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涉及到品牌、法律和社群文化。我们来梳理一下:
1. "“阿迪王”及其“山寨”安德玛的联名鞋:"
这位被称为“阿迪王”的潮鞋玩家和内容创作者,在2023年推出了一双名为“王”系列的签名鞋。
这双鞋在外观设计上,包括线条、Logo位置、配色方案等,与安德玛(Under Armour)的“Endorphy”系列(尤其是“Heron”款)非常相似,被广泛认为是“山寨”或“致敬”安德玛的设计。
安德玛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并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阿迪王”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2. "被阿迪达斯告到改名?"
"这里可能存在一些混淆。" 主要是"安德玛"起诉了“阿迪王”。虽然“阿迪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利用“阿迪达斯”声誉的成分,使得情况更加复杂,但直接的起诉方是安德玛。
安德玛的诉讼目标是其产品设计被侵权,而不是“阿迪王”这个人或其名字。不过,安德玛的维权行动,加上事件本身的关注度,确实对“阿迪王”的个人声誉和商业活动造成了巨大影响,甚至可能让他“凉”
相关内容:
十三点刚过。有人在手机上刷着看到“阿迪王”照片,标题上有:“我今天见一个牌子叫阿迪王,”后面跟着专卖店的样子。底下跟着几十个回复,有人说一切皆可改变,也有人在唏嘘。旁边还挂着广告条幅,鞋子倒三角,字是大写的“apon”。

再看前面的时间,是1993年。福建泉州。有大厂子叫福建华珠鞋业。门口堆满鞋盒,丁建辉坐在老式的竹椅上看工人装货。家里楼下做鞋三十年。和别的代工厂没太大差别。安踏也有,特步也有。鞋子的标,纸箱印的标,样式都不是自家的名字。
坊间传着,他们这些厂子,也想“转型”。别人变成牌子,他们也想变。后来有了阿迪王,从华珠鞋业变过来的。工厂招牌还在换字,三角标记翻了个面,从朝上到朝下。门口招牌挂的是“一切皆可改变”。

时间绕到了2006年,阿迪王体育用品公司办公室里,挂着七八块荣誉牌。创始人丁建辉觉得,如果不整自己的品牌,就只能给人打工。想到贴着牌子卖鞋比加工赚钱多。市场上,其实早已经有了安踏,特步的标遍地都是。泉州同类鞋仿佛都一个样。阿迪王没啥自己的商标,技术也没有太多,销售也不是最好。
一堆小城市开始开店,目录上写着三线到十八线都能见。他们想的是,入场晚了,但看准了小地方没人竞争。可实际情况是,安踏和鸿星尔克的专卖早已布满大街。阿迪王进去了,开的门店跟人家是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货,看着都没啥区别。

后来生意依然难做。头两年业绩不好,仓库里货多得堆不动。丁建辉想了个法子,他不怕被说山寨还炒起来。他们在猫扑网络发各种帖子。阿迪王专卖店的照片传出去。有人回帖搞笑,有说“我按揭买鞋”,也有说“阿迪王救市”……有人P图,把名人和鞋子放一块。还有人贴了海报,“为人不穿阿迪王,遍称英雄也枉然。”每次论坛打开,热帖上面就是这些事。

于是有段时间,小镇青年真信了,把阿迪王当成阿迪达斯的啥高端系列。零零后高中生买回去,鞋子上写着apon。大人看着,觉得挺像,还有的以为国外进来的品牌。销售就这样蹭起来。
“销售额4亿,净利润1亿,门店3000多家。”

“2009年到2012年,门店数量最高。” 电视上开始播广告。广告里闪电,篮球,主角喊“I’m coming!” 篮球扣月亮,最后冒字幕。广告主角还火了,被叫艾抗米。电视下方滚字幕,是“阿迪王”商标。广告动作像极了阿迪达斯。谁都看得出来,但又都没说。
还跑去和西甲合作,成了中国品牌第一个挂西甲场地的logo;NBA也有赞助。与丹佛掘金、华盛顿奇才等有合同。当时营业额暴涨,有的地方一年盈利就上千万。城市里二线以外开店,有的城市有六七家。

“但商标官司开始。” 本来阿迪达斯在2008年就告过阿迪王。这会儿阿迪王还没当回事。2012年轰动一时,中外品牌打官司都闹大了。阿迪王还是被起诉。丁建辉说自己是著名商标,但没啥用。
“英文字母能用,阿迪王这三个字不能用,标也不能用了。”

“噱头没了,好多人不买了。” 丁建辉换了新LOGO,比上次还像安德玛。宣传物料全都换。还听说要请明星签约。有的传要找杨幂。有的路演还和电影搭界。但新牌子没人认。安德玛国内还没啥人关注,蹭不到热度。
他们想靠模仿拉回来人气,可市场变了,安踏李宁都在大力搞自有技术。连标志都经过多次换标。结果人家都往原创靠,自己还在走老路。

“2015年,创始人退出公司。”
阿迪王接盘的人成了老赖,卷到官司。门店一家家闭门。营业执照被吊销。剩的商标也没人过问。天猫和三方网站上还能搜到“阿迪王”,那基本贴牌作坊货,全不是以前的大厂货;有人说怀旧,也挂到了黄鱼高价买卖。鞋子的底更薄了,胶水味更重,标志更乱。

——网络还在转那句“凑七双召唤神龙”。有人说这些鞋承载往日记忆。有人翻出童年合影,脚下是一双apon运动鞋。

市场上,“一切皆可改变”这行字成了绝版。再开门店的消息没再出来。也没再听见新广告。

有些人感慨:安踏FILA,李宁这些都坚持自研。像阿迪王这样蹭标签、蹭话题,最终只是一时流行,没办法做长远。当年卖火,靠的是信息不对称和低价格。现在什么都靠创新。老路子走不下去了。

门市关掉,橱窗空了,旧鞋还在街边地摊出没,零零后都快认不出来。说不定,每个人的鞋柜里还留着那么一双。“阿迪王”,蒙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