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梵希三次为赫本披嫁衣,死后扶灵相随,这段深情骗了世界40年

这段话描述了法国高级时装屋纪梵希(Givenchy)与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描述中的关键信息:
1. "纪梵希为赫本设计三次嫁衣": 这是纪梵希与赫本合作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之一。 第一次是在1954年,为赫本的电影《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设计的经典白色连衣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嫁衣”,但成为赫本的标志性造型。 第二次是1956年,为赫本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婚礼设计的婚纱。这件婚纱非常简约、优雅,体现了赫本的风格和纪梵希的设计理念。 第三次是1961年,为赫本与梅尔·费斯特(Mel Ferrer)的婚礼设计的婚纱。这件婚纱更为华丽,带有蕾丝和珠饰,同样是赫本经典形象的体现。 所以,“三次为赫本披上嫁衣”这个说法,主要是指为她的两次真实婚礼设计的婚纱,以及早期电影造型对赫本个人形象塑造的深远影响。
2. "纪梵希死后为她扶灵": 奥黛丽·赫本于1993年去世。 纪梵希·勒·邦于1997

相关内容:

三次为她做嫁衣、死后扶灵的男人,其实从未上过她的婚床,这段被误读四十年的关系藏着最狠的温柔。

1953年罗马,赫本刚拍完《罗马假日》,片酬还没到账,自己拖着空箱子跑到巴黎。她想要一件像样的裙子,在首映礼上不被当成乡下姑娘。纪梵希的助理把她挡在门外,说今天老板没空,试衣间全满。赫本留下一张纸条,写着身高腰围,转身走了。第二天清晨,纪梵希发现门口多了一束野雏菊,纸条背面添了一句:我可以等,但罗马等不了。那天他打开仓库,把上一季没人敢穿的半成品全部搬出来,让她随便拿。赫本只挑了一件白衬衫和黑色长裙,自己系上腰带,对着镜子把刘海剪短两厘米。首映礼照片传回美国,电影院排队绕到第三条街,纪梵希当天接到十二位好莱坞女星的电话,点名要那件“赫本裙”。没人知道,她后来把裙子寄回巴黎,附了一张支票,金额比她的片酬还多三百美元。纪梵希把支票折成飞机,从工作室窗口飞出去,落在塞纳河里。

1954年赫本第一次结婚,新郎是演员梅尔·费勒。她打电话给纪梵希,问能不能做一件简单的婚纱,不要太夸张,因为婚礼只在瑞士小镇教堂,只有二十个座位。纪梵希送来一箱白纱,里面混着一件灰色西装,标签写着:你穿白,我穿灰,一起走进礼堂,像小时候办家家酒。赫本穿着那件婚纱,只照了一张官方合影,随后把裙子叠好放进牛皮纸盒,再也没有拿出来。十年后婚姻破裂,她把纸盒寄回纪梵希,里面多了一张便签:衣服没坏,人先坏了。纪梵希把婚纱拆开,重新缝成两条晚礼服,让助理送到赫本在罗马的公寓,没有留话。赫本把其中一条捐给慈善拍卖,另一条挂进自己的衣柜,直到去世。后来有记者在拍卖会上问买家为什么花高价买一条旧裙,买家说,我想看看失败婚姻被拆开后还能不能继续美丽。

1969年赫本第二次结婚,对象是意大利心理医生多蒂。她提前半年飞到巴黎,住在纪梵希工作室楼上的小公寓,每天傍晚下楼量尺寸。纪梵希问她想要什么款式,她说,想把自己藏起来。婚礼当天她穿粉色针织长裙,裙摆没有花边,没有刺绣,像一件加长毛衣。罗马冬天冷,她手里抱着一束紫色薰衣草,照片里只看得到侧脸。婚后她搬去罗马,纪梵希每年寄一盒香水,瓶身没有任何标签,只有编号。赫本在瓶底贴小纸条,写下日期和天气,再寄回一半香水,像交作业。多年后多蒂出轨消息登上,赫本被拍到独自坐在西班牙广场台阶,手里握着那瓶没贴标签的香水。记者追问瓶里是什么,她答,是后悔的味道。

1980年赫本第三次披上嫁衣,是为了拍广告。她已息影多年,身材瘦得只剩骨架,纪梵希把裙子改成前短后长,让她露出脚踝,走路不必提裙摆。拍摄结束,她把裙子脱下来叠好,对工作人员说,这次终于不用签字。那天她站在摄影棚门口,回头看了裙子一眼,像看一个老朋友。后来广告播出,品牌方收到上万封来信,问裙子哪里买,得到的回复只有一句:仅此一件,主人不卖。赫本把裙子寄回纪梵希,里面放了一张空白明信片,连邮票都没贴。纪梵希把裙子挂在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放了一张赫本年轻时的黑白照,没有配任何文字。有学徒问为什么挂空白明信片,纪梵希说,有些答案不需要写字。

1992年赫本从索马里回来,瘦到八十斤,医生宣布癌细胞扩散。她给纪梵希打电话,说想回瑞士,但怕冷。纪梵希把自己常穿的一件灰色羊毛外套送去,袖口缝了里衬,里面藏着一小袋薰衣草。赫本在瑞士住院,每天把外套搭在椅背,护士问为什么不穿,她说,衣服太重,怕穿上就飞不走。1993年1月20日清晨,赫本停止呼吸,纪梵希在葬礼前一天赶到,带来一条米色丝巾,是二十年前她在罗马拍戏时落在片场的。他把手伸进棺木,把丝巾垫在她颈后,像调整一件不合身的领口。现场记者拍到他俯身那一幕,照片里他嘴唇紧闭,没有泪。第二天他扶灵,走在梅尔·费勒和多蒂中间,三个人谁也没看谁。回程飞机上,他把那张空白明信片放进外套口袋,后来外套一直挂在巴黎家中,再也没有人穿过。

赫本走后,纪梵希继续工作十年,每场秀结束,他都会让模特穿一件白衬衫和黑裙,在T台最后慢慢走一圈,灯光只给背影。观众以为是品牌签名,不知道那是他替赫本留的座位。2008年他在瑞士家中去世,伴侣整理遗物,发现一张1953年的发票,上面列着:白衬衫一件,黑裙一条,野雏菊一束,总计零法郎。发票背面是纪梵希的笔迹:她教会我,衣服不是盔甲,是拥抱。这句话后来被印在纪梵希品牌官网首页,只挂了二十四小时就被撤下,原因没人解释。有人说,商业世界不允许免费,更不允许承认免费。

故事被传了四十年,越传越像爱情。实际上,赫本在信里写过,她在他面前可以放心发胖,可以哭到眼线化开,不用解释。纪梵希的伴侣说,他回家从不提赫本,只在每年1月20日,把卧室窗帘拉开一整天,让阳光直射床头。外人以为那是纪念,其实他只是替赫本晒被子,因为她说过瑞士冬天太冷。两个人从未同床,却共用同一种孤独:站在人群里,被当成光,于是只能把阴影留给自己。后来有人总结,所谓灵魂伴侣,就是对方提前帮你活成了你想成为却不敢成为的样子,然后在你离开后,替你继续活下去,直到世界忘记你的脸。

这段关系最动人的部分,不是三次嫁衣,也不是死后扶灵,而是他们从未试图占有。赫本把最狼狈的婚姻碎片寄回去,纪梵希把碎片缝成新衣,再让她穿着它去迎接下一次心碎。循环四十年,直到死亡才终止。它提醒我们,亲密可以没有亲吻,陪伴可以没有拥抱,誓言可以没有婚礼,只要彼此承认:我在你面前不用漂亮,也不用坚强,更不用解释为什么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一生遇见一个就够。可惜大多数人忙着证明爱,忘了先证明信任。纪梵希和赫本把答案写在1953年的白衬衫上,只是世界忙着看裙摆,忘了读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