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一姐”关停百家门店,中产消费转向?价格跳水难挽颓势

这确实是近期在时尚和零售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事件。关于“女装一姐”梦织女装(通常指创始人汤梦丝及其品牌)关闭上百家门店,并且即使采取降价措施也难以吸引顾客的情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品牌定位与中产消费观的转变:" "曾经的辉煌:" 梦织女装曾凭借其时尚的设计、较高的性价比和成功的营销,精准地抓住了当时中国快速崛起的中产群体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张,成为所谓的“女装一姐”。 "中产的“消失”或“变化”:" 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存在一部分曾经的梦织目标客户(中产或追求时尚性价比的白领女性)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 "更注重品质和品牌价值:"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服装的品质、设计独特性、品牌文化内涵的要求更高,不再仅仅满足于“便宜又好看”。 "转向其他品牌或渠道:" 可能转向了更高端的品牌、设计师品牌,或者更受年轻群体欢迎的快时尚品牌(如Shein、Zara等),这些品牌在款式更新、潮流引领、线上渠道等方面更具优势。 "消费降级或理性消费:" 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或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稳,部分中产可能更倾向于理性

相关内容:

前言

现如今,打开某二手平台搜索“地素”两个字,眼前会赫然出现无数带着崭新吊牌的连衣裙,只是相较于产品本身,更让人惊讶的还是它的价格,居然是专卖店价格的三折,甚至更低......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敢相信昔日一条原价上千块钱的DAZZLE连衣裙,如今居然成了二手市场的“烫手山芋”

要知道,DAZZLE这个品牌深受江浙地区消费者的喜爱,仿佛穿上去就是《欢乐颂》里面的安迪,是无数中产女性的心头好,兼顾通勤和社交的“战袍”。

怎么到了如今,昔日江浙地区的“女装一姐”会面临关停上百家门店,价格大跳水也没有人愿意购买的地步呢?

地素何以至此?

数据显示,2024年,地素净关闭门店147家,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0.4家门店悄然熄灭灯火,主品牌DAZZLE首当其冲,77家门店消失。

曾经184亿的市值高峰,如今仅剩60亿,相当于跌去了4个蔚来总部大楼的价值。

要说原因的话,大概就是当消费风潮悄然转向“实用主义”,地素却仍在原地固守,其主力价格带死死卡在1000-3000元之间,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泥沼。

往上,奢侈品的经典款保值属性更强;往下,淘宝上涌现的“CHICJOC”等品牌,凭借“奢侈品同源面料”的标签与仅2.5倍的加价率,对地素构成致命截杀。

不少消费者一针见血的指出,与其花两千块钱买地素,不如再加点钱买Max Mara,起码一件能穿十年。

不仅如此,地素在设计方面也已经和时代脱节,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今是极简风盛行的时代,但是地素却仍然执着于繁琐复杂的巴洛克刺绣和金属链条,如此行为引来很多消费者的不满,纷纷在社交平台吐槽:地素的衣服越来越丑了!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偏偏地素2024年秋冬系列部分产品还被眼尖的网友指出涉嫌抄袭快时尚。

不少曾经是他们家忠实粉丝的客户提出建议:抄作业可以,但是如果抄作业都不及格的话,还是要从自家设计师身上找找原因。

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边是“淘宝四大家族”以同质高品、半价优势强势分流;

另一边,其自身高达82.9%的线下营收占比成为沉重包袱,单店坪效持续下滑,租金人力无情吞噬利润。线上开拓效果有限,占比不足两成,退货率却居高不下。

为了自救,他们选择关闭RAZZLE男装业务,集中资源押注女装,却收效甚微,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倒是徒增笑料。

当一件衣服不再能带来身份认同的骄傲感,也就很难留住中产消费者们。

如今的情况就是,二手市场的地素服饰残值率仅剩约30%,远低于奢侈品的50%-70%,不少买家甚至调侃:买地素不如买优衣库,旧了还能当抹布用。

尽管地素时尚已经竭尽所能的自救,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被消费者和市场逐渐淘汰的结局,数据显示,2024年地素时尚年度营收同比下降了16.23%,其中,华东地区的营收下降15.16%,仅剩9.62亿元。

结语

面对商场专柜的天价房租,以及冷清的客流量,最终地素时尚不得不认清现实,关闭了147家门店,或许连马瑞敏自己都没想明白,一手创立的品牌怎么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

归根结底,地素的没落和自身不懂创新以及固执守旧有关系,但同样和如今经济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毕竟现在能穿的起上千块衣服的人不多了。

有消费者坦言:作为地素时尚的老顾客,有两个原因不吐不快,第一就是如今消费观念更务实了,所以不想花冤枉钱,第二就是如今地素的质量和款式都不行了,就这还想把自己炒作成大牌。

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地素时尚如今卖不动了,其实是高层决策失误导致的,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