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南在运动鞋制造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在努力成为鞋类的世界工厂,并逐渐减少对中国制造鞋类的依赖。这一趋势被称为“去中国化”,涉及到多个因素和策略。
1. 劳动力成本:越南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越南成为吸引运动鞋制造商的理想选择。许多国际品牌开始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利润率。
2. 政府支持:越南政府积极推动鞋类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国投资者。政府还致力于提高国内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适应更复杂的生产需求。
3. 地理位置和供应链:越南位于东南亚,便于与国际市场接轨。此外,越南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4. 政策变化: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政策的调整,一些企业开始寻求替代的生产地点。越南凭借其优势,逐渐成为这些企业的首选。
5. 品牌合作:许多国际运动鞋品牌与越南制造商合作,共同开发生产线和产品。这种合作有助于提高越南鞋类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6. 消费市场增长:越南的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增长,这为国内鞋类制造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随着国内需求的增加,越南鞋类制造业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
然而,越南在成为鞋类世界工厂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相关内容:
一双耐克鞋,从下单到上架,现在可能完全绕开中国——这不是未来,是越南工厂正在发生的日常。
越南的“去中国化”速度,比多数人想象的快。

2025年上半年,越南鞋类出口额冲到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这个数字背后,是胡志明市周边已经成形的完整链条:泡沫鞋底、鞋垫、鞋带、面料,本地就能凑齐。
以前得从中国拉一整柜的配件,现在只剩极少量关键材料还在排队过关。
疫情那几年,边境一关,越南工厂主急得跳脚。
他们干脆把“缺什么就自己造”写进备忘录。
琼斯维宁这类配套厂,一口气把鞋楦、鞋垫、鞋床的产能拉到七成供应本地。
听起来像被逼的,但效果出奇地好——供应链缩短,库存压力变小,交货时间从45天缩到30天以内。
对品牌方来说,时间就是上架速度,就是钱。
当然,越南不是没短板。
电费比中国贵一成,港口拥堵时集装箱得排队一周。
可这些毛病,在“便宜一截的人工”面前,被轻轻放过。
一条生产线上的工人月薪现在大约350美元,比中国南方便宜一半,这对利润薄得像纸的运动鞋来说,诱惑太大。

中美贸易摩擦像一把火,把越南推得更高。
2025年初,美国一度把越南鞋类关税拉到46%,耐克股价当天跌掉4%。
谈判后降到20%,看似缓和,但品牌方已经算过账:在中国生产再出口美国,关税叠加运费,成本比越南高出一双鞋3到5美元。
于是,耐克悄悄把原本放在中国的三成产能挪到越南,阿迪达斯、彪马跟进。
越南2024年实际到位外资253.5亿美元,制造业占了六成,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不过,越南也在担心。
工资每年涨7%,物流成本跟着油价一起飘。
他们现在的办法是“再本地化”:把最后那一点依赖中国的化工原料,也想办法在本地找替代品。
给补贴,企业试配方,哪怕成本略高,也认了——总比哪天再被关税卡脖子强。
另一边,中国工厂没闲着。
他们把自动化设备塞进车间,一台机械臂能顶三个工人,做高端跑鞋、做限量版联名,单价是越南产的三倍。

两边像两条赛道:越南卷规模,中国卷技术。
品牌方干脆把订单拆成两截:基础款放越南,高利润的新科技款留中国。
谁也没被谁取代,只是各吃各的蛋糕。
未来三五年,越南大概率继续坐稳运动鞋“世界工厂”的头把交椅。
但别忽略一个细节:越南本地消费市场也在涨,年轻人买鞋像买奶茶,一周一双。
当内需胃口变大,出口份额会不会被吃掉?
中国当年也走过这条路——先是代工,后来自主品牌崛起。
越南会不会复制,没人敢打包票。
眼下,越南的工厂灯火通明,中国的高端产线也在加速。
全球货架上,同一双鞋可能左脚越南、右脚中国。
供应链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分叉的河流。
对普通人来说,唯一确定的是:下一双鞋,大概率更便宜,也更难猜出它真正的出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