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这确实是很多第一次去上海或者从北方来的朋友会有的一个“发现”!你观察得很仔细。
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
1. "气候与设计理念的差异":
"上海气候":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湿冷,春秋短暂。虽然冬天也有寒风,但通常不像北方那么干冷刺骨,而且室内暖气普遍。因此,对于防寒保暖来说,北面、骆驼这种主打厚重、功能性(有时甚至有点“户外”感)的羽绒服,在上海可能显得有些“重”或“累赘”。
"时尚潮流":上海作为时尚前沿城市,服装潮流变化更快。始祖鸟(Arc'teryx)、凯乐石(Keller Stone)等品牌通常定位更偏向户外探险、运动休闲,并且设计上更注重轻量、功能性、时尚感和科技面料(如防水透气)。这些特点更符合上海市民(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日常穿着的需求,既实用又显得更“洋气”或“专业”。
2. "消费观念与品牌认知":
始祖鸟、凯乐石等属于国际知名户外品牌,价格通常较高。上海的整体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市民对于品牌和品质有一定追求,这些品牌在户外和运动爱好者中有较好的口碑和认知度。选择它们,有时也带有一定的身份认同或
相关内容:
上海街头冲锋衣换血:万元始祖鸟排队抢,千元凯乐石卖断码,北面骆驼被晾在角落当校服。
2023年10月南京西路安踏旗舰店开门前半小时,四十多人站在冷风中,保安一次只放五个,进去直奔二楼玻璃柜,那里挂着一件AlphaSV,标价10200元,每人限购一件,刷完卡不试直接走人。同一天,天猫双11预售榜,凯乐石Mont冲锋衣定金链接被拍空,客服挂出告示“补货等七天”,而北面旗舰店的折扣区堆着1999元的1996羽绒服,页面显示月销只有三位数。数据不会说谎,安踏财报写得很白:始祖鸟中国区一年涨60%,上海贡献最大;凯乐石自己宣布45%增速,把骆驼挤出前三。街景、库存、财报三条线交叉,指向同一个动作——中产把衣柜里的logo换了。

他们为什么换?北面、骆驼过去五年在中学门口发券,直播间里199元冲锋衣送背包,销量暴涨的同时,假货跟着满天飞,学生撞衫、外卖撞衫、代购也撞衫,logo从稀缺变成背景板。品牌方尝到甜头,继续加单,二级市场吊牌价直接腰斩,原价买家成了冤大头。当一件衣服没法再提供“我跟你不一样”的信号,它就失去社交货币,被抛弃只是时间问题。中产要的是一眼能辨的身份证,万元始祖鸟把门槛拉到月薪两万以上,假货成本太高,自然少;凯乐石把价格钉在两千到四千,技术对标始祖鸟,三分之一价钱就能拿到“国产硬壳”光环,预算稍低的人也能上车,两条赛道同时收割。

安踏集团看得很透,把始祖鸟门店做成山景样板,玻璃上结着人造霜,导购穿的是下一季新品,消费者进门先体验-10℃冷风,再花一万块买“安全感”。凯乐石没有造景预算,直接把中国登山队队服挂在最显眼位置,旁边摆一张珠峰照片,标注“海拔8848米同款”,用国家队的背书替代高成本装修,一样把“专业”钉进顾客脑子。一个用场景砸钱,一个用国家队省钱,目的相同:让衣服看起来不只是衣服,而是通往山野世界的门票。

上海街头还把冲锋衣当西装穿。金融男把AlphaSV套在衬衫外面,袖口露出劳力士;广告公司在嘉里中心楼下抽烟,女生穿粉色凯乐石配Lululemon瑜伽裤,脚踩萨洛蒙XT-6,亮色撞色拍照一发小红书,点赞立刻破千。功能不再只是防风防雨,还要在写字楼里发光。北面也注意到这股风,推出UrbanExploration系列,想复制当年爆款,可定价一公布,2998元,和凯乐石高端线撞个正着,技术故事又讲不过,消费者直接滑走页面。骆驼更直接,把logo放大,去露营展送折叠椅,结果年轻人把椅子拿走,衣服留在展位。

数据继续往下滚,2024年3月始祖鸟在上海恒隆开会员私享室,进门必须出示消费记录,门槛五万元,开业当天只发五十张函,二手平台立刻挂出“代预约”500元一次。凯乐石反手在天猫上线“Mont冲锋衣以旧换新”,旧衣无论品牌一律抵300元,48小时回收1.2万件,其中30%是北面。一个拉高入会墙,一个拆掉换新槛,一个向上卷,一个向下卷,卷的都是同一批想换身份的人。

北面和骆驼不是没机会,只是慢了一整拍。北面把希望押在1996羽绒服的复古潮流,可上海冬天零上五度,穿羽绒服太热,冲锋衣正好;骆驼把设计部搬到广州,想靠潮牌联名翻身,第一批货还在仓库,始祖鸟已经联合英国设计师推出“Veilance”黑色极简系列,1.5万元一件,上海港汇恒隆预售三天售罄。节奏差一步,市场就翻页,没人等你补课。

冲锋衣的战场走到今天,价格带已经分明:万元以上是始祖鸟自留地,两千到四千凯乐石猛攻,千元以下北面、骆驼、迪卡侬混战。再往下,还有拼多多199元“平替”排队。每一档都对应一个收入阶层,也对应一张社交名片。买始祖鸟的人要的是“我玩得起”,买凯乐石的人想表达“我懂行”,买北面的人只能说“我还在”。当衣服把阶层钉得死死的,钱包自己就会说话。

上海街头的风继续吹,下一轮换血会轮到谁?有人已经把目光盯上日本品牌Montbell,800克羽绒夹克售价两千,轻便数据世界第一,代购圈开始囤货。也有人盯上波兰品牌Pajak,1.3万元羽绒睡袋出圈,冲锋衣还会远吗?中产的游戏没有终点,只有更新。你今天花一万买的硬壳,明年可能就成了校服,后年连校服都嫌贵。想永远站在鄙视链顶端,就得不停换logo,换故事,换门票。

花一万买件衣服真能换来尊重,还是只是给品牌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