买的人不乐意了,觉得被糊弄了。

为啥要用“绫罗绸缎”“花罗”这些词?

品牌后来解释,“罗”是织法不是布料,他们用的是“三经绞罗”这种老织法,学的是宋元时候的样式,还把化纤改良了,好洗好打理。

但买的人心里,“花罗”一般指的是真丝料子,不是化纤。

这就像说卖“纯棉被”,结果是棉麻的,听着像那么回事,实际不一样。

品牌这么说,可能是想借老手艺的名头让裙子显得值钱,毕竟现在穿汉服的人越来越看重“传统”,但没说清楚布料是化纤,就容易让人误会。

1850块贵不贵?

市面上差不多的化纤马面裙,大多卖800到1200块。

品牌说这是“一人一版”定制的,手工缝的,边边角角都是暗线翘边,扣子是纯铜镀真金的,成本高。

店里普通尺码的同款卖580块,打折后522块,确实便宜不少。

定制手工是要贵点,但买的人觉得,化纤布料本来就该比真丝便宜,真丝马面裙一般都要3000块以上,现在化纤的卖快2000,手工定制的溢价是不是太高了?

就像花高价买了个“名牌平替”,结果发现替得不太值。

现在穿汉服的人多了,2023年整个汉服市场都快200亿了,想买贵点、做工好点的人也多了,但好多人分不清布料和手艺的区别。

有些品牌看这点,就不说清楚布料,之前就有汉服牌子因为说“仿丝”结果不是真丝被投诉。

老手艺要现代化,真丝太贵又难打理,用化纤改是好事,可要是不说清楚,人家下次就不信你了。

专家说,“三经绞罗”这种老织法确实能用到不同布料上,但得告诉人家是啥布料,不能含糊。

《广告法》也规定,卖东西得说清楚,不能夸大。

品牌想把老手艺做成值钱的国货,这个想法没错,但得让人明白贵在哪——是手艺值,还是定制值,还是布料值。

现在光说“老手艺”,不提布料,人家当然觉得不值。

卖东西,用料和手艺说清楚,不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