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气温降低,户外活动对服装的要求更高。速干内衣和功能内衣能够有效保持体温、排汗、保暖,是户外爱好者必备的装备。以下列举了10大全球顶级户外品牌及其推出的速干内衣和功能内衣产品:
1. The North Face(北面):The North Face的速干内衣采用DryVent技术,能够快速排汗并保持干爽。
2. Patagonia(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的Capilene系列速干内衣采用天然和合成纤维混纺,具有出色的透气性和保暖性。
3. Columbia Sportswear(哥伦比亚):Columbia的Omni-Wick系列速干内衣采用Omni-Wick技术,能够快速将汗水从身体表面带到面料外层蒸发。
4. Arc'teryx(始祖鸟):Arc'teryx的PrimoLoft系列速干内衣采用PrimoLoft填充物,具有轻便、保暖、快干的特点。
5. Outdoor Research(户外研究):Outdoor Research的Swiftwool系列速干内衣采用Swiftwool面料,具有出色的保暖性和透气性。
6. Marmot(马克华特):Marmot的PreCip系列速干内衣采用PreCip面料,具有防水、透气、快干的特点。
7. REI Co-op(户外用品合作社):REI Co-op的Co-op Pile系列速干内衣采用混纺面料
相关内容:
“零下五度还穿纯棉T恤滑雪?后背湿成冰壳那一刻,基本就提前结束假期了。”
别笑,雪场医务室每年接待最多的不是骨折,是失温。
医生一句话:贴身那层选错,后面羽绒服再厚也白搭。

基础层=皮肤外挂,它得先吸汗,再把汗运出去,顺便留点热气。
纯棉吸水后像湿毛巾贴肉,体温被水偷走,风一吹直接抽走30%热量,这就是“棉花失温陷阱”。
有人抬杠:我身体好,扛冻。

可身体在冷风中拼命产热,能量全用来取暖,肌肉没劲,反应迟钝,摔的几率翻倍。
一次滑倒的医药费,够买十年好内衣,账其实很好算。
选贴身层,先分清两条路线:美利奴羊毛 vs 合成纤维。
羊毛自带空调属性,热时降温,冷时保温,还能抑制异味,穿三天不臭。

代价:贵,起球,对羊毛过敏的人直接劝退。
合成路线靠科技纱线,把毛细管道刻在纤维里,吸水速度是棉的7倍,拧一把几乎全干。
缺点:容易静电,穿不好有“塑料袋”沙沙声。

今年榜单里多了个新面孔:ODLO Blackcomb 2.0。
官方说它是“X-Warm 2.0”面料,翻译过来就是:再冷一档也能打。
胸口、后腰加厚,腋下直接换网眼,跑10公里滑雪通勤,躯干热而不闷,腋下像开小窗。
Polygiene抑菌加持,连续穿四天坐高铁回家,车厢里自己闻不到“男人味”。

想再轻一点?X-BIONIC聚能加强4.0把汗水通道做成“Y”形,汗多时加速导流,汗少时锁住一点湿度,防止皮肤干燥发痒。
滑雪教练最爱它,理由简单粗暴:缆车上下折腾,不黏背,风板子贴身上也不凉。
预算有限,又想要羊毛的舒服,Smartwool 150g/m²是最低门槛。
薄得像T恤,办公室穿也不突兀,冬天跑步直接外面套软壳,0度能扛。

起球肯定有,但穿在里头谁也不盯着看,能接受。
环保党直接看Patagonia C3、HOUDINI。
C3用回收塑料瓶抽丝,碳排放降一半,颜色全是原生抽色,少一道染整,水又省一波。

HOUDINI更极端,衣服穿烂后可以送回店里再熔成新纱,官方称“Loop”系列,终身循环。
价格比普通款贵20%,但想想扔垃圾的负罪感,有人就愿意掏这个钱。
怎么挑到对的?给三个硬指标,一分钟就能打分:
1. 10秒内吸水:滴一滴水,瞬间晕开才算合格。

2. 30秒回弹:手攥湿布,松开后布料自己鼓起来,说明毛细通道健在。
3.无冷点:把衣服卷成筒,嘴对里面吹气,手摸外表面,风均匀透出,没有局部“漏风洞”。
真不用一次买最贵,先按场景配:

城市通勤+偶尔徒步,150g羊毛或普通合成即可;
一周三练跑步,选中厚合成,带分区网眼;
雪场泡整天,直接上ODLO、X-BIONIC这类“加厚+高排汗”型号,把命交给科技。
最后提醒一句:基础层洗完别用柔顺剂,会堵住纤维沟槽,一件好衣服直接报废。

低温烘干或阴干,比晒太阳更能延寿。
冷天运动的所有爽点,都建立在“贴身先干”这四个字上。
选对了,雪山日出、冰湖星轨随便看;
选错了,医务室暖风机前抖成狗,拍再多照片也像逃荒。
别让第一件小衣服,毁掉整个冬天的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