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你说的这个情况我太有共鸣了!最近确实有很多网红面包品牌因为各种原因(比如产品下架、卫生问题、经营不善等)突然关闭了门店,让人唏嘘。
我吃过不少网红面包,也经历过排长队的盛况,比如之前很火的 "巴黎贝甜 (Paris Baguette)" 在中国关店潮,还有像 "松松面包"、"元祖 (Yuan Zu)" 等一些区域性或者特定的网红品牌,都因为各种原因有过门店调整或关闭。
你提到的这个品牌具体是哪一个呢?如果你能说出名字,我可以跟你聊聊:
1. "它是以什么特色火起来的?" 是面包本身味道独特?外观很漂亮?还是性价比高?
2. "你是怎么知道它要关店的?" 是看到了官方通知,还是社交媒体上的消息?
3. "你最喜欢它家的哪款产品?"
虽然品牌可能关了,但网红烘焙界的“新陈代谢”是很快的,总会有新的品牌涌现出来,带来新的惊喜。希望那些曾经排队的人,也能找到新的心头好!如果你愿意分享,我很乐意听听你关于这个品牌的回忆和看法。
相关内容:
你还记得那口凯撒大帝吗?

咬下去的那一刻,奶油绵密得像童年夏天的冰淇淋,甜得刚刚好,不齁人。

现在,南京新街口那家店关门了,广州天河的也熄了灯,连杭州最热闹的那家,玻璃橱窗里摆的面包,好像也少了一半。
不是没人买,是没人愿意为它多等一分钟了。
瑞幸的酱香拿铁配个三明治,不到十块,还能扫码领券;虎头局的牛角包排队排到巷子口,老板亲自打包,说“今天刚出炉的,趁热吃”;而85°C的店员,还在机械地问你“要纸袋吗”,面包还是那几款,甜得像十年前的广告词。
我们不是讨厌它,是它停在了我们成长之前。
它没跟上健康风,高糖高油的蛋糕还在货架最显眼的位置,可我们早就不敢在下午三点随便来一块了。
便利店的低糖吐司、社区小店的无添加欧包,悄悄把我们的早餐和加餐,一点一点偷走了。
会员卡还能用,但用起来心里发虚。
你拿着卡去店里,发现面包种类少了,温度也不如从前,连咖啡都变得淡了——不是你味觉退化,是它没再为你用心。
那些曾经凌晨四点现烤的香气,现在变成了流水线的定时出货。
更讽刺的是,它还在靠“台湾品牌”这个标签活着,可连台湾本地的85°C,都开始改用本地原料、做减糖系列了。
大陆这边,却还在重复十年前的菜单,像一个固执的老人,守着旧照片,不肯换新相框。
不是它不行,是世界跑得太快。
当鲍师傅靠一个肉松小贝打爆小红书,当九月生活把“现烤”两个字印在门头,当年轻人宁愿多走两站路,只为买一口带着麦香的全麦面包——85°C的沉默,比关门更让人难过。
它没输在价格,没输在位置,它输在以为,我们还活在那个只要甜,就能开心的年代。
你怀念的,从来不是那块蛋糕,是你曾经愿意为它排队、为它发朋友圈的那个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