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安顺劳务品牌矩阵助力“土特产”变“金名片”
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积极打造劳务品牌矩阵,将当地的“土特产”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名片”,有效提升了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一、劳务品牌矩阵的构建
安顺市在劳务品牌矩阵的构建中,注重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结合市场需求,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例如,安顺市平坝区的“平坝家政服务”,以其专业化的服务和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普定县的“普定厨师”,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餐饮文化,成为当地劳务输出的亮点。
二、提升劳务人员素质
为了提升劳务人员的素质,安顺市积极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家政服务、烹饪、建筑等领域,确保劳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安顺市还注重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安顺市积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劳务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安顺市还注重劳务输出的精准对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务输出,提高了劳务输出的效益。
四、打造“金名片”
通过劳务品牌矩阵的建设,安顺市的“土特产”逐渐变成了“金名片”。这些劳务品牌不仅提升了安顺市在劳务输出市场的竞争力,还带动了
相关内容:
如何破解西部地区“人才外流”与“产业低端”的双重困局?贵州安顺,正以一场深刻的“劳务品牌革命”,给出自己的答案。
截至目前,这座黔中城市已培育打造14个特色劳务品牌,直接促进就业近4万人,间接带动就业13.65万人,年产值突破8.3亿元。从关岭牛到蜂糖李,从破酥包到平坝灰鹅,昔日不起眼的乡土特产,正被锻造成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金名片”。
劳务品牌如何改变一个人,进而影响一个产业?2019年,一个24岁名叫吴欣的青年,成为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
2019年,在安顺市干了两年建筑测量的吴欣,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每个月三千多块钱,还要租房、吃饭,如果不照顾家里的话,应该出去拼一把。”现实让这个24岁的年轻人萌生了去沿海打工的想法。
恰在此时,关岭自治县正把关岭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推进。“当时我就想着,自己小时候养过牛,虽然跨行业,但是应该也不难,也正好在家门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这个学设计专业的年轻人跨界进入了关岭牛投集团。
初入行的吴欣,很快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养一两头牛和养成百上千头完全不同,我对产业政策、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治一窍不通。”
面对专业知识的空白,吴欣压力巨大,他像海绵一样寻找各种汲取经验的机会——争取外出学习、向老专家请教、参加各类培训。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吴欣从害怕牛的“门外汉”成长为能够独立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的专业人才。
吴欣的成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趋势: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他的成长经历,也为后来“关岭牛种养师”这一劳务品牌的创立,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鲜活蓝本。

“关岭牛种养师”吴欣
2022年3月,贵州省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安顺市迅速响应,“关岭牛种养师”等一批劳务品牌应运而生。这对于吴欣这样的技术骨干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以前是自己学技术,现在是教别人技术。责任更大了,但也更有成就感了。”
在劳务品牌框架下,吴欣先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8次,累计培训963人次。他参与实施的农户代养政策,带动全县1060户养殖户平均每户增收4014元。
“以前农户养牛还是老办法,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饲料怎么配比、怎么防疫、怎么治病,都有标准、有规范。”看着农户从“凭经验”转向“靠技术”,吴欣由衷自豪。
6年时间,吴欣也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想要外出打工的测量员,成长为关岭牛投集团副总经理。这背后,是关岭牛产业的强势崛起。
2019年该公司刚成立时,“几个场地几百头牛,办公地点特别小,和几家公司挤在一起”。吴欣笑着回忆。如今,该公司形成了集种养、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斩获巴拿马金奖的关岭牛,还成为“村BA”总决赛冠军奖品,全县存栏14.2万头,年产值17.36亿元。“公司发展越来越好,让我对未来信心十足。”
吴欣的故事,只是安顺推动劳务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
“留住人才要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要靠品牌推动。”安顺市就业局副局长黄维勇表示,安顺市已培育打造14个劳务品牌,正在形成强大的就业带动矩阵。

紫云蔬菜种植工
这个矩阵各具特色,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西秀区轿子山破酥包师傅”让百年小吃香飘全国。1023户2270人在15个省市开店,年产值超千万元;“镇宁蜂糖李产业新农人”推动蜂糖李22.01万亩种植面积,26.1亿元年产值,带动2779户12000人增收,人均4.2万元;“贵州安顺小菊家政工”让服务更专业,累计培训6200余人,制定企业标准,推动传统家政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镇宁石匠传承千年技艺,紫云蔬菜种植工种出绿色希望,黄果树三碗粉飘香省内外……每个品牌都是一条就业渠道,每个品牌都是一个致富密码。
“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要技术支撑。只有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产业发展才有生命力。”对于劳务品牌如何助力产业发展,黄维勇一语道出关键。
为改变过去“靠天吃饭、凭经验、小打小闹”的状况,安顺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4年初,印发《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安顺”地域标志的产业技术工人劳务品牌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劳务品牌必须具有“鲜明地域标志、显著行业特征、过硬技能特点和良好用户口碑”。
在技能培训上,更是真金白银投入。2024年,安顺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1162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4453人。创新推出“短平快 职业技能等级证”模式,确保培训既接地气又有含金量。

西秀区轿子山破酥包
吴欣是最好的见证者。“以前农户养牛,饲料就是玉米秆加点糠,现在大家知道了蛋白质含量要多少、微量元素怎么配。以前牛生病就听天由命,现在防疫程序做得也规范了。”技术改变的不仅是养殖方式,更是村民的思维方式。
“劳务品牌最大的价值,是为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支永不流失的人才队伍。”黄维勇一语中的。
在关岭,“贵州关岭牛种养师”品牌2022年以来开展种养培训1373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580人。通过培训,农户养殖成活率提高15%以上,经济效益提升30%以上。
在镇宁,通过“蜂糖李产业新农人”品牌培训,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和创业“领头雁”,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2家。

镇宁蜂糖李
“贵州安顺小菊家政工”建立了职业培训学校、培训讲师人才库,制定了家庭保洁服务企业标准,将传统家政提升为专业化服务产业。
专业化的产业工人,又反向推动产业发展产生虹吸效应。
“以前是广东、浙江、湖南的客商零散来收购,现在他们慕名而来,有的直接到公司,有的直接去找农户。”吴欣介绍,品牌效应让关岭牛从地方品种成为知名品牌。
在镇宁,蜂糖李产业不仅带来直接收益,还催生了乡村旅游等配套产业,累计发展旅馆35家、餐馆13家、商铺204家。在西秀区,破酥包产业让外出打工者看到了家乡的机会,纷纷返乡创业。

平坝灰鹅
“劳务品牌矩阵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就业,而是能将‘土特产’变成了发展‘金名片’。”黄维勇表示,通过劳务品牌建设,安顺正在探索一条以品牌促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正如吴欣所说:“通过打造品牌,我们可以提高关岭牛的议价能力。”关岭牛入选农业农村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蜂糖李从野果变成致富果,产值超26亿元;破酥包从地方小吃成为覆盖15省市的产业……每一个“土特产”都在品牌赋能下实现了价值跃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杨
编辑 杨媛媛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