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猎手,折戟沉沙!奢侈品之王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LV)在Gucci身上吃瘪,这确实是近年来奢侈品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通常以稳健、高端、难以撼动的形象著称的LV,在面对昔日盟友、如今劲敌Gucci的冲击时,确实显得有些“失手”。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看:
1. "Gucci的战略转型与成功:"
"大胆的创意与品牌重塑:" 在前任创意总监Alessandro Michele掌舵期间(2018-2022),Gucci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Michele以其“性手枪”(Le Smoking)、大胆的色彩、复古未来主义、强烈的性别流动性等设计,彻底颠覆了Gucci的品牌形象,使其从一个相对传统的奢侈品牌一跃成为全球潮流风向标。
"社交媒体与名人效应:" Gucci极其擅长利用社交媒体,特别是与KOL(关键意见领袖)和明星的深度合作,迅速引爆潮流,将品牌信息传播到年轻消费群体中。这一策略在Michele时期达到了顶峰。
"精准的市场定位:" Gucci成功地抓住了年轻一代消费者(尤其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追求个性、表达自我、拥抱潮流的需求。其产品线既有适合日常穿着的潮流单品,也有足够高端的皮具系列,覆盖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相关内容:
“花34%的钱就想把人家整个抱回家,结果连门都没摸到。”——1999年LVMH在Gucci身上栽的跟头,至今仍是奢侈品圈里最常被翻出来的“社死现场”。
那一仗,阿尔诺把华尔街那套“先偷偷买,买到35%再逼宫”的套路搬到米兰。想法很精:只要股价压得够低,Gucci董事会只能乖乖举手。可意大利人不吃冷面那一套,第二天就端出“毒丸”——给所有股东打折发新股,唯独把LVMH排除在外。34.4%瞬间被稀释成20%出头,钱照花,话事权却被一刀砍没。

更狠的是,Gucci转头把42%股份卖给当时做建材超市的PPR,也就是今天的开云。价格不便宜,但合同里写死一条:PPR永远站Gucci管理层。一句话,LVMH再砸钱也只能干瞪眼。三个月后,阿尔诺宣布退出,账面损失按当时汇率算,够在巴黎买下半条蒙田大道。
这场败仗的直接后果,是奢侈品江湖正式从“一家独大”变成“双话事人”。PPR借Gucci的现金流和故事,把StellaMcCartney、BottegaVeneta、Balenciaga一个个装进购物车,十年内改名换姓,成了今天的开云集团。LVMH则学乖,此后出手前先问董事会“您愿意吗”,Tiffany、Bulgari、LoroPiana全是友好邀约,溢价高得让卖方股东笑到合不拢嘴。

故事讲到这儿,多数人以为Gucci从此躺赢。现实却有点硌牙:2023年Gucci卖了105亿欧元,占开云总营收一半,可增速只剩1%,连隔壁LouisVuitton的零头都够不着。年轻人吐槽“双G老花看腻了”,小红书上一搜“Gucci老气”,笔记跳出来两万多条。管理层急得换创意总监、换门店装修、换社交媒体打法,把logo缩小再缩小,还是挡不住增长踩刹车。
另一边,LVMH市值飙到4000亿欧元,是开云的近七倍。可数字再亮,也遮不住一个事实:它依旧没有Gucci。每当开云需要“故事”撑起股价,就把Gucci往秀场前一推;每当分析师质疑开云过度依赖单一品牌,Gucci又被拉回工厂“降本增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了悬在开云头上的老剧本。

这场三十年前的拉锯,留给行业三条血写的注脚:
第一,资本再硬,也拗不过品牌想“单飞”的意志。毒丸+白衣骑士不只是金融工具,更是创始人把“灵魂”标价出售时,给自己留的逃生舱门。

第二,收购方最怕的不是贵,而是“买不到”。LVMH后来愿意多付40%溢价买Tiffany,就是不想再次体会“望门兴叹”的耻辱。
第三,被拯救的“白衣骑士”也会老去。Gucci如今面临的增长天花板提醒所有品牌:当年帮你挡刀的人,如今可能一起卡在电梯里,上下不得。
所以,下次再看到“某某集团拟收购某某品牌”的标题,别急着吃瓜。先翻一翻股权结构,看看有没有毒丸;再瞄一眼董事会,有没有白衣骑士候场。奢侈品的故事向来不是钱说了算,而是“谁愿意陪你一起赌明天”。LVMH学会了先问愿不愿意,开云学会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再盯紧,Gucci则学会了:被拯救之后,还得自己学会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