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信息似乎有些混淆。截至我所知的信息,爱马仕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都是世界知名的奢侈品牌,但它们是否在特定的时间点或根据特定的标准被列为全球第一或第二的服饰品牌,需要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和研究报告来确定。
通常,全球品牌的排名会根据多种因素进行评估,包括品牌价值、销售额、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例如,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和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每年会发布全球奢侈品100强排名,这个排名可以作为参考。
如果古驰(Gucci)、爱马仕(Hermès)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某个特定的排名中分别位列第10、第4和第2,那么这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市场分析报告或排名的结果。为了获取最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相关报告或官方发布的数据。同时,请注意,品牌排名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相关内容:
379亿美元香奈儿把LV挤到第二,中国名字最高才排第30,买包的人还在连夜排队,做包的人还在赚加工费。
榜单出来那天,朋友圈刷到半夜。有人晒新包,有人哀嚎涨价,更多人问:凭什么一个巴掌大的小包能顶县城一套房?答案其实不复杂,人家卖的不是包,是通行证。拿着它,机场地勤会主动喊小姐,酒店前台默默升级套房,连相亲市场都被高看一眼。奢侈品早就脱离装东西的功能,变成移动的社会阶层二维码,扫一眼就知道你混哪层。

BrandFinance把前十摊开,八个是百年老店。香奈儿从1910年到现在,小黑裙年年抄,年年有人抢。LV1854年开始做箱子,当时法国贵族出远门得带三十个木箱,现在一个手袋解决,价格翻了一万倍。爱马仕更狠,1984年推出Birkin,最初为了装婴儿尿布,现在配货配到怀疑人生,店员一句没货,买家反而松口气,终于有理由继续攒钱。
耐克能挤进前三,全靠把运动鞋做成股票。AJ11985年卖65美元,现在拍卖行破20万美元,中间商比品牌还赚钱。阿迪达斯本来也能打,Yeezy一撤,销量直接掉出安全区,说明潮流这门生意,今天把你捧上天,明天就能让你连微博热搜都买不起。

ZARA第十,快时尚唯一火种。它家衣服穿一季就扔,却能和奢侈品同框,秘诀就一个:速度。设计师抄T台,两周上架,价格比原版零头还低。年轻人先买ZARA过瘾,真有钱再升级正品,ZARA自己成了奢侈品预科班,抄的同时把客户亲手送到对手门口。
中国名字也有,周大福、安踏、波司登,都在20名开外。周大福卖黄金,按克计价,金价透明,溢价空间有限。安踏跑鞋三百块已经算高端,再贵消费者扭头去买耐克。波司登羽绒服做得再厚,也撕不掉保暖工具的标签。工具可以贵,但没法贵得没道理,这是所有中国品牌卡在喉咙里的刺。

差距不在做工。广东代工厂里,香奈儿和爱马仕的针脚一模一样,工人同一批,机器同一型号。差距在故事。奢侈品讲故事先讲一百年,再讲皇室血统,最后讲限量。中国工厂习惯先讲材料,再讲功能,讲完发现消费者已经睡着。功能谁都会,做梦才值钱,可惜大部分品牌还没学会闭眼。
有人把希望押在国潮。李宁把汉字印上衣领,股价三年翻六倍,离第十名还差两百亿美元。国潮解决了好看,没解决身份。穿它走在北京三里屯,会被夸有态度,走进爱马仕门店,销售依旧笑脸相迎,该配货照样配货。态度是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不是上流社会的通行证。想让人拿三十万配货,得先让买家相信,这个logo能让银行批贷款更快,让未来婆婆闭嘴,让前任后悔。故事不到这个程度,钱就掏不出来。

奢侈品另一个杀招是涨价。香奈儿经典款一年三涨,越涨越缺货。经济学里这叫凡勃伦效应,价格越高越能炫耀。中国品牌一听涨价先吓哭,怕客户流失,怕电商节打不过同行。其实敢涨价才敢做梦,成本五百卖五千,才能拿出四千做广告、做秀、做明星街拍,再循环下一轮缺货。不敢涨价,永远只能赚辛苦钱。
未来十年,中国能不能长出379亿美元的品牌?机会藏在新能源、无人机、短视频,唯独不在传统箱包。新一代富人已经改口味,不再迷恋老花,开始追户外、追科技、追环保。始祖鸟一件冲锋衣卖八千,照样断货,说明新故事正在取代老故事。中国品牌如果继续抄老花,永远慢半拍,如果能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身份象征,也许能弯道超车。身份一直在变,谁先抓住下一个,谁就能写新榜单。
买包的人继续排队,做包的人继续加班,中间隔着一条叫品牌的河。河这边是成本,河那边是做梦。过河不一定靠船,也可以靠桥,桥的名字叫时间、叫故事、叫胆量。谁先走到对岸,谁就能把人民币换成美元,把工厂换成榜单,把工牌换成通行证。那一天到来之前,榜单依旧被百年logo霸占,我们依旧在手机里围观别人涨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