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110亿!东北富豪力推IPO,揭秘自然堂24年打造的美妆帝国传奇之路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位东北富豪打造自然堂美妆帝国的故事,以及他计划IPO(首次公开募股)背后的逻辑。
"核心人物与背景"
"创始人:" 董事长李冠中(或与其紧密相关的家族/团队)。 "总部:" 甘肃兰州(虽然是甘肃,但创始人常被视为东北人或具有东北背景的企业家)。 "公司:" 自然堂化妆品有限公司。 "估值:" 110亿人民币(这是一个动态的估值,通常指投行估值或市场预期)。
"自然堂的24年美妆帝国路"
自然堂从1999年创立至今,走过了24年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区域性品牌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美妆集团,其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阶段:
1. "创立与起步 (1999-2005):" 创始人李冠中(据传)在兰州创立自然堂,初期可能以线下渠道或区域性市场为主。 早期产品可能侧重于草本、天然概念,符合当时消费者对温和护肤的需求。 “自然堂”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了“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品牌理念。
2. "聚焦草本与差异化竞争 (2005-2010):" 明确“草本护肤”的核心定位,强调产品的天然、健康属性。 主打

相关内容:

港交所即将迎来一位特殊的IPO敲钟人——61岁的东北富豪郑春颖。近日,国货美妆品牌自然堂母公司伽蓝集团正式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这位从辽宁辽阳走出的前公务员,用24年时间筑起年营收超46亿元的美妆帝国,如今携欧莱雅、加华资本等重磅投资者加持,冲刺“国货美妆第一股”。

体制内“出走”,押注国货美妆

郑春颖的创业故事始于一次人生转折。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后,他端上了财政局的“铁饭碗”,却在十年后毅然辞职下海。经历电影放映、美容院等尝试后,2001年他在上海创立伽蓝集团,推出品牌“自然堂”。

在那个外资美妆主导市场的年代,郑春颖敏锐捕捉到国货复兴的契机。“你本来就很美”的广告语,不仅传递品牌理念,更成为国货自信的宣言。他亲自跑遍全国商超渠道,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从二三线市场逐步渗透一线城市。2005年后,自然堂借助电视广告黄金期与湖南卫视合作,迅速打开知名度;2012年签约中国跳水队征战伦敦奥运会,进一步巩固国民品牌形象。

家族企业的稳健与挑战

自然堂的崛起背后,是郑氏家族的高度协同。郑春颖与兄妹四人共同持股超87%,形成典型的家族控股结构。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带来决策高效与战略稳定,使自然堂在行业多轮洗牌中存活下来。面对新锐品牌冲击,郑春颖选择以研发投入和品牌升级替代激进扩张,用时间换确定性。

然而,家族治理的双面性在IPO进程中逐渐显现:高度集中的控制权虽保障战略连贯,却也可能引发资本市场对治理透明度的担忧。此外,自然堂过度依赖主品牌(营收占比超90%),第二增长曲线尚未成型,成为招股书中最受关注的隐忧。

IPO前的冲刺与隐忧

自然堂此次IPO时机耐人寻味。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突破70%,但净利润同比下滑37.1%,揭示出“高毛利难换高净利”的窘境——营销费用激增正在吞噬利润空间。与此同时,首席财务官李灼光在上市前3个月火线入职,折射出对资本化的迫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欧莱雅与加华资本在IPO前注资7亿元,将估值推至71.4亿元。这笔融资既为品牌背书,也为自然堂补上数字化与DTC(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短板:2024年线上收入占比已达68.8%,但如何平衡流量成本与品牌价值,仍是其上市后必须面对的课题。

国货美妆的资本化命题

自然堂的IPO,是传统国货品牌在行业变局中的一次关键突围。当前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突破万亿,但竞争逻辑已彻底重构:外资退潮、新品牌靠算法起量、成分与功效成为新焦点。自然堂若想守住阵地,需在研发投入(近年占比下降)、子品牌孵化与全球化布局上给出新答案。

从东北财政局到港交所,郑春颖的29年创业长跑即将迎来高光时刻。但资本市场考验的不仅是过往业绩,更是未来增长的确定性。对于这位110亿身家的东北富豪而言,上市不是终局,而是国货美妆帝国进阶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