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鲨D横行市场,揭秘,为何无人察觉其中猫腻?

“星鲨D”之所以能大行其道,甚至一度成为现象级产品,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真的“没人发现有问题”。更准确地说,是多种因素交织,使得问题被掩盖、被忽视,或者至少没有被广泛、有效地阻止。
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1. "强大的营销攻势和网红效应:" "明星代言和社交媒体营销:" “星鲨D”早期就请到了流量明星(如邓紫棋)代言,利用其庞大的粉丝基础迅速打开市场。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通过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的推荐和用户自发分享,形成了强大的口碑效应和购买热潮。这种“网红”模式在短期内极具吸引力,很容易让人忽略产品本身的潜在问题。 "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 有时营销会暗示产品紧俏、限时限量,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 "迎合消费心理和需求:" "“补品”概念深入人心:" 很多家长和消费者认为孩子需要各种营养补品来增强免疫力、提高智商,尤其是在经历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后,对“增强抵抗力”的需求激增。“星鲨D”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将其定位为“DHA+牛初乳”的复合营养补充剂。 "对品牌和包装的信任:" “星鲨D”由

相关内容:

也许我们太相信这个世界或者是大脑中固有的印象过于牢固,导致我们对自己眼睛看到某些东西时会自动忽略掉一些信息或者自动脑补一些信息。

比如我们看到下面这个盒子的包装时,眼睛一扫的瞬间,脑袋可能会跳出这样的信息:第一,哦,这不就是星鲨维生素D软胶囊吗?肯定是那个国药控股星鲨公司生产的;第二,这个肯定不是补充维生素C的,大大的D多显眼啊!第三,还算是比较知名的品牌,用这个来补充维生素D肯定没错,买它就对了!

可买回家仔细一看,发现问题真是多多。

第一,这个并不是“星鲨”牌,而是“星鲨D”牌。为啥这么说,因为包装盒上的文字“星鲨D”的右上角明明明白白的写着注册商标的标志®。

一直和商标打交道的华姐,看到这个商标的第一眼,就感觉有点问题,忍不住要仔细查究一番。

可查了半天,发现并不存在包装盒上所标注的“星鲨D”商标。在维生素制剂、营养补充剂商品上只存在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的星鲨D及图商标,因为这个D的左上角有三个点,并不是普通的英文大写字母D。

华姐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查漏了,如果不是注册商标,却敢这样标注为注册商标,并且“大大方方”的呈现在包装盒的显眼位置,难道不怕被罚款吗?因为《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将未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使用”,由地方工商管理部分予以制止,限期改正,并可以根据违法经营额进行罚款。

遂又仔细看了看包装盒的生产企业,这个商标说不定这是星鲨的关联公司注册,两个商标实现共存了呢!

这一看不大紧,看了后更迷糊了,啥?生产企业竟然是广州的一家公司,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是经销商?

先把谁是生产企业放在一边,看来两者是合作关系,既然是合作关系,包装盒上标注的“星鲨D”商标,星鲨公司应该是知晓的,但其名下并没有这个商标,为啥不正正经经的标注星鲨公司名下那个D上面有三点的那个商标呢?把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商标标注为注册商标,生产企业有可能不知道法律风险,国字开头的星鲨公司难道也不知道存在风险?市场监管部门也没人发现把未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使用这个问题?

第二,不管是“星鲨D”还是星鲨公司已注册成功的星鲨D及图(D上面有三个点)商标,这样的商标投入市场使用难道不会引起消费者的误认?

因为商标的名字叫起来是星鲨D,而不是星鲨,如果维生素补充剂中不含D,商家在宣传使用的时候可以使用为“星鲨D维生素补充剂”,当一盒不含D元素的药品或者保健食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名字是“星鲨D维生素补充剂”,是不是就能误导消费者?

尤其是华姐看到包装盒上写有“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时,就更担忧了,因为保健食品没有药品管理严格,没人去对市场上的每盒保健食品认真检测其是否真的含有某种成分,不含有维生素D的保健食品仅仅是因为品牌名为“星鲨D”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市场上,现在造假的人满地跑,谁敢保证保健食品一点都不做假?而消费者因为品牌名误购,发现没有效果后,商家却又可以以包装盒上明确写有“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而开脱责任时,消费者产生误购的这个责任是不是要有这个商标名称来承担?

华姐查询了下,商标局对类似的商标名称是认为会造成消费者误认的。

比如,星鲨公司申请的“星鲨ca”、“星鲨钙”商标,均因会引起消费者误认而被驳回。

商标局前段时间也主动无效了一大批容易引人误认的注册商标,有没有意识到某些带字母早些时间已成功注册的商标也存在类似问题呢?

有些商家回应消费者质疑其在商标名称上玩文字游戏时,称之所以在品牌名后加各种字眼注册商标是为了区分自家产品系列,可他们忘了,商标的功能是用来区分商品来源,而不是用作宣传手段、排挤竞争对手、占领用户心智的。

华姐所列的这款星鲨D牌维生素补充剂仅仅在京东商城就已售出100万加,销售量这么大,真的没人或者相关部门发现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