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一下安踏体育(Anta Sports)这个引人注目的案例。它确实是中国本土体育品牌如何“跑赢世界赛场”,从地方作坊走向全球巨头的典范。
安踏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核心逻辑可以概括为:"精准定位、借力打力、深耕本土、国际扩张、文化融合"。
"一、 从晋江作坊起步:草根品牌的坚韧与智慧"
1. "草根起家,专注本土:" 安踏诞生于福建晋江,这个被誉为“中国鞋都”的地方充满了制鞋业的基因。安踏早期(前身三叶草)就非常专注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中低端运动鞋服市场,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获得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可。
2. "敏锐的市场嗅觉与灵活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运动品牌市场中,安踏很早就意识到单纯依靠自身研发和设计难以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抗衡。因此,它采取了“代工+自主品牌”的策略,早期通过为国际品牌代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技术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为日后自主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创始人张志峰的远见:" 创始人张志峰带领安踏,从最初的小作坊,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和品牌运营能力,展现了晋江商人特有的勤奋、务实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相关内容:
晋江的运动鞋厂里,机器正轰鸣着裁剪面料;北京冬奥会的领奖台上,运动员踩着安踏领奖鞋举起奖牌;香港联交所的屏幕上,“02020.HK” 的股价稳坐体育用品板块头把交椅 —— 这些场景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名字:安踏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安踏”)。
这家 1991 年诞生的企业,从晋江的家庭作坊起步,踩着中国体育产业崛起的浪潮成长,从代工贴牌的小厂,一步步变成手握安踏、斐乐、始祖鸟等 20 多个品牌的全球体育巨头。即便在行业洗牌与国际品牌夹击下,它也总能逆势增长,2025 年上半年营收更是突破 380 亿元。
今天咱就好好唠唠:安踏是咋靠一双运动鞋起家,成为 “中国体育用品一哥” 的?它为啥能在国际品牌围剿中突围,还敢收购始祖鸟这样的高端品牌?未来要往哪儿走,能在全球赛场站稳脚吗?这背后藏着的,正是中国本土品牌三十年的逆袭缩影与成长密码。

一、初创期(1991-2000):晋江起家,在代工浪潮中找到方向
(一)诞生:从 “地摊货” 到办厂的逆袭
说起安踏,就绕不开创始人丁世忠和 “中国鞋都” 晋江。上世纪 80 年代末,17 岁的丁世忠揣着家里凑的 600 块钱,背着一麻袋晋江产的运动鞋到北京闯荡。那时候的晋江鞋都是 “三无产品”,摆在地摊上都没人问,商场更是连门都不让进。
丁世忠在王府井百货门口蹲了三天,终于说服经理让他试销。他特意把鞋擦得锃亮,还承诺 “卖不出去不要钱”,没想到一周就卖了 8000 块。可高兴没几天,顾客就拿着开胶的鞋找上门,这让他狠狠攥紧了拳头:“做鞋必须讲质量,不然永远只能摆地摊。”
1991 年,丁世忠回到晋江,和父亲丁和木一起创办了安踏制鞋厂,注册资本只有 50 万元,厂房是自家的老房子,工人加起来才 10 个人。刚开始没技术,就从代工做起,给国内外品牌做贴牌生产。丁世忠每天泡在车间里,跟着老鞋匠学缝线、粘鞋底,连吃饭都拿着鞋底琢磨。有工人回忆:“老板比我们还能熬,经常通宵改设计,手上全是胶水印。”
(二)起步:靠 “质量 + 广告” 打开市场
1994 年,安踏终于推出了自己的品牌 “安踏”,取 “安心创业,脚踏实地” 的意思。可品牌刚起步,根本没人认。当时市场上全是耐克、阿迪达斯的天下,本土品牌要么低价劣质,要么根本没名气。丁世忠咬咬牙,把大部分资金砸在了质量上 —— 别的厂用普通胶水,安踏改用进口环保胶;别人用劣质海绵,安踏选高密度回弹材料,光鞋底耐磨测试就做了上百次。
质量过关了,怎么让大家知道?1999 年,丁世忠做出了一个惊掉行业下巴的决定:花 80 万请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代言,再花 300 万在央视体育频道打广告。要知道,当时安踏一年的利润才 400 多万,这几乎是 “all in” 的赌注。很多人说他疯了,连家里人都反对:“这钱存银行吃利息不好吗?”
可广告一播,效果立竿见影。“我选择,我喜欢” 的口号传遍大街小巷,安踏鞋成了年轻人的潮流单品。福建的经销商挤破了门槛,连新疆、西藏的商户都打飞的来订货。有经销商回忆:“1999 年冬天,仓库里的鞋堆到天花板,还是不够卖,工人三班倒赶工,我带着现金守在车间门口等货。”
这一年,安踏的销售额从不足千万飙升到 1.5 亿元,一跃成为本土体育品牌的黑马。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 “体育明星 + 央视广告” 的营销模式,后来的李宁、特步都跟着学,彻底改变了中国体育用品的营销玩法。
二、扩张期(2001-2008):渠道为王,成为本土行业龙头
(一)渠道下沉:把店开到县城里
2000 年后,耐克、阿迪开始布局中国一线城市,本土品牌日子不好过。丁世忠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机会:“大城市是蛋糕,但县城才是蓝海。” 当时中国城镇化加速,县城年轻人越来越爱运动,可买双品牌鞋得跑几十公里到地级市,这就是安踏的机会。
安踏推出了 “农村包围城市” 的渠道策略,在二三四线城市疯狂开店,尤其是县城和乡镇市场。为了吸引经销商,安踏给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政策:装修补贴 50%,滞销品可以调换,还派专人帮经销商做活动。河南的经销商老张说:“2003 年加盟安踏,刚开始就一个小门头,安踏派了 3 个人来帮我选货、搞促销,第一个月就赚了两万,比我之前开杂货店强十倍。”
到 2006 年,安踏的门店数量突破 5000 家,覆盖了全国 90% 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而耐克当时的门店还不到 1000 家。这种密集的渠道网络,让安踏的销售额连年暴涨,2007 年达到 34.5 亿元,超过李宁成为本土体育用品老大。

(二)上市融资:拿到全球化的 “入场券”
2007 年 7 月 10 日,安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每股 5.28 港元,募集资金超过 35 亿港元。敲钟那天,丁世忠穿着自家的白色运动鞋,说了句朴实的话:“上市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把安踏做成世界级的品牌。”
拿到钱的安踏,没有盲目扩张,而是先补 “短板”。它花 1.2 亿元建了中国首个运动科学实验室,招聘了 20 多个博士研发减震、透气技术;又在晋江建了占地 100 亩的物流中心,用信息化系统管理全国的门店库存。以前经销商补货要等半个月,现在 3 天就能到货,缺货率从 30% 降到了 5%。
这时候的安踏,已经形成了 “研发 + 生产 + 渠道” 的完整产业链。2008 年北京奥运会,虽然没拿到官方赞助,但靠着遍布全国的门店和 “奥运同款” 营销,销售额突破 46 亿元,净利润达到 8.9 亿元,彻底坐稳了本土龙头的位置。有行业分析师说:“安踏把渠道玩到了极致,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市场的每个角落,这是国际品牌短期内学不来的。”
(三)隐忧浮现:同质化与库存危机
就在安踏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候,危机已经悄悄埋下。最突出的是 “同质化” 问题,为了快速扩张,安踏的产品设计越来越像耐克、阿迪,连颜色搭配都大同小异,消费者开始审美疲劳。更麻烦的是 “库存炸弹”,2008 年奥运会后,体育用品需求突然降温,而安踏前两年扩产的鞋子、衣服大量积压在仓库里。
有经销商透露:“2009 年初,我的仓库里堆了 200 多万的货,都是前一年进的奥运款,根本卖不动。安踏虽然给调换,但换来的还是滞销品,那段时间天天睡不着觉,就怕赔本。” 当时整个行业都陷入了库存危机,李宁、特步的库存周转率都降到了 80 天以上,安踏也没能幸免,2009 年的库存金额达到 12 亿元,同比涨了 40%。
这时候的安踏还面临 “品牌升级难” 的问题。虽然销量高,但消费者总觉得安踏是 “中低端品牌”,价格比耐克、阿迪低一半还多,却很难吸引一线城市的高端客群。丁世忠在内部会议上敲着桌子说:“我们不能永远靠低价走量,必须做品牌升级,不然迟早被淘汰。”
三、转型期(2009-2018):多品牌布局,从本土到国际
(一)收购斐乐:捡到 “金疙瘩”
2009 年,安踏做出了史上最关键的决策之一:花 3.32 亿元从百丽国际手里收购斐乐(FILA)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商标使用权及运营业务。消息一出,行业一片质疑 —— 当时的斐乐在中国已经连续亏损,门店只剩不到 30 家,很多人说安踏 “买了个包袱”。
丁世忠却有自己的算盘:“安踏主品牌做大众市场,斐乐可以做中高端,这样就能覆盖不同人群。” 他组建了专门的团队运营斐乐,没有照搬安踏的低价策略,反而把价格提到了和耐克持平的水平,还请来意大利设计师重塑产品,主打 “运动时尚” 风,瞄准都市白领和女性消费者。
刚开始确实难,2009 年斐乐只赚了 1000 多万,很多高管都建议放弃。但丁世忠坚持加码,2011 年又花 1.8 亿元收购了斐乐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业务,还在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场开旗舰店。转折点出现在 2014 年,斐乐推出的复古运动鞋成了网红单品,明星、博主纷纷带货,门店前排起了长队。
到 2018 年,斐乐的营收达到 105 亿元,占安踏总营收的 44%,净利润更是超过 20 亿元,比很多本土体育品牌的总营收还高。当年反对收购的人都服了:“丁世忠真是眼光毒辣,这哪是包袱,分明是金疙瘩。” 收购斐乐的成功,让安踏尝到了多品牌布局的甜头,也为后来的全球化收购埋下了伏笔。

(二)签约巨星:品牌升级的 “加速器”
要做高端品牌,光靠收购还不够,必须在核心的体育资源上发力。2014 年,安踏砸下 1.5 亿元签约 NBA 球星凯文・加内特,这是本土品牌首次签约现役 NBA 超级巨星。紧接着,又先后签约了汤普森、隆多等球星,推出的 “KT 系列” 篮球鞋一战成名 ——2017 年 KT3 上市当天就卖了 12 万双,连汤普森本人都在社交媒体上晒单。
除了篮球,安踏还全面布局其他运动项目。2015 年,安踏成为中国国家体操队、跳水队的赞助商;2017 年,又拿下了 2020 年东京奥运会、2022 年北京冬奥会等 4 届奥运会的官方体育服装赞助权,打破了耐克、阿迪对奥运赞助的垄断。北京冬奥会期间,安踏的 “龙纹领奖服” 火出圈,不仅运动员爱穿,普通消费者也抢着买,带动相关产品销量涨了 300%。
这些高端体育资源的投入,让安踏的品牌形象彻底升级。2018 年,安踏主品牌的均价从 200 元提到了 350 元,一线城市门店的客流量同比涨了 25%,再也不是以前 “县城品牌” 的标签了。有北京的消费者说:“以前买篮球鞋只认耐克,现在安踏的 KT 系列又好看又舒服,价格还划算,身边很多球友都换安踏了。”
(三)数字化转型:应对电商冲击
2010 年后,电商的崛起给传统零售渠道带来了巨大冲击,安踏的线下门店销售额增速从 20% 降到了 5%。丁世忠意识到,必须拥抱互联网,不然渠道优势就会变成劣势。2013 年,安踏成立了电商事业部,在天猫、京东开旗舰店,还推出了自己的 APP。
刚开始,电商只是线下的 “清库存渠道”,卖的都是过季商品。2016 年,安踏调整策略,提出 “线上线下一体化”:线上线下同价、同款,消费者可以线上下单线下提货,也能线下试穿线上购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安踏花 2 亿元升级了 IT 系统,把全国 8000 多家门店的库存数据都接入云端,让消费者无论在哪都能买到想要的商品。
2018 年,安踏的线上销售额突破 80 亿元,占总营收的 22%,同比增长了 40%。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商数据,安踏能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发现年轻人爱买复古跑鞋,就立刻加大研发;看到女性运动服销量增长快,就推出专门的 “她运动” 系列。这种 “数据驱动” 的模式,让安踏的产品开发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到了 9 个月,大大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
四、全球化期(2019-2024):收购巨头,构建全球品牌矩阵
(一)收购亚玛芬:震惊世界的 “蛇吞象”
2019 年,安踏做出了更惊人的举动:联合私募巨头贝恩资本,以 46 亿欧元(约合 371 亿元人民币)收购芬兰体育巨头亚玛芬体育(Amer Sports)。亚玛芬旗下有始祖鸟(Arc'teryx)、萨洛蒙(Salomon)、威尔胜(Wilson)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其中始祖鸟被称为 “户外界的爱马仕”,一双冲锋衣能卖上万块。
这起收购堪称 “蛇吞象”—— 当时安踏的年营收才 339 亿元,而亚玛芬的营收就有 150 亿元。很多人担心安踏 “消化不良”,毕竟收购国际巨头失败的案例太多了。但丁世忠信心十足:“我们有运营斐乐的成功经验,能帮亚玛芬打开中国市场,这是双赢。”
收购完成后,安踏果然没让人失望。它没有干涉亚玛芬的日常运营,而是帮它对接中国资源:把始祖鸟的门店开到北京、上海的高端商场,2021 年首家旗舰店开业当天,销售额就突破了 500 万元;利用安踏的供应链优势,把萨洛蒙的生产搬到中国,成本降了 20%,交货周期从 6 个月缩短到 3 个月;还通过电商渠道,让威尔胜的网球拍在中国销量涨了 3 倍。
到 2024 年,亚玛芬的营收突破 200 亿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 40% 的增长,始祖鸟的全球销售额更是翻了一番。这起收购不仅让安踏获得了高端品牌资源,更让它掌握了全球化的运营能力,真正从 “中国安踏” 变成了 “全球安踏”。
(二)多品牌协同:覆盖全场景消费
收购亚玛芬后,安踏的品牌矩阵彻底成型,从大众到高端、从日常运动到专业户外,几乎覆盖了所有体育消费场景。安踏主品牌聚焦大众市场,2024 年营收达到 280 亿元,占总营收的 38%,靠篮球鞋、跑步鞋等核心产品稳住基本盘;斐乐主打运动时尚,营收突破 220 亿元,深受女性和年轻消费者喜爱;始祖鸟、萨洛蒙等高端品牌贡献了 180 亿元营收,毛利率高达 65%,比主品牌高 20 个百分点。
为了让不同品牌协同发展,安踏搞了 “集团赋能 + 独立运营” 的模式。集团负责供应链、物流、数字化等基础设施,比如所有品牌都能用安踏的智能仓库发货,物流成本平均降了 15%;而每个品牌有自己的研发和营销团队,根据目标客群做差异化运营。比如始祖鸟专注专业户外,每年花营收的 10% 搞研发,推出的 Alpha SV 冲锋衣能抵御暴雨级别的降水;而斐乐则和设计师联名,推出的 “FILA x 玛莎拉蒂” 系列,靠颜值吸引了大量时尚达人。
这种多品牌矩阵的优势,在疫情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2022 年,线下零售受冲击,安踏主品牌靠线上渠道稳住销量;户外需求暴涨,始祖鸟、萨洛蒙的销售额同比涨了 80%;居家运动流行,斐乐的瑜伽服成了爆款。当年安踏的营收不仅没降,还增长了 8.8%,达到 596 亿元,远超耐克中国的 480 亿元。
(三)技术突破:从 “模仿” 到 “引领”
以前说起安踏,很多人觉得 “技术一般”,但在全球化阶段,安踏彻底改变了这个印象。2021 年,安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 “氮科技” 中底技术,回弹率达到 82.6%,超过了耐克的 ZoomX 技术,用这种技术做的跑鞋,重量比普通跑鞋轻 30%,还特别耐磨。有跑友测试后说:“穿安踏氮科技跑鞋跑马拉松,脚不疼腿不酸,比我之前穿的耐克还舒服。”
为了搞研发,安踏下了血本:2024 年研发投入达到 45 亿元,占总营收的 6.1%,比 2019 年翻了一番;在全球建了 12 个研发中心,招聘了 2000 多名研发人员,其中不乏来自耐克、阿迪的顶尖专家。除了氮科技,还研发出了 “碳管悬架” 技术、“拒水羽绒” 技术等多个核心技术,申请了超过 2000 项专利。
技术突破带来了产品溢价。2023 年推出的安踏 “冠军跑鞋 Pro”,售价 899 元,比普通跑鞋贵了一倍,却卖得特别火,上市三个月就卖了 50 万双。更重要的是,安踏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24 年主导了《专业户外冲锋衣》国际标准的制定,打破了欧美品牌的话语权垄断。有技术专家评价:“安踏的技术已经从‘跟跑’变成了‘并跑’,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领跑’。”
五、现状期(2025):全球巨头,业绩稳增迎新高
(一)业绩亮眼:营收利润双增长
2025 年 10 月,安踏发布了 2025 年上半年财报,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实现营收 380.2 亿元,同比增长 5.6%;归母净利润达到 68 亿元,同比增长 7.2%。其中,安踏主品牌表现稳健,上半年营收 170 亿元,同比增长 5.4%,占总收入比重约 44%,毛利率 54.9%;亚玛芬旗下品牌增长迅猛,始祖鸟营收同比涨了 20%,萨洛蒙涨了 18%。
这份业绩在行业里堪称 “优等生”—— 受全球经济影响,2025 年上半年耐克全球营收只增长了 3%,阿迪更是只增长了 1%。安踏能逆势增长,靠的是中国市场的稳定和全球市场的突破。2025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贡献了 220 亿元营收,同比增长 4%;海外市场营收 160 亿元,同比增长 8%,其中欧洲市场增长了 12%,北美市场增长了 10%。
投资者也很看好安踏,截至 2025 年 10 月,安踏的市值突破 3000 亿港元,比 2020 年翻了一番,稳居全球体育用品企业前三,仅次于耐克和阿迪。天风证券等机构纷纷给出 “买入” 评级,预计 2025-2027 年安踏的归母净利将分别达到 136 亿、155 亿、173 亿人民币,前景一片光明。
(二)品牌矩阵:高中低端全面覆盖
现在的安踏,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体育品牌矩阵之一。从价格来看,既有 100-300 元的安踏大众产品,也有 300-800 元的斐乐、迪桑特(Descente),还有 800 元以上的始祖鸟、萨洛蒙,满足了从学生到富豪的不同消费需求。从场景来看,跑步、篮球、户外、滑雪、网球等几乎所有运动项目,都能在安踏的品牌矩阵里找到专业装备。
截至 2025 年 6 月,安踏在全球的门店数量超过 1.5 万家,其中中国市场有 1.2 万家,海外市场有 3000 家。始祖鸟在全球的门店突破 100 家,中国市场就占了 40 家,北京 SKP 的始祖鸟门店,单店年销售额能达到 2 亿元,比很多奢侈品店还厉害。萨洛蒙的门店也在快速扩张,2025 年上半年新增了 50 家,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商场。
丁世忠在 2025 年全球战略会上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所有品牌都一样,而是让每个品牌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安踏主品牌服务大众,斐乐服务时尚人群,始祖鸟服务专业户外爱好者,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的运动需求。”
(三)数字化深化:全渠道融合提速
2025 年的安踏,数字化已经渗透到运营的每个角落。线上渠道方面,安踏的线上销售额占比达到 35%,其中自有 APP 的用户突破 1 亿,通过 APP 推送个性化推荐,复购率达到了 45%。线下渠道方面,安踏推出了 “智能门店”,里面有 3D 试衣镜、智能导购机器人,消费者站在试衣镜前,就能看到自己穿不同尺码、颜色衣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购物效率。
更厉害的是安踏的 “数据中台”,它整合了线上线下的销售数据、用户数据、产品数据,能精准预测市场需求。比如通过分析发现,南方消费者喜欢浅色跑步鞋,北方消费者爱买加绒运动服,安踏就针对性地调整生产;看到 Z 世代爱买联名款,就立刻和动漫、游戏 IP 合作,推出限量版产品。2025 年上半年,安踏的联名款产品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同比增长了 35%。
数字化还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安踏在晋江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工厂,里面有 1000 多台机器人,从裁剪、缝纫到包装,全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高 3 倍,交货周期从 30 天缩短到 7 天。通过 “以销定产” 模式,安踏的库存周转天数降到了 55 天,比耐克还少 10 天,大大降低了库存风险。
六、未来规划(2026-2030):科技引领,成为全球体育用品领导者
(一)战略升级:从 “规模增长” 到 “价值增长”
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安踏明确了未来 5 年的战略目标:成为全球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导者,2030 年实现全球营收突破 2000 亿元,其中海外市场占比达到 50%。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安踏从 “规模增长” 转向 “价值增长”,不再追求门店数量的扩张,而是要提高单店营收和利润率。
在品牌发展上,安踏有清晰的规划:安踏主品牌要继续下沉市场,同时向三四线城市的高端商场渗透,目标 2030 年营收突破 800 亿元;斐乐要发力海外市场,先进入东南亚、欧洲,再拓展北美,目标营收突破 600 亿元;始祖鸟、萨洛蒙等高端品牌要巩固专业优势,推出更多高科技产品,目标合计营收突破 500 亿元;威尔胜、 Atomic 等品牌要聚焦核心运动品类,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
同时,安踏要继续 “瘦身”,砍掉那些增长缓慢、不符合战略的品牌,把资源集中在核心品牌上。丁世忠说:“以前我们想做‘大而全’,现在要做‘强而精’,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为集团创造价值。”
(二)科技赋能:打造 “智慧体育生态”
未来 5 年,安踏要把 “科技” 作为核心竞争力,打造 “智慧体育生态”。在产品科技上,安踏计划每年的研发投入增长 15%,重点突破智能穿戴、可持续材料等领域。比如研发能监测心率、步数、睡眠的智能运动服,让消费者实时了解自己的运动状态;用回收塑料瓶做面料,既环保又能降低成本,目标 2030 年所有产品都使用可持续材料。
在零售科技上,安踏要推广 “元宇宙门店”,消费者通过 VR 设备,足不出户就能 “走进” 门店试穿衣服、鞋子;还要开发 “运动教练 AI”,根据用户的运动数据,给出个性化的训练建议,提高用户粘性。2025 年,安踏已经在上海试点了元宇宙门店,上线一个月就吸引了 100 万用户体验,转化率达到了 8%。
在供应链科技上,安踏要建 “全球智能供应链网络”,在亚洲、欧洲、美洲各建一个区域物流中心,实现 “全球 72 小时送达”。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货物的运输状态,确保产品能准时、完好地送到消费者手里。目标 2030 年,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再降 10%,效率再提 20%。
(三)全球化深化:扎根中国,服务全球
安踏的全球化不是 “把中国产品卖到国外”,而是 “全球资源为全球市场服务”。未来 5 年,安踏要在海外市场加大投入:在欧洲建研发中心,专注户外和冰雪运动产品;在美国成立营销团队,推广威尔胜的篮球装备和网球装备;在东南亚建生产基地,靠近当地市场,降低物流成本。
针对不同市场,安踏会采取差异化策略:在中国市场,继续强化多品牌矩阵,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欧洲市场,主打始祖鸟、萨洛蒙的专业户外形象,吸引高端客群;在东南亚市场,推安踏主品牌的高性价比产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同时,安踏要加大体育公益投入,在全球赞助青少年体育赛事,培养潜在消费者。比如在非洲赞助足球训练营,在南美推广篮球运动,既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提高品牌知名度。丁世忠说:“体育是无国界的语言,我们要通过体育,让全世界更多人了解安踏,爱上安踏。”
七、发展关键点:安踏的 “成功密码”
(一)战略定位:踩准每一波行业风口
安踏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精准的战略定位,总能踩准中国乃至全球体育产业的风口。初创期,抓住了老百姓对 “品牌运动鞋” 的需求,靠质量和广告打开市场;扩张期,抓住了城镇化红利,靠渠道下沉成为本土龙头;转型期,抓住了消费升级趋势,靠收购斐乐实现品牌升级;全球化期,又抓住了中国企业 “走出去” 的浪潮,靠收购亚玛芬布局全球。
但安踏也不是没走过弯路。2008 年的库存危机,就是因为过度追求规模,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好在安踏反应快,及时调整策略,砍掉滞销品类,优化渠道,才渡过难关。正如丁世忠所说:“做企业就像跑步,既要盯着前方的目标,也要注意脚下的路,一旦发现走错了,就得立刻调整方向。”
现在的安踏,战略定位越来越清晰。“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 的战略,既保持了对体育主业的专注,又通过多品牌覆盖不同市场,还能靠全球化分散风险。这种 “稳中有进” 的战略,让安踏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
(二)品牌运营:从 “单品牌” 到 “矩阵化” 的跨越
品牌运营能力是安踏的核心优势,尤其是在多品牌运营上,安踏堪称 “教科书级别”。收购斐乐时,安踏没有把它变成 “第二个安踏”,而是保留其意大利时尚基因,再结合中国市场需求做调整,这种 “本土化改造 + 保持原味” 的模式,让斐乐起死回生。
收购亚玛芬后,安踏更是把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它尊重每个品牌的独立性,不搞 “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品牌的特点制定运营策略:始祖鸟坚持 “专业为王”,不搞低价促销;萨洛蒙发力 “运动社群”,组织跑步、越野活动;威尔胜绑定 “赛事资源”,成为 NBA、法网的官方用球供应商。
更厉害的是,安踏能让不同品牌协同发展。比如利用安踏主品牌的渠道,帮斐乐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借助始祖鸟的高端形象,提升整个集团的品牌价值;通过威尔胜的赛事资源,为所有品牌带来曝光。这种 “1+1>2” 的效果,让安踏的品牌矩阵越来越强大。
(三)渠道管理:从 “数量取胜” 到 “质量优先”
渠道是安踏的 “生命线”,从早期的 “渠道下沉” 到现在的 “全渠道融合”,安踏的渠道管理能力一直在进化。初创期,安踏靠 “农村包围城市” 的策略,快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渠道网络,这是它能打败国际品牌的关键。那时候的耐克、阿迪看不起县城市场,给了安踏机会。
后来,电商崛起,安踏又及时转型,搞 “线上线下一体化”,不仅保住了渠道优势,还通过数字化提高了渠道效率。现在的安踏,已经不再追求门店数量,而是要提高单店质量,把低效的门店关掉,在核心地段开高端旗舰店。2024 年,安踏关掉了 1000 多家低效门店,同时新开了 200 多家智能旗舰店,单店营收反而增长了 15%。
安踏的渠道管理还有个秘诀:和经销商共赢。它不像有些品牌那样压榨经销商,而是给经销商提供补贴、培训、数据支持,让经销商跟着自己赚钱。很多经销商跟着安踏干了十几年,从一个小门头做成了区域总代理,对安踏的忠诚度特别高。这种 “厂商一家亲” 的关系,让安踏的渠道特别稳固。
(四)技术研发: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逆袭
以前,安踏的研发能力经常被诟病,很多人觉得它 “只会模仿”。但现在,安踏已经成为行业的研发标杆,这背后是持续的投入和正确的策略。安踏的研发不是 “闭门造车”,而是 “市场驱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搞研发,比如看到跑友抱怨跑鞋太重,就研发了氮科技;听到户外爱好者说冲锋衣不透气,就开发了新的面料技术。
安踏还特别重视 “产学研合作”,和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把学术研究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比如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 “智能减震技术”,既符合学术标准,又能用到实际产品中。这种 “接地气” 的研发模式,让安踏的技术能快速转化为产品,转化为销量。
2025 年,安踏的研发投入占比达到 6.1%,超过了很多国际品牌。丁世忠说:“科技是体育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技术,再好的品牌也走不远。我们要像耐克、阿迪那样,靠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五)组织文化:“脚踏实地” 的晋江精神
安踏的成功,还离不开它的组织文化 —— 那种从晋江带来的 “脚踏实地、敢闯敢拼” 的精神。丁世忠常说:“安踏是从晋江的小作坊起家的,没有什么背景,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这种文化体现在每个细节里:高管们经常下车间、跑门店,了解一线情况;员工们不怕犯错,敢于尝试新事物,比如电商刚兴起时,很多老员工主动学习线上运营知识;遇到困难时,大家能拧成一股绳,比如疫情期间,员工们主动帮经销商直播卖货,一起渡过难关。
安踏还有个独特的 “合伙人制度”,核心员工可以持股,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这种制度让员工有了 “主人翁意识”,大家不再是 “打工者”,而是 “创业者”。很多高管和员工跟着安踏干了十几年,就是因为认同这种文化,觉得在这里有奔头。
八、结语:从晋江作坊到全球巨头,安踏的逆袭之路
从 1991 年的家庭作坊,到 2025 年的全球体育巨头,安踏的三十多年,就像一部中国本土品牌的逆袭史,有草根创业的艰辛,有抓住机遇的狂喜,有转型突破的阵痛,更有全球化扩张的豪迈。
安踏的成功,在于它能踩准行业风口、运营多品牌矩阵、管理高效渠道、坚持技术研发、传承优秀文化;它的波折,在于曾陷入库存危机、面临品牌升级难题。而它在每个关键节点的果断转型,又为它赢得了新的生机。
如今的安踏,已经从 “中国的安踏” 变成了 “世界的安踏”,从 “体育用品制造商” 变成了 “科技驱动的全球体育集团”。未来,只要它能坚持战略定位、深化科技赋能、推进全球化布局,就有望在 2030 年实现 “全球领导者” 的目标,让中国品牌在世界体育赛场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丁世忠在安踏三十周年庆典上说:“三十年前,我们的梦想是让中国人穿上自己的品牌运动鞋;现在,我们的梦想是让全世界的人都爱上中国体育品牌。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们相信,中国品牌一定能跑赢世界赛场。” 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家从晋江走出来的企业,能在未来的全球体育产业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