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身份与定位:" 干部作为公共管理者和公职人员,其言行举止往往代表着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着装通常要求得体、稳重、符合身份,避免过于随意或追求奢华。品牌服饰,尤其是过于前卫或奢侈的品牌,有时可能与这种稳重、朴素的形象有所冲突,容易引起公众不适或质疑,认为干部在追求个人享受或脱离群众。
2. "公众观感:" 公众可能会将干部穿着品牌服饰解读为“特权和挥霍”,即使干部本人购买该服饰是出于个人喜好或工作需要(如特定场合的着装要求),这种解读也可能损害干部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对干部的着装要求更为严格,以避免给人留下“以权谋私”或“追求奢靡”的印象。
3. "资源使用:" 干部的工资和福利是由公共财政支付的,虽然着装自由是个人权利,但过度追求品牌服饰可能被一些人视为对公共资源的“不当使用”或“浪费”,引发负面舆论。
4. "工作需要:" 大多数日常行政工作并不需要穿着品牌服饰,甚至某些岗位(如基层调研、应急处突)可能需要更实用、耐磨的服装。将时间和金钱大量花费在购买品牌服饰上,可能被认为忽视了本职工作。
"然而,也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相关内容:
“以前单位同事衣着很注重品牌,特别是国际一线大品牌,很长脸。现在谁敢‘踩雷’啊?都走低调路线”,山西省国土系统的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层干部高先生表示,现在机关干部的衣着用度都注意了不少,几乎没有人穿戴大品牌服饰。(2月15日 新华网)
俗话说,“人靠衣着,马靠鞍”。不得不说,曾几何时,部分机关干部喜欢赶起了时髦,单位同事衣着很注重品牌,“比赶超”之风盛行。如今,随着网络反腐的持续加压,一些“表哥”、“羽绒哥”纷纷被“人肉”,最终因为“形象包装”尝尽了苦头。如今,“几乎没有人穿戴大品牌服饰”的微生态,引人关注和点赞。笔者认为,“品牌服饰”绝不是干部应赶的时髦。
或许,用“此起彼伏”来形容当下态势再恰当不过。外资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下滑态势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一点。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外露”的高端品牌展现颓势相反,“不显摆”的高端内衣等品牌却呈热销之势。这一增一减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有学者将高端品牌呈总下降趋势归结于现在干部之间相互攀比的奢靡之风得到了遏制的结果。当然,也有人认为,“土豪”们之所以不敢露富,缘于反腐压力,遂将消费需求转向“不露富”的高端内衣,这也是两类品牌销售此消彼长的原因。
诚然,能够支撑高端品牌市场的消费群体,无非就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群、外资等高收入企业的白领人士、收入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以及银行、电力、石油等特殊行业的中高层人士。但这部分人毕竟占总人口数不多。而前些年热乎得有点怪异的高端市场,显然还有其他群体推波助澜。说穿了,就是一些掌握一定权力的贪腐官员以及他们的近亲属。支撑他们经济能力的来源,一是权钱交易,二是巧立名目的公款消费。
“为官不低调,必然会跑调”。远离“大品牌服饰”,无疑是干部应有的衣着常态,更是百姓之福。毋庸置疑,高端品牌市场的走向,实质上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政治清明、官场廉洁的现状。加上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公款消费及滥发福利的大力度整治,无论是权力部门、特殊行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腐利”收入,这也形成了对高端市场的冲击。整个高端市场的趋冷,正如高端餐饮市场萎缩一样,与反腐高压确实存在关联。只要反腐持续施压,落实八项规定不走样,则前些年高端品牌市场的非正常火红的怪异场景,有望不会重现。这,正是民之所盼。(陈小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