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行业新风向,与百货公司深度对话,探寻行业变革新趋势

根据您和百货公司的交流,我们可以总结出服饰行业近期的一些显著新变化。这些变化是市场趋势、消费者行为和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消费者行为深刻转变:"
"数字化渗透加深:" 百货公司可能会提到,线上销售(包括品牌官网、第三方电商平台、社交电商)对线下销售的影响日益显著。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在线上研究、比价,甚至购买,线下门店的角色更多地转向体验和即时满足。 "需求个性化与快反迭代:"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产品,对个性化定制、小众设计、以及能快速响应潮流趋势(快时尚,但更强调品质和设计感)的产品需求增加。这要求供应链和产品开发速度加快。 "注重体验与场景化购物:" 百货公司可能意识到,单纯卖衣服已不足够。消费者希望在购物时获得更好的体验,如舒适的购物环境、互动装置、咖啡厅、儿童区、美妆搭配服务等。品牌需要思考如何将店铺打造成“目的地”。 "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意识提升:" 消费者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提高,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在材料(如有机棉、再生材料)、生产过程(公平贸易)、品牌价值观方面表现良好的品牌。这是百货公司在选品时需要考虑的新维度。 "价值导向消费:" 虽然追求性价比

相关内容:

想逛街却撞见“韩国排队潮”?2024年6月,上海前滩太古里AnderssonBell中国首店月销800万,韩国23个潮牌集体杀到,线下商场秒变首尔街头。

一句话:本土牌子再不动,货架就要改姓“韩”。

800万啥概念?

日均27万,比旁边奈雪+喜茶+优衣库加起来还猛。

人家没打折,就靠“冷淡风+限量款”,小姐姐们上午买下午晒,小红书笔记一天冲上万篇。

银泰直接签下WConcept,年底再开5家集合店,明摆着把韩流当流量密码。

另一边,安踏悄悄把MUSINSA股份加到3.2%,拉着Nerdy做联名,Q1潮流线暴涨47%。

国产老大哥终于醒悟:再只靠“爱国”俩字,库存只能堆在仓库里长蘑菇。

最骚的是ZARA和H&M。

一个把元宇宙试衣镜摆进南京西路店,站上去秒换装,朋友圈小视频顺手就发;一个在深圳整“旧衣改造工坊”,设计师现场剪剪缝缝,旧T变背心,1.5吨旧衣月月回收,环保buff叠满,年轻人边玩边买单。

旗舰店单店砸3000万,眼睛都不眨——人家算得精:线下不炫酷,线上就取关。

韩国牌子更懂“来中国先拜码头”。89%首发都找中国设计师联名,emis勾搭飞跃,上线当日抢空。

本土品牌才反应过来:FMG赶紧把OF会员冲到50万,宣布下半年再开“SilverUR”抢爸妈钱包;西安钟楼开元商城那女装大店,改造后业绩翻三倍,VIP复购78%,证明“大店+体验”真能把人拉回商场。

热闹归热闹,账还是得算。

麦肯锡说今年73%头部牌把5-8%营收砸进AR/VR,比去年再涨2.3个点。

科技烧钱的口子越撕越大,谁家现金流跟不上,就只能眼看别人在橱窗里开派对。

可持续也一样,Levi’s、Allbirds、江南布衣都把环保款摆C位,不卖绿色就卖不动。

风口全摆在眼前,飞不飞得起来,各凭本事。

网友热评:

“昨天去前滩,AnderssonBell排队绕柱三圈,隔壁国产专柜导购比顾客多,尴尬到脚趾抠地。

“安踏终于不土了,Nerdy联名有点香,但499一件T,我还是等奥莱见。

“ZARA那镜子好玩,拍十条视频手机烫手,真买?

回家网购同款打三折。

“韩牌来势汹汹,但别忘了,上次韩流退潮也就一夜之间,留点力气别吹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