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新闻标题提到了梅根因手提单肩包绣有王室名字缩写而被嘲笑的事情。这表明梅根在选择个人配饰时可能被认为过于追求王室风格,甚至有些俗气。然而,对于这样的评价,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梅根在个人风格上的一种表达,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这是对王室传统的冒犯或不敬。无论如何,这起事件反映了个人风格与王室形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公众对于王室成员的期望和评价的多样性。
相关内容:
“一边骂王室是牢笼,一边把王室缩写绣在1500美元的包上,这操作比电视剧还抓马。”
照片里,梅根把那只奶白色Longchamp托特包随意搭在肩侧,包身正中两个黑色字母“DS”像一枚印章,啪一下盖在围观者的视网膜上。
有人认出那是“Duchess ofSussex”的缩写,立刻把照片放大、截图、配文“太尬了”,十分钟内点赞破十万。

评论区最扎眼的一条:“想逃又舍不得尾灯,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最熟悉的拧巴。”
其实,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把头衔当logo用。
去年被拍到去接送孩子,手里的Dior手袋绣着“DSSOS”;再往前,私人信纸抬头还印着“HRH”,虽然声明不再使用殿下称呼。
每一次都被骂,每一次都照用不误,像在给公众做脱敏实验——骂多了,也就麻木了。
王室评论员菲茨威廉姆斯直接点破:她在测试流量水温,为下一步商业合作找锚点。
换句话说,争议本身就是商品,越吵越值钱。
这一招,普通人看着离谱,品牌方却爱得真切。
Netflix和Spotify的财报里,话题度直接等于续订率。
梅根团队当然算得清:1500美元的包,换来全球版面,比投广告便宜太多。

于是,骂声越大,她越不回应,连公关稿都省了。
可真正让围观者不舒服的,是那种“既要又要”的熟悉感。
谁身边没有这样的同事:一边在朋友圈吐槽公司剥削,一边把工牌挂得比谁都高;一边骂绩效制度,一边偷偷把头衔改成“高级”。
梅根只是把普通人不敢摆到台面的算盘,绣在了真皮上。
王室成员通常怎么做?
凯特被拍到去超市,拎的是5英镑环保袋,上面印着“reduce, reuse,recycle”;安妮公主几十年用旧马鞍,连马镫都不换。
他们刻意把身份藏进细节,越尊贵,越怕显得在炫耀。
梅根反着来,她把身份做成大写加粗,像在说:我好不容易考上的名校,凭什么不把校名穿在身上?
两种策略,没有绝对对错,却让观众瞬间站队。

支持派觉得:头衔是她合法得来的,为什么不能用?
反对派冷笑:用可以,但别一边用一边骂出题老师。
舆论真正生气的,是“双标”带来的被愚弄感。
更微妙的是时间点。
《财富》峰会上,她刚分享完“走出体制阴影的心路历程”,转头就把阴影绣成花纹。
镜头切换太快,观众来不及出戏,尴尬就产生了。
尴尬是当代社交里最不能容忍的情绪,比愤怒还难消化。
于是,大家把尴尬化成嘲笑,一键转发,用集体笑声掩盖“其实我们也有同款拧巴”的真相。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干脆用“MM”——Meghan Markle的首字母。
答案很明显:MM只代表她一个人,DS背后是整个王室的剩余光环。

光环是稀缺资源,用一次少一次,当然得省着用,但又得用得让人看见。
所以,选两个字母,不大不小,刚好够上热搜,又不至于被律师函警告。
精准得像在走钢丝。
普通人能从中学到什么?
如果你也在计划个人品牌,先想清楚:你卖的到底是产品,还是故事。
如果卖故事,就得接受观众对故事一致性的苛刻检阅。
想立“独立”人设,就别把旧工牌挂胸口;想打“反体制”牌,最好把体制标签从衣柜里先清掉。
否则,每一次出场,都是大型翻车现场。
当然,也可以走“争议变现”路线,但那需要强大的团队与数据模型,不是单枪匹马能复制的游戏。

梅根玩得起,是因为她背后有完整的法务、公关、财报闭环。
普通人要是照抄,大概率只收获一堆表情包,外加老板的一封警告信。
说到底,大家骂的不是那两个字母,而是自己生活里无法撕下的标签。
想辞职又舍不得年终奖,想分手还贪恋对方户口,想躺平又害怕社保断缴。
梅根把这份普遍焦虑拎到聚光灯下,还顺手加了聚光灯的价签。
观众照见自己,当然恼羞成怒。
下一次,她再背什么包,已经不重要。
舆论的剧本早就写好:她出场,她展示,她挨骂,她数流量。
循环到光环耗尽为止。
至于骂她的那拨人,第二天上班,还不是乖乖把公司发的帆布包折好塞进电脑袋。
包上印着巨大的企业logo,像一枚无声的工牌。
谁也不用笑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