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JOHN,引领日本牛仔潮流的“教父”品牌传奇

这个说法很有趣,也确实抓住了 BIG JOHN 在日本牛仔界的一种独特地位和认知。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 BIG JOHN 在日本常被称为“教父”级品牌:
1. "早期引入与先锋地位:" BIG JOHN 是由美国人 John O'Donnell 在 1969 年创立的,以其标志性的高腰(特别是 31 码)和宽松直筒(Wide Straight)剪裁而闻名。这种剪裁在 60年代末-70 年代初的美国非常流行,代表了反叛、自由和工装风格。在日本,它几乎是"最早"引入并推广这种"宽松、男性化"牛仔风格的品牌之一。在那时,日本市场的主流仍然是更紧身、更女性化的款式。BIG JOHN 的出现,为追求个性、更大胆风格的日本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教父”作用。
2. "标志性剪裁的塑造者:" BIG JOHN 的核心产品——高腰宽松直筒裤,成为了日本男装中一个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版型。很多后来模仿或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品牌,都可以看作是受到了 BIG JOHN 的启发。它定义了一种风格,并影响了后续的潮流。
3. "文化象征意义:" 对于很多日本 70、80 年代的男性来说,BIG JOHN 不仅仅是一条裤子,它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当时主流不同的选择。

相关内容:

一条裤子在日本仓库躺了二十年,被法国人当成古董疯抢,价格翻十倍还断码。

这条裤子出自BIGJOHN。1965年,它做出日本第一条国产牛仔裤,比大阪五虎早整整十年。年轻人现在抢的赤耳丹宁、竹节纱、做旧猫须,全是它当年为了省钱想出来的土办法。

当年丸尾服饰从美国拉回五十卷滞销粗布,本来只想给工人做耐磨工装。布太硬,工人骂娘。工厂把布泡海水、塞石头、用洗衣机空转,折腾出软度,顺便留下一道道白痕。谁也没想到,这种“瞎搞”成了日本做旧文化的起点。

1969年,BIGJOHN推出彩色牛仔裤,红绿黄紫全都有。同一年的Levi’s还在卖靛蓝直筒,颜色变化只有深浅。日本年轻人排队买彩牛,队伍绕过大阪道顿堀三圈。美国经销商写信问配方,回信只有一句:颜色靠晒,晒够七天。

后来仓敷纺织研发KD-8面料,失败七次,第八次把纱线密度提高一成,布面仍保持透气。BIGJOHN拿它做M1002型号,三年只掉色0.3级,越穿越软。东京二手店把穿旧M1002挂在橱窗,标价高于新裤,理由是“省时间”。

八十年代,日本矿工剧热播,剧组需要旧裤子。BIGJOHN用竹节纱提前做出磨损效果,拍完直接卖,省得剧组做旧。观众以为磨损是身份象征,排队要买“带破洞”的。工厂干脆把破洞做成标准工序,一条裤子多卖两千日元。

2009年,欧洲买手在冈山仓库发现这批库存,裤子后袋M标已经发白。法国人当场下单三千条,回国放在科莱特潮店,标价三百欧元,三天卖空。日本国内还没反应过来,欧洲二手论坛已经炒到六百欧,帖子标题写:真正的vintage在日本仓库。

BIGJOHN没急着扩产,把利润拿去试芦苇纤维。丹宁布掺进30%芦苇,强度不降,每亩地少用两千升水。2021年野鸭系列上市,吊牌直接印“湖里杂草做的”。其他品牌还在发环保宣言,这条裤子已经穿在东京大学农学教授身上,上课当样本。

RARE系列复刻M1002,沿用老式丰田梭织机,一天只能织四十米。纱线密度维持1982年标准,宁可月产三千条,也不换高速机。有员工算过,换设备产能翻五倍,社长回了一句:裤子穿三个月就烂,谁还会记得我们。

快时尚品牌三个月掉裆,BIGJOHN的裤子三年才出猫须。猫须不是磨出来的,是布料自己皱出来的。布越密,皱得慢,颜色掉得也慢。东京二手店收旧BIGJOHN,先看后袋M标褪色层次,再出价。褪色均匀,价格翻倍;褪色太快,直接拒收,理由是“布太松”。

有人把BIG JOHN和Levi’s对比,说前者像老木匠,后者像流水线。Levi’sLVC复刻一条1955款,全球广告轰炸;BIGJOHN复刻自己1982年的M1002,只在官网发通知,三天卖完。广告费为零,靠得是老顾客口口相传。一个顾客穿十年,至少带来三个新顾客,因为裤子还在穿,广告就没停。

冈山工厂门口没有招牌,只有一块锈铁板,上面刻着:做一条能穿十年的裤子。工人每天八点上班,四点下班,不加班。梭织机声音大,工人戴耳机,耳机里放的是昭和老歌。下班铃响,机器停,歌声也停,工厂瞬间安静。游客路过,以为工厂倒闭,其实工人回家陪家人,第二天继续把布织密一点。

BIGJOHN不找明星代言,明星自己买。小田切让穿M1002逛便利店,狗仔拍照发刊,品牌公关打电话感谢,回复只有一句:裤子舒服,不用谢。后来更多艺人穿,品牌仍不合作。社长说:裤子被看见,是因为耐穿,不是艺人。

一条裤子能不能成为传家物,关键在布。布密,颜色掉得慢,故事就留得住。年轻人买BIGJOHN,先问克重,再问缩水率,最后看后袋M标走线。走线歪斜,直接放弃,因为那条裤子可能出自外包线。BIGJOHN坚持本厂缝制,后袋M标左右误差不超过一毫米,超过就拆。工人说:拆一条比缝一条贵,但误差太大,自己看着难受。

买手店把BIGJOHN放在角落,不显眼,却限量发售。顾客找到角落,掏出手机扫码,发现库存只有一条,当场付款。这种销售方式叫“角落效应”:不喊不卖,看见就算缘分。东京一家店靠这招,一年卖出两千条,零退货。店长说:顾客自己找来的,基本了解历史,不用解释。

国内牛仔论坛做过暴力测试,拿BIG JOHNRARE和某快时尚原色牛一起洗十次。结果快时尚裤缝开裂,BIGJOHN只掉色0.2级,布边依旧紧密。帖子置顶,评论两千条,最高赞留言:省下的不是钱,是时间。

时间是最贵的成本。一条裤子穿十年,少买九条,省下的时间去挣钱,比抢折扣划算。BIGJOHN把广告费省下来做布,布越织越密,时间越留越久。最后留下的不是裤子,是穿裤子的人。人还在,裤子还在,故事就能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