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这两个品牌及其标志的颜色组合,确实是它们非常显著和具有辨识度的视觉元素:
1. "西贝 (Xibei): 红白格子"
西贝的Logo和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中,经常使用"红色"和"白色"的"格子"图案。
这种设计通常被认为能够传达活力、热情、食欲(红色),同时也显得干净、现代。
它广泛应用于餐厅的装潢、菜单、员工服装、餐具等各个方面,形成了非常统一的品牌形象。
2. "厨邦 (Chubang): 绿白格子"
厨邦作为一家专注于食用油的品牌,其Logo和包装设计也大量运用了"绿色"和"白色"的"格子"元素。
"绿色"通常象征着自然、健康、新鲜、环保,这与食用油的品牌定位非常契合。
"白色"则代表纯净、安全。
同样,这种格子图案也广泛应用于产品瓶身、宣传物料等,强化了品牌的视觉识别度。
"总结来说:"
"西贝"的"红白格子"强调的是"美食的吸引力、活力和品牌识别度"。
"厨邦"的"绿白格子"则更侧重于传达"食用油产品的健康、天然和纯净"的特质。
这两个品牌都成功地利用了颜色和格子的组合,
相关内容:
如果你去一家购物中心,先吃饭,再去超市。
那么你就有可能,先看到“西贝莜面村”餐桌上的红白格子,再在超市货架上看到“厨邦酱油”包装上的绿白格子以及“江小白”包装上的蓝白格子。
这很奇怪是吧,为什么都是格子。但也不奇怪,因为这三套视觉都出自同一家公司——华与华。
华与华将“红白子餐桌布”作为超级符号卖给西贝,将“绿白格子”卖给厨邦酱油,然后又将蓝白格子应用于江小白的视觉。这些格子的背后,是华与华闻名业界的“超级符号”理论:利用人类文化中固有的符号原型,降低品牌识别和记忆的成本。
更离谱的是,华与华自家公司“读客文化”视觉,也没少用黑白格子。
问题是,一个超级符号,换个颜色,就应用于多个品牌视觉,还“超级”么?


华与华的理由听起来无懈可击:格子图案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与“餐桌”“食物”紧密相连,能够瞬间唤起消费者的食欲和亲切感。这种基于人类共同记忆的符号,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品牌识别。
但问题随之而来:
1,同一个“超级符号”,仅仅换个颜色就售予多个品牌,这套“超级符号”真的还能保持其“超级”特性吗?当越来越多的品牌使用类似图案,还有品牌辨识度么,消费者会不会“脸盲”呢?
2,脱离产品特色与品牌资产的符号,意义何在?格子图案与这些品牌的核心价值或者产品特性到底有多少内在关联?西贝作为西北菜系代表,(除了餐桌以外)与红白格子的关联是什么?东北菜可否也用红白格子。(除了餐桌以外)厨邦酱油的酿造工艺与绿白格子有何必然联系?李锦记是否也该寻找属于自己的格子?
3,一代人的“超级符号”,能否穿越时代?华与华创始人华杉应该是60后,红格子布是他那代人的集体记忆——那种曾经出现在无数中国家庭床单、桌布上的图案。我作为80后也还有些许印象,但对90后、00后而言,这种图案更多是“复古”而非“亲切”。当品牌的目标消费者逐渐更替,这套基于过去记忆的符号系统是否还能有效沟通?华与华的方法论建立在符号的普遍认知基础上,但如果新一代消费者对这些符号根本没有认知,那么“超级符号”的理论基础必然开始动摇。
4,只重识别,不重审美和品牌调性。华与华的案例,给人感觉,更适合下沉市场餐饮连锁品牌(如蜜雪冰城等,蜜雪很好,便宜,315也没跳出啥大毛病),通过简单符号快速提升识别度。但这恰恰也是华与华方法论的最大陷阱:它把所有品牌都变成了‘货架商品’。它的逻辑是让品牌去适应货架(或街道环境),而不是让品牌建立自己的规则(设计语言)。短期看,效率惊人;长期看,大家最终都会陷入‘比谁更黄、更响、更俗’的内卷式比丑,你丑,我就不你更丑呗,反正就是为了被记住,被识别。品牌附加值被无限拉低。比如蜜雪冰城和零食很忙的成功,是‘性价比’的成功,而不是华与华‘超级符号’的成功。 “华与华解决了‘注意到’和‘记住他’,但长期看来,无法解决‘为什么爱你’和‘为什么愿意为你付更贵的钱’(当别的品牌也有极高性价比时)。西贝就是典型例子:红格子和‘I ♥ 莜’的口号让所有人记住了它,但如今西贝最大的争议是‘价格贵’。当你的识别度是靠一种‘家常菜’的符号(红格子桌布)建立时,与西贝人均过百元的客单价不矛盾么?
华与华的崛起植根于中国营销的粗放年代,那是很多年很多年以前了。
当时企业信奉“一句口号+一条TVC+央视轰炸”的简单逻辑。华与华以“超级符号”“洗脑口号”为利器,用重复和符号暴力抢占用户心智,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确实高效——前提是背后有千万级甚至几个亿的媒体预算支撑。
那个时代,叶茂中、华与华们都是“冲突制造”和“记忆掠夺”的大师,其核心逻辑就是用最低的认知成本,将品牌强行“刻”进消费者脑海。
但时代已经改变。现在是21世纪的2025年,消费者的注意力早已从“被广告轰炸”转向“主动选择有温度的品牌”。
比如,同样华与华操刀的,泸溪河最近升级的“大掌柜”IP形象,被很多消费者吐槽“丑得下不去嘴”,也是一个典型案例。这种质疑背后,是华与华方法论与当下消费者审美需求的脱节。
“太丑了,再也不买了。”
“想象一下拎着这个logo的袋子走在路上的心情”
“像个卖拉面的”
有人曾在小红书对泸溪河新logo的设计发起了投票,有12000多人参与,其中11100人觉得不好,不值得换。

当然,客观地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与华依然有其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市场上还存在大量企业家和消费者,他们的首要需求仍然是“卖东西”和“买东西”,审美,品牌调性等等,在他们看来不重要。只要这个现状不变,华与华就依然有稳定的客群。海底捞、西贝等头部餐企可能会继续为其续费;蜜雪冰城、零食很忙的“成功”案例仍然是为其“超级符号”方法论背书。
当前的质疑声并非宣判华与华模式的终结,而是清晰地标记出了其市场的“断层线”。这条断层线的一侧,是依旧信奉“货架争夺战”与“超级符号”、追求绝对效率与下沉市场渗透的广阔基本盘;另一侧,则是愈发庞大、渴望价值共鸣与审美认同的新消费人群。
华与华的持续成功,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商业社会最现实的图景:谈品牌理想之前,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追求审美调性之上,仍是规模与效率的残酷竞争。
它的方法论并非错了,而是其适用范围正被时代逐渐定义和收窄。
最终,华与华的“格子”们,超级符号们,能走多远,并不取决于它自身如何辩护,而取决于市场这枚硬币如何翻转——当“买东西”的需求被普遍满足后,消费者是否会更多地转向为“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投票?
届时,所有品牌,包括华与华和它的客户们,都不得不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当“被看到”不再是难题,当“被记住”之后,你值得被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