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被称为‘中国鞋都’,如今却被泉州晋江吊打”这个说法,虽然流传很广,但可能存在一些夸张和不准确的地方。更准确地说,温州和晋江(泉州下辖的一个县)都是中国鞋业的巨头,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各有侧重,很难用简单的“吊打”来概括。
以下是对温州和晋江鞋业现状的更详细分析:
"温州鞋业的优势和特点:"
"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温州制鞋业起步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民营经济活跃,创新能力强:" 温州以民营经济著称,鞋企多为家族式经营,市场反应迅速,创新意识强,擅长开发新款式、新技术。
"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 温州鞋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竞争力。
"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温州鞋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如安踏、361°等。
"晋江鞋业的优势和特点:"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晋江形成了庞大的鞋业产业集群,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善,形成了规模效应。
"设计能力强,产品定位高端:" 晋江鞋业在设计方面具有优势,产品风格多样,定位中
相关内容:
7000亿对1200亿,晋江把温州鞋业按在地上摩擦,代工老板们连夜算还能撑几个月
打开手机地图,把定位切到福建晋江,密密麻麻的运动品牌总部大楼挤在一条街上,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每家门口都停着直播货车。再切到浙江温州,同一比例尺下,最多的是厂房和仓库,门口贴着“外贸代工”“真皮男鞋”字样。产值差距赤裸裸摆在那里,晋江一年卖出七千亿,温州只剩一千二,中间差出一个宁波港。

差距不是今天才拉开。十年前,温州老板靠给欧美大牌做代工,一双鞋赚十五块,觉得日子不错。同一时间段,晋江人把赚到的十五块再掏十块砸广告,安踏先砸央视,再砸奥运,砸到全国人民把运动鞋和晋江划等号。温州人笑他们傻,利润薄成纸还烧钱。后来大家知道了,品牌溢价才是印钞机,安踏毛利率干到52%,温州代工只剩8%,连给工人发工资都紧巴巴。
真正让温州老板睡不着的是库存。晋江品牌把货压给经销商,卖不掉再回收做电商,反正Logo在,总有人抢。温州工厂做完大货,客户一句“取消订单”就能让仓库堆成小山。去年一位做女靴的厂长被德国客户放鸽子,十二万双靴子躺在仓库,占压资金三千多万,最后按斤卖给收库存的,亏掉五年利润。那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仓库照片,配文只有三个字:结束了。
结束倒不至于,但再按老办法肯定没活路。温州市府去年把鞋革协会的人叫去开会,当场拍桌:再不给品牌砸钱,温州鞋就真成低端代名词。于是十亿元转型基金火速成立,只要企业敢做自主品牌,设备更新政府掏三成,直播基地租金全免,出海参展机票报销一半。政策出台三个月,申报企业超过两百家,有人连商标都没注册完,先把申请表递上去占坑。
钱能不能砸出第二个安踏,没人敢保证,但工厂确实在动。巨一把车间灯全换成感应LED,机器手臂一天干二十小时,误差不超过半毫米,同款鞋面人工需要三十分钟,机械臂只要一百八十秒,良品率还提高一成。老板算过账,一条线前期投入一千二百万,两年能回本,省下的工人工资直接转去养设计师,现在每月能推三十款新楦头,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渠道也在变。红蜻蜓把直播总部搬到滨江商务区,三百个年轻人每天对着手机喊“上链接”,抖音后台数据显示,三成买家来自三四线城市,正是当年线下门店够不着的人群。奥康更激进,直接和得物签对赌,保证每月上新八款限量配色,目标把平均客单价从四百九十九拉到八百八,只要年轻人肯为设计买单,毛利就能翻跟头。
最难的是品牌故事。晋江人早把奥运明星、NBA球队、滑雪冠军签了个遍,温州老板现在才想到找代言人,预算还被对方报价吓出一身冷汗。有人换思路,把镜头对准自家工人,拍一双鞋从裁断、针车、成型到装箱的全过程,视频不加滤镜,字幕只有一句:二十年后,你还在穿温州鞋。这条朴素短片在视频号跑出两千万播放,评论区最高赞留言:原来我的皮鞋是这样做出来的,再买一双支持下。
评论区里也能看到真实需求。有人说,运动鞋已经十双,就想买一双轻一点、能开会也能遛弯的皮鞋。还有人说,脚背高,耐克穿40,温州鞋能不能做个40.5。这些留言被截屏送进工厂,设计部连夜改楦头,加宽两毫米,鞋垫换成高弹PU,首批五千双上线三天卖空。老板感慨,以前是给客户做订单,现在是给留言做订单,反应慢一天,流量就跑到别人家。
流量之外,还有一块更难啃的骨头:海外认知。晋江品牌靠收购把Logo刷到纽约时代广场,温州选择抱团出海。今年九月,四十家温州鞋企集体去莫斯科参展,摊位面积拿下整个HallB,现场不拼低价,拼谁的功能鞋底更防滑,谁的固特异工艺更扎实。一位俄罗斯采购商转了三圈,下给三家温州工厂合计十五万双商务鞋订单,理由是:同样一百美元零售价,温州鞋耐穿度比土耳其货高出一倍,消费者回来复购,商场利润更稳。
回到国内,双11预售榜单一出,运动鞋前五依旧被晋江系霸榜,温州品牌最高排到二十七。有人觉得失败,也有人觉得进步,毕竟两年前前五十根本找不到温州名字。业内老人说,鞋业周期十年一洗牌,上一个十年晋江靠品牌超车,这一个十年轮到温州靠柔性制造和细分需求翻盘。是不是自我安慰,再过三五年就能看到。唯一确定的是,仓库里那十二万双库存靴子不会再出现,因为工厂现在按周下单,卖完再补,不赌行情。

赌不起的还有现金流。十亿基金听起来多,均摊到两百家企业,每家到手不过几百万,花完就没了。政府也清楚,所以补贴只给设备,不给广告,品牌能不能活下去,得靠自己把利润滚起来。一位做了二十年代工的老板娘把账算得明明白白:以前一双鞋赚十五块,一天做两万双,现在一双鞋想赚五十块,一天做两千双就够,剩下的产能做快反补单,只要周转速度提上去,利润反而比以前高。她给新车间取名慢工厂,外人看不懂,她解释,鞋做得慢,钱赚得快。
快到什么程度?新款从打样到上架最快七天,比Zara还多一天。秘诀是把鞋底、鞋面、鞋带拆成三个工厂同时打样,数据同步到云端,最后统一到成型线组装。以前一款鞋要开八套模具,现在只开一套基础楦,其余用3D打印补细节,成本降三成,时间省一半。第一批试水的是女马丁靴,售价699,上线当天被代购团队扫走一千双,后台收货地址一半来自加拿大和北欧。老板娘说,没想到温州鞋也能卖到大雪地里,看来怕冷的人到处都有。
到处都有的还有中年男人的焦虑。头发少了,肚子大了,运动鞋太潮,皮鞋太硬,他们想要一双穿上能像运动鞋一样跑赶地铁,开会又不失面子的鞋。奥康把旧款商务鞋拆开,中底塞进超临界发泡材料,重量降到二百八十克,相当于一袋牛奶,再配抗扭碳板,价格定在699,广告词只有一句:能小跑的皮鞋。首批投放电梯屏,三天后后台搜索量暴涨七倍,线下门店销量翻了两番。导购反馈,来买的大部分是三十五到四十五岁程序员,他们说,公司不让穿运动鞋,这双终于能糊弄人事部。
糊弄只是一时,真正能让温州鞋站住的,是持续把利润砸进研发,而不是砸去抢明星。安踏一年研发四十亿,温州全产业加起来不到十亿,差距肉眼可见。政府也意识到这点,数字化研究院成立当天,直接给三家高校教授开出年薪百万,条件是每年必须驻厂两百天,把论文写进生产线。第一位到岗的是西安交大材料学教授,他带着团队把超临界发泡密度再降15%,同样缓震,重量减轻二十克,专利归工厂,教授拿销售提成。消息传出,广东两家运动品牌连夜飞温州,想高价买技术,老板摇头:先供自己,再考虑外卖。

外卖可以等等,产能却等不起。抖音后台每天都在催补货,工厂招不到工人,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有人提议把产线搬到越南,老板拍桌子:搬出去容易,搬回来难,今天为了省两百块人工搬出去,明天晋江品牌就能靠国内快反把市场全吃掉。最后折中方案是把简单工艺外包给江西县城,复杂工艺留在温州,运费涨一点,换交期快三天,电商部满意,客服投诉下降一半。
下降的还有库存周转天数。行业平均九十天,温州头部已经压到四十五天,目标年底干到三十天以内。办法简单粗暴:卖不动立刻降价,降到材料成本线也认,总比压在仓库强。有人担心伤害品牌,电商负责人翻数据:同样一款鞋,降价二十块,转化率提升1.8倍,毛利只少两个点,但资金回笼快一倍,怎么算都划算。消费者才不管品牌高不高冷,他们只认性价比和快。
快到年底,温州鞋业协会做了份内部统计:全市新增自主品牌一百一十七个,线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5%,出口均价提升12%,最难看的利润指标终于止跌回升。数字不算惊艳,却足以让老板们松半口气。有人把这份报告发到群里,附上一句话:十年代工一场梦,醒来还是得做自己的梦。底下一排握手表情,没人发红包,但大家都懂,红包要靠明年自己赚。
赚钱之前,先要把年关熬过去。海外客户圣诞季订单砍三成,原材料涨价,汇率波动,每一件都能吃掉微薄利润。老板们白天盯生产线,晚上盯汇率K线,比炒股还刺激。有人干脆把外贸单比例降到四成,其余产能留给国内电商,至少人民币结算,不担心汇损。调整完,他给自己泡了一杯浓茶,说:以后不靠洋人赏饭,靠我们自己人赏脸。
脸是自己挣的。元旦前夜,温州滨江灯光秀打出巨大字样:中国鞋都,再见代工。路人拍照发朋友圈,定位瞬间刷屏。有人评论:口号谁都会喊,明年双11要是能进前十,再鼓掌不迟。点赞最高的回复只有四个字:等着看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